唐朝為什麼滅亡,唐朝為什麼會滅亡

2022-01-28 18:54:23 字數 5944 閱讀 2894

1樓:蘿蔔效應

唐朝滅亡原因:

經濟上:土地兼併嚴重(根本原因);

政治上:朝廷內部黨派鬥爭嚴重;

農民起義打擊(根源還是土地兼併);

制度上;節度使制度使地方勢力強過**;

軍事上:西方少數民族攻擊

至於當局無法處理土地兼併,是由於封建制度本質造成的。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民無法獨自承擔耕種的損失(如天災、蝗災導致的損失),必須依靠地主階級。封建制度下,農民和地主兩者矛盾只能調和,無法化解。

後期的唐朝**已沒有精力處理這些更本無法處理的問題,所以導致滅亡。

2樓:京城「老炮兒

安史之亂之後農民起義軍越平越多,連年乾旱,外憂內患,**力量越來越弱,各路軍閥割據土地,開始了藩鎮割據,大唐被四分五裂。最後朱溫滅了唐哀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

3樓:

歷史的發展規律就是這樣興盛幾十年衰退幾十年,最後再也興盛不起來了就有乙個新的朝代代替原來的朝代了,歷史的車輪是一直要向前轉的餓

4樓:清水暮寒

唐玄宗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農民與封建地主之間矛盾嚴重

5樓:天賜碧園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國,至907年滅亡。將近三百年,我國一直處於世界同期領先水平,並對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至於為什麼會亡國,歷史規律。

俗話說創業易,守業難,老李家的子孫在錦衣玉食中不思進取,只思淫樂,最終敗掉了高祖李淵的江山。

6樓:匿名使用者

皇權渙散,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致使五代十國的出現

7樓:匿名使用者

地方上潘政割據,政治上宦官當權,派系鬥爭嚴重,而且還有農民起義的打擊

8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它和合了幾百年是到分的時候了,所以它滅亡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都夠寫本書了。

簡單的說,皇權旁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11樓:匆匆的流浪狗

1樓說的很對。

很多王朝亡於外患,而唐朝卻是滅於內災。

12樓:吳步捷

內:安史之亂

外:唐遠征軍黑海敗給了阿拉伯

13樓:別淩青

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唐朝為什麼會滅亡

14樓:矽谷創業快訊

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唐朝建立於618年,亡於907年,共290年。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朝還積極發展對外關係,使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但如此強大的帝國也難逃衰落、滅亡的結局。

藩鎮長期割據,與**對抗,嚴重削弱了**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

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統治中國290年的大唐帝國壽終正寢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局面。但到了後期,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割據、**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到了末年,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被滅亡。

唐朝滅亡的原因:

黃巢起義後,唐朝已名存實亡。是時「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而「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

唐朝成了個空殼。藩鎮經過農民起義的打擊和相互攻戰、併吞,只剩下十幾個。

勢力較強的,在北方有:河南的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即朱溫),山西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陝西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河北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南方有:

浙江的鎮海節度使錢鏐,江蘇的淮南節度副大使楊行密,四川的西川節度使王建。這些節度使中,又以朱全忠、李克用最強。

龍紀元年(889年),朱全忠打敗河南的秦宗權後,勢力大增,光化三年(900年)又打敗劉仁恭,「河北諸鎮皆服於全忠」。朱全忠與李克用為擴大地盤、控制唐朝皇帝,連年攻戰,天覆二年(902年),朱全忠打敗李克用,一時稱雄北方。

唐朝小朝廷,宦官與朝官的鬥爭不息,天覆元年(901年),宦官韓全海勾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宰相崔澈勾結朱全忠,互相鬥爭。天覆三年(903年),朱全忠打敗李茂貞,控制了唐昭宗,崔胤引朱全忠入京,殺宦官數百人,只留下品低幼弱者30人以備灑掃,宦官勢力被**。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殺宰相崔胤,逼唐昭宗遷都洛陽。這年八月,殺唐昭宗,立其13歲的第九子李祝(chù,怵)為傀儡皇帝,即哀帝。第二年,朱全忠又殺宰相崔樞、崔遠等朝士30餘人,投屍黃河,以減少他代唐稱帝的阻力。

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國號梁(史稱後梁)。至此,經21 帝,歷時290年的唐朝滅亡了,歷史進入了五代時期。

北大附中初二歷史答案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6樓:京城「老炮兒

自打隋文帝以後,隋煬帝楊廣暴虐好大喜功,瓦崗軍起義,李淵在太原起兵,可憐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

17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滅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結果,就是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

簡單分析唐朝滅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然而天下沒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就是這樣乙個偉大的朝代,也最終滅亡了。

我們今天來看下,它為什麼會滅亡。唐朝的滅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結果,就是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首先我們看下宦官專權,我們知道在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中,東漢,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

與東漢和明朝相互比較,唐朝的宦官專權的程度要比後兩者嚴重的多。東漢王朝和明朝雖然有宦官專權,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縱著皇帝,宰相的任免,國策的制訂都取決於宦官。

唐朝初年,唐太宗為了限制宦官的權力,對於宦官的限制是十分嚴格的,並且規定宦官只能擔任四品的內官。但是到了天寶年間,宦官的權力逐漸地擴大。宦官高力士的權利很大。

諸王和公主稱其為「阿翁」,駙馬稱其為「爺」。唐肅宗時期的宦官李輔國執掌禁軍,權利非常大,曾經擁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經對代宗說:

「大家但在內裡坐著,外事皆聽老奴處分」,唐代宗聽了龍顏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權在握也無可奈何。唐憲宗由於宦官俱文珍的擁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經當著皇帝的面歷數其過失。

唐文宗稱自己連漢獻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後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擁立。其中唐憲宗,唐敬宗竟為宦官所殺。

**政權實際上操縱在宦官的手裡,皇帝成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這樣囂張,在很大一部分上應該怪皇帝。皇帝對大將不信任,所以把禁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宦官。

從唐德宗時開始,宦官掌握禁軍,成為慣例。為了反對宦官專權,皇帝曾經多次鏈結朝臣共同對付宦官。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唐順宗時期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和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但是這些鬥爭都以失敗而告終。

宦官的權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強。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現在我們在看看藩鎮割據 ,為了保衛邊疆地區,唐朝在景雲年間設定了節度使.剛一開始,這一設定只是存在於邊疆地區.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為了保衛**政權,設立了更多的節度使.節度使權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權和兵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而且節度使一職傳子或者部將,**到時只能加以承認.而且他們壟斷了地方的稅收.藩鎮之間以及藩鎮與**之間為了爭奪人口和土地,不斷進行著戰爭.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嚴重地威脅著國家的統一.在」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在」安史之亂」的源地河北設立了諸多的藩鎮,其中昭儀,成德和魏博三鎮最為嚴重,史稱為」河北三鎮」.他們長期與**對抗,名為」王室之臣」,實際上是土皇帝.唐憲宗即位以後,曾經試圖改變這種狀況,對藩鎮用兵,平定了吳元濟的叛亂,而且還殲滅了其他不服從**的藩鎮,這時候一向驕橫的河北三鎮也不得不服從**.國家表面上恢復了統一的局面.可是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

在唐憲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統治區域內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鎮46處。這些藩鎮大都大都處於獨立半獨立狀態。但是某些事關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鎮,則都是由**控制,這也保證了唐朝的存在。

藩鎮割據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對地方的控制。我們接下來再看下朋黨之爭, 唐朝****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門蔭入仕的官宦貴族子弟,一是科舉出身的**,他們大多來自庶族地主,傾向與門閥士族鬥爭。科舉出身的**,由於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極易結成黨派。

是時,同榜進士稱「同年」,進士對主考官稱「座主」,被錄取的進士為「門生」,門生座主關係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乙個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雖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況愈下,但是,他們仍然以閥閱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這兩種**不斷進行明爭暗鬥,而以長慶(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間的「牛李黨爭」歷時最久,鬥爭最為激烈,牛黨主要人物有:

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等,他們都是權德輿的門生。李黨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鄭覃。

李德裕是趙郡士族,他「不喜科試」,以門蔭人仕。兩黨**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黨雖以進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門蔭入仕者。李黨雖門蔭人仕者居多,亦不乏進士科出身者。

兩黨的鬥爭,有不少是無謂的意氣、門戶之見,但亦有政見的分歧。這些政見的分歧主要表現在:第一,對科舉取士的態度。

牛黨贊成科舉取士。李黨個別人。如鄭罩則主張廢除進士科。

李德裕主張朝廷顯官,應用公卿子弟。對科舉取士的態度,總的說,牛黨主張較為合理。但李德裕對科舉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張革除,如要求廢除「呈榜」、「曲江宴」等,這是有道理的,應予肯定。

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論說李黨是主張廢除進士科的,也不能籠統說牛黨擁護科舉是對的。第二,對藩鎮的態度。李德裕對反叛**的藩鎮,主張堅決平定。

李德裕父親李吉甫,在唐憲宗時為宰相,力主削弱藩鎮勢力,他曾「歲餘,凡易三十六鎮」。李德裕在唐武宗時為宰相,他堅決地以武力平定了昭義鎮的叛亂,牛黨則主張對藩鎮採取姑息態度,當朝廷向藩鎮用兵之時,牛黨又往往採取消極甚至阻撓態度。大和五年(831年),盧尤兵馬副使楊志誠叛亂,唐文宗問宰相牛僧孺如何處置,牛僧孺認為,安史以來,范陽已不屬**,主張不必計較他的逆順。

當唐文宗問「天下何時當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無象。

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黨看來,藩鎮割據並不算問題,而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去理它。

第三,對佛教的態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發展,但佛教活動耗費大量資財,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隱佔眾多的勞動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稅,使國家的財賦收入和兵源受到極大影響,加之有些佛徒還干預政事。這樣,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尤其是經濟上,唐朝**雖然要利用佛教,但他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卻日益發展起來。

會昌(841年~846年)年間,在李德裕贊助下,唐武宗採取了滅佛措施,廢寺4600所,拆去招提、蘭若之類小寺院4萬處,還俗僧尼26萬餘人,寺院奴婢15萬人被放為兩稅戶,沒收寺院田地數千萬畝,毀佛像以鑄鐵及農具。大大打擊了佛教勢力。而唐宣宗時,李德裕被貶斥,牛黨上台,立即廢除了李德裕的滅佛措施。

第四,裁減冗吏。李德裕認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簡冗官,誠治本也」。他為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罷斥冗吏2000餘人,這不僅可以節省俸祿等開支,減輕人民負擔,而且斥去冗吏,極有利於澄清吏治,提高辦事效率。

但牛黨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復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對回紇等周邊民族的關係上,在財政上,以及對宦官的態度上,兩黨都有分歧。

總起來看,李黨政見優者居多。朋黨之爭是唐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沒有更多的積極意義,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統治力量的作用。這三大因素是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最終導致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瓦解了唐朝的統治。終於使其在農民起義被鎮壓的二十年後,最終為唐末農民起義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唐朝大臣多為少數民族的原因,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麼

唐朝大臣來 之所以自有很多少數民族,取決於唐王朝的兼收幷蓄。1 唐朝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南北對峙 隋末動亂之後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此時的中原早已胡漢雜處,胡人中不少都是學漢字,說漢化,穿漢服,已與漢人無異,而且確實具有才華,唐王朝本就具有開放風氣,尤其太宗時期恨不得天下人才盡入翁中,因此,少數民族中...

遼國滅亡女眷慘狀遼為什麼會滅亡

遼國存世219年是怎麼滅亡的?背後有何原因 經過聖宗 興宗 1031 1055年 的盛世之後,遼國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遼國重鎮黃龍府,隨後又與宋朝訂立 海上之盟 共同抗金。金兵在幾年的時間裡,占領了包括東京...

唐朝被誰滅,唐朝是怎麼滅亡的被誰滅的

不起眼的小過客 起義領袖之一朱溫,後又取代唐朝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個王朝 後梁。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昭宣帝唐李拀。梁太祖朱溫 852年12月9日 912年7月18日 開平元年 907年 到乾化二年 912年 在位。五代時期樑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縣 人,唐僖宗賜名 朱全忠 即位後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