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人才濟濟,為何這些人才都願意到偏僻的秦國去發展

2022-01-16 18:25:03 字數 4608 閱讀 3574

1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因為當時秦國向天下發布了求賢令,而且這個求賢令給出的回報是相當豐厚的,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紛至沓來,為秦國積累了不少人才。

秦孝公即位後,就發憤圖強想改變當時秦國的處境,當時秦國東邊有六個強國對秦國形成壓制之勢,特別是與秦國接壤的楚國、魏國,更是時時虎視眈眈地盯著秦國。而且當時其他的六國根本就看不起秦國。

為了能夠打破這種局面,實現秦國的強盛,秦孝公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本國又沒有讓他能夠滿意的人才,所以他將視線轉移到了所有天下的人才他發布了一條求賢令。在求賢令中把秦國的一些處境寫得感人至深,最後的時候還承諾「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與之分土那是何等的回報,其他六國的國君是怎麼也不可能對他下面的人開出這樣豐厚的條件的。這在當時是乙個非常誘人的回報的,後來天下無數有志之士奔著這個回報來到秦國,為秦國出謀劃策。

當然商鞅就是其中的一員,雖然此時這個人還一文不名,但是不久之後,這個一文不名的人,以他的膽識和謀略徹底改變了秦國的局面,使秦國不斷走向強大。也正是秦孝公這道招賢令,為秦國以後充足而且優秀的人才打了良好的基礎,包括後來的李斯,白起紛紛來到秦國。為秦國的大一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2樓:詩允love詩傑

秦趙兩國在長平、邯鄲的五年戰爭,最終雙方都以慘敗而告終,秦趙兩國大約都損失在五十萬。

3樓:職場解惑七七

戰國時期各國人才濟濟,這些人才都願意到偏僻的秦國去發展,是因為這裡有很多資源。

4樓:黃昏雀色蒔

乙個國家就好比是乙個公司,公司要強大,沒有人才和激勵機制是不行的,魏國公司之所以衰敗,就是因為失去了人才,秦國公司之所以強大,就是能留住人才正確使用人才。而要人才發揮作用,必然要有人才使用的激勵機制,有讓人才脫穎而出得到任用的機制,而要做到這一點,起決定作用的是用人的文化制度和用人的思想戰略。

5樓:牧馬人

因為當時全國的制度是各國裡頭最先進的,**集權制。有學知識都覺得秦國有發展前途,所以大家都去為全國效勞。好使自己學的,一些本事仍有用武之地。

6樓:小貓不吃醋

我認為之所以是這樣,就是因為秦國確實很有能力,而且當時有寒谷關作為乙個把手

7樓:來自扁擔崗揚眉吐氣的茶花

因為這些人才都覺得秦國是民心所向,對自己的發展比較有利,願意到偏僻的秦國去發展。

8樓:北夕

秦國的各方面都要比自己的國家優越吧,就拿商鞅變法來說吧,這種思想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有的,而後來的秦滅六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9樓:愛扣jiojio的小居居

那肯定是因為秦國更得民心,應該是秦國的各種制度和措施,使這些人感覺秦國以後會更好。

10樓:史論縱橫

戰國時期文化衝撞,天下名士多得是,實際上是在各國混得最不入流的人最終進入了秦國。

自秦孝公開始,離開母國到秦國發展的,能夠稱得上名士的,不外乎商鞅、張儀、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這幾個人。

秦國能夠完成最終的統一,跟連續的幾位賢明君主離不開關係,但是也不能忽視這六位相國,縱橫總結為秦國六名相。

那麼,這六位在沒有到秦國之前在各國都是什麼狀態呢?

先來說商鞅,商鞅應該說是秦國最出名的大臣了,正是商鞅的變法奠定秦國崛起的基礎,商鞅變法對秦國功不可滅,然而商鞅在魏國的時候是什麼境遇呢?

商鞅受李悝和吳起變法的影響,學有所成,後來在魏國國相公叔痤的門下任事,公叔痤病重的時候,魏惠王問公叔痤舉薦誰擔任相國,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衛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國事全托於他。」

魏惠王又不認識商鞅,所以沒打算用,於是公叔痤又說:「大王倘不任用衛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出境,為別國所用。」

後來商鞅對公叔痤說,大王沒有採納你的意見重用我,更不會聽信你的話把我殺了。

這個故事的真假性先不提,單就說商鞅在魏國的影響力,有位高權重的公叔痤給背書,魏惠王不給宰相位最起碼也給乙個中級**,或者是諮詢顧問什麼的,結果魏惠王根本就沒有搭理商鞅。

很多人將商鞅出走秦國解釋為魏國留不住人才,其實不是魏國留不住人才,而是魏國像商鞅這樣的人太多,一抓一大把。

縱橫今天想到乙個比喻,人才就像燒水,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那是扯淡,人才是燒開了就往外冒了。

商鞅就是被冒到了秦國。

為什麼到秦國,因為當時秦國最缺乏人才,教育文化落後,蠻夷之地,而且是國弱民窮。

商鞅就像是nba(魏國)坐冷板凳的乙個替補隊員,到cba(秦國)直接就是首發主力隊員。

商鞅變法後,秦國追趕上關東六國,跟其他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也不存在商鞅這種窮的請不起人的現象了,但是秦國依然是對人才最尊重的國家。

范雎以前也是在魏國混得也很差,差點被魏齊給打死,後來改名到秦國才逐漸發展起來,范雎在秦國掌權後還特意報復魏國,就是報當初沒被重用,還被侮辱之仇。

商鞅、張儀、魏冉、范雎以前還是當官的,好歹還有個出身,呂不韋和李斯身份更低。

呂不韋之前在趙國雖然是富商,但是並不是士的階層,想要從政是十分困難的,為了能夠由商人轉變為政客,呂不韋是散盡家財,將全部家產都壓在了異人(子楚)身上,最終成功,才躋身進入政界。

李斯比呂不韋還不如,李斯之前在楚國當小吏(吏不等同於官),也就是個看官倉庫的文書,後來為了能夠當官,先是到齊國去求學,後來輾轉到秦國。

都知道李斯的老鼠哲學,就是到高的平台才有更大的發展,其實李斯剛到秦國的時候,就是呂不韋門下的舍人,舍人是戰國時期王公貴族的私人**,連一點政治地位都沒有,說好聽點是謀士,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文化奴隸。

然而嬴政沒有因為他的出身就拒絕他,反而重用他。

可以說,從商鞅到李斯,秦國所展現出來的官場文化就是,只要你有才華,願意到秦國來,不管你是什麼出身,都可能給你乙個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秦國成就了他們,很可能他們在別的國家什麼都不是,但是在秦國,可以讓你展示自己。

六國人才遠比秦多,為何最終是秦統一六國?

11樓:柒兮

戰國時期,六國的人才遠比秦國多。別的不說,就說著名的戰國四君子的養士,每個人都是數千以上,孟嘗君甚至多達三千多人。

這在秦國是不可想象的。其實,去秦國的知識分子也是比較少的。去得少,秦國還不怎麼歡迎,還發生過秦始皇要把這些知識分子全部攆走的情況。

那麼,去秦國的人才少於六國,為什麼反而最終秦國滅了其他六國呢?難道說,人才對國家的強盛是有害的嗎?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把戰國時期的人才情況大致清理一下。

第一種人才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人才。這種人才在春秋時期,就是要求君王要克己復禮,克制自己過分的慾望,維護周天子的權威,維護周朝的禮儀制度。到了戰國以後,儒家對君王的要求已經發生了改變,克己復禮顯然是不現實的,這時候,儒家對君王的要求,一般就是要行王道,施仁政,也就是要關心自己的老百姓,做更多的惠民工程,獲得老百姓的擁護。

這樣做,對富國強兵有沒有好處呢?有一些好處,但是好處不明顯。因為在國家財富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給老百姓的越多,國家積攢的物資儲備就越少。

這樣,百姓願意為你打仗,但是並沒有更多的錢打仗。打一些小仗是可以的,但是要進行大規模的滅國作戰,顯然是不行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學說並沒有與軍事有關的思想,對強兵並沒有什麼大的幫助。

第二種是道家和墨家的人才。道家講的是小國寡民,墨家講的是兼愛非攻。這兩種學說都是反戰的,反對爭霸兼併的。顯然這種人才對富國強兵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第三種人才是縱橫家及兵家。這兩種人才都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講計謀,講詭道。縱橫家是講政治上的詭道,通過外交策略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兵家是講戰爭中的詭道,以期在戰爭中實現以少勝多或者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兩種人才,說白了,就是乙個字:騙。

通過騙的方式使國家獲得一些效益。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有點像「黔之驢」,可以在短時間內騙到對方,嚇倒對方。最終還是要憑實力說話。

第四種人才就是法家。法家講的東西,用明白的話來說,就是統一意志,實施激勵機制,實現力量的集約化,集中化。很顯然,法家才是爭霸時期最有用的思想,法家人才,才是最有用的人才。

咱們再來看,這些人才在各國的流動情況。

儒家人才是很少去秦國的,他們心中有正統思想,非常瞧不起秦國這樣的國家。連孔子周遊列國都不去秦國。道家人才和墨家人才,他們是不願意出來當官的,連六國都不願意去,何況去秦國。

去秦國的主要是法家,兵家和縱橫家的人才。而這幾家,也是對富國強兵最有用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國集中的應該是當時最有用的那些人才,而六國集中的,反而是一些對當時用處不怎麼大的人才。

我們再來看六國對於人才的使用情況。

六國在使用人才的時候,很少有比較連貫的。國君往往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人才。這個國君覺得這種人才好,他就實施這種國政。

到了下乙個國君,他覺得另一種人才好,他又實施另一種國政。這就使得國家的發展缺乏一種延續,遇到好的國君,國家就強盛一陣子;遇到不好的國君,國家立刻陷入動亂。齊桓公賢明,齊國就強盛。

齊桓公一死,國家立刻衰敗。

而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就一以貫之地實施法家策略。秦孝公去世了,秦惠王不喜歡商鞅,把商鞅車裂了。但是商鞅改革所實施的那一套政策,他並沒有變,而是延續了下來。

秦國的國政就具有延續性,積累性,國家就自然越來越富,越來越強。

從這裡可以看出,並不是人才對國家富強不起作用。而是必須要用正確的人才,而且要持續不斷地使用這種人才。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開展變法運動?有何作用?

小兔子的文集 戰國時期各國實行變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革的潮流 各國的改革與變法 隨著七國地主階級取得奪權鬥爭的勝利,為了擴大和鞏固自己的利益,都先後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其中著名的有 1 魏文候任用法家李悝變法,首先取得成效,使魏國最先富強。...

秦國時期的景監是何等人物,戰國時期各國的人物

景監,變法實施的時候的主要執行者,商鞅的左右手之一 戰國時期各國的人物 專諸殺吳王僚 春秋時期吳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公子光 即後來的吳王闔閭 僱專諸刺殺王位競爭對手吳王僚。話說事發當日,公子光宴請王僚,私下埋伏甲兵於室內。王僚也早有防範,命人沿途布滿兵卒,門窗台階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親信,夾道而立的...

春秋戰國時的文字是什麼文,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旗幟上的文字是哪種字型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是當時各國通行的文字,叫做金文 沒有研究過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所以不清楚那是的文字是什麼文 春秋戰國時期的抄 各國文字是襲不一樣的,到春秋戰國bai時期,我國社du會經歷巨大變革,經濟文化蓬 zhi勃發展,文字應用dao也越來越廣泛。這時的文字趨向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相統一而形成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