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習俗,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2022-01-11 12:55:09 字數 4892 閱讀 1216

1樓:基泥太妹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2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

「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

重陽節**於道教的乙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

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乙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就把瘟疫帶到**。

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乙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

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乙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

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

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乙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乙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

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

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

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3樓:舞璇瀅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擴充套件資料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曆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明清,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近現代,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23年,中國**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23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4樓:蘋果綠泡泡

登高,賞菊,配茱萸,吃重陽糕,飲菊酒,放紙鳶。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登高,賞菊,配茱萸,吃重陽糕,飲菊酒,放紙鳶。

5樓:匿名使用者

1、賞菊。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

2、登高。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3、佩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

4、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5、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6樓:基泥太妹

登高:九月,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這實際上是一種野遊,為我國人民一種傳統的體育活動。

賞菊: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花氣幽香,給節日增添了不少色彩。近年來,有人在重陽節時互相贈送菊花,以表示友誼和祝願。

飲菊花酒:據說古時候,人們在重陽節的時候都要飲菊花酒,這種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造的。九月初九這一天,人們要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起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初九飲用。

據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確實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分吳茱萸和食茱萸兩種,春開紫色花,秋結紫黑色果實,性味酸、澀、微溫,入藥製成酒,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遺精、腹痛、吐瀉、便秘、消化不良等症。《齊人月令》中說:

「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可見古人有重陽喝茱萸酒之習俗。

7樓:小資之

1、賞秋

重陽節是10月9日,這是賞秋的好時期,人們一般在當天會抽出一點時間去登高賞秋,感受該季節的獨特感覺。

2、賞菊

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賞菊的習俗,甚至某些地區把重陽節叫做「菊花節」,原因就是因為興盛賞菊這種習俗。一般來看,因為農曆九月又稱作菊月,此時的菊花是生長最好看的時期,所以重陽節自然就會舉辦相關的活動。

3、登高

人們常說重陽節要登高,那是因為重陽節的時間段比較好,在金秋九月,所謂天高氣爽,是出行的最佳時期,在重陽節去登高,可以更加心曠神怡,而且某些人還深信登高能夠健身祛病,因此也成為了重陽節的習俗之一。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登高,賞菊,配茱萸,吃重陽糕,飲菊酒,放紙鳶。重陽節,又稱重九節 曬秋節 踏秋 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 登高遠眺 觀賞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陽糕 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 賞菊 喝菊花酒 吃重陽糕 插茱萸等。在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 登高節 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 登高 最為有名。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一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 登高節 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 杜甫的七律 登高 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 登高塔。還有吃 重陽糕 的習俗。二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 菊糕 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