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節度使制度與周王朝封建制度的優缺點

2022-01-10 00:39:33 字數 4070 閱讀 2484

1樓:暗夜空月

諸侯是屬國私有,軍政絕對的權威,節度使只是節制下屬地方軍政,稅收什麼的都是國有的。

就是權利的制衡不同

2樓:李朋

節度使設立之初是乙個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鑑於唐時期對外戰爭次數頻仍,在邊鎮推行節度使制度是有好處的,就像投名狀裡面李連杰說的:「你要記住,軍隊裡只能有乙個頭。」「乙個頭」的軍鎮在面對外族入侵時,效率自然比普通的州縣要高的多。

大概是李隆基對自己的發明非常滿意,於是他又有了下一步動作——兼任,節度使兼支度使。支度使,是專門採集軍需的,於是節度使再兼採訪使,一鎮的軍政大權獨攬,這還不夠,天寶末年甚至出現了兼鎮,大名鼎鼎的安祿山,就是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土皇帝。

藩鎮正式登場。藩鎮和節度使的區別,就在於藩鎮可以傳子!本來朝廷苦於節度使的淫威,就盼望你早點死然後朝廷趁機收回(朝廷也就這乙個辦法),現在是徹底成了治外王國,不但不出兵馬,不納錢糧,自行任用官吏、頒布法令,而且還世襲罔替,朝廷大兵一到,他們就聯合拒敵,撤兵則互相攻訐,從此各路節度使紛紛效仿,烽火連天,國無寧日。

****的影響力日趨衰弱,各個藩鎮之間甚至有互相兼併的現象出現。

周朝的分封是建立在對當時中原地區完成軍事征服的基礎之上,而且受封的物件主要是本族的王孫公子和姻親功臣,而不是被征服或主動歸附的各族首領。這些受封的姬姓王孫公子和姻親貴族以**王朝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為後盾,走上新開拓的廣袤土地,代表周天子直接統治其他民族地區,並履行其「以藩屏周」的使命。周初分封的諸侯國,除一部分位於同屬華夏族的商人舊地外,還有不少是位於非華夏族勢力佔優勢的地方。

周王朝就通過分封制和朝貢體制,對廣大土地(天下)上的不同民族實施前所未有的「管轄」、「統治」,構築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一統局面。儘管這個所謂的「大一統王朝」,無論是對「內」的諸夏而言,還是對「外」的夷狄而言,其實際所達到的統一強度比秦漢以後的郡縣時代要低很多,但其所構築的大一統統治體系和文化體系畢竟要比夏商時代完整和有效得多,中國作為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於此更加明顯地顯現出來了。但分封制也造成了此後中國進入幾百年的諸侯混戰之中,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

唐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節度使」?節度使是誰開創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節度使」的制度。為的就是要讓節度使保衛管理一部分領土。意思相當於分封制度的諸侯王一樣。但是唐朝的節度使權利太大。以至於末期產生混亂的局面

4樓:匿名使用者

唐睿宗首創,剛開始節度使擁有一定權力主要是御邊,相當於現在咱們的軍分割槽,初期只是虛職實權不大,但在安史之亂以後逐漸因為各節度使招兵剿叛實力大增,比較有名的就有安錄山、朱溫、李光弼、李克用、朱全忠等最為代表!唐朝是節度使的**時期!

5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711年,唐睿宗首設。到天寶初年,共設定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九個節度使和乙個嶺南五府經略使。設定節度使主要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

集權**。不過後來的安史之亂也就是設定節度使的產物。

6樓:匿名使用者

是為了防止像隋末農民起義的此類事件發生,同時也是分散軍閥軍力的的手段

刺史和節度使的區別是什麼??

7樓:陌路情感諮詢

1、職位不同:刺史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節度使是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

2、朝代不同:節度使在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排程。

刺史秦制,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御史(監郡御史)。

3、意義不同: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監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維護皇權的有力手段,對於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

8樓:清溪看世界

一、職位性質不同

1、刺史:刺史為文職,行駛監察之職。

2、節度使:節度使是純粹的軍職,只能掌管軍隊。

二、起源時間不同

1、刺史:起源於漢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乙個監察區,設定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

2、節度使:起源於唐朝初期,朝初年在邊境重要地區設定了軍區,委派大將鎮守,後來為了加強這位大都督或都督的權威,皇帝給其「使持節」的權力,這種持節的都督有時候就會被人叫做「節度使」。

三、作用不同

1、刺史:,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2、節度使:唐代駐守於各道的武將稱為都督,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9樓:匿名使用者

節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種,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然而後來漸漸地節度使也開始過問民政。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了獨攬軍政大權的地步。節度使手握軍權,如果在任命節度使的問題上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節度使一旦起兵造反,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范陽(北京地區,即古幽州)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刺史,漢武帝廢除了沿秦而置的監御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又稱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轄,以六條詔書監察本州郡縣官,秩八百石,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

漢哀帝初,改歸舊制,不久復稱為州牧。東漢初又復稱刺史。漢靈帝時,改刺史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軍政大權,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

魏晉南北朝,以刺史領州,多帶使持節、持節、假節、都督諸軍事銜。隋文帝廢郡,以州領縣,則刺史與前代太守無異。隋唐時期,煬帝、玄宗、武則天都曾經廢州改郡,不久仍其舊。

晚唐五代時,節度使、觀察使所領諸州不得徑自奏事上計,節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導致刺史職任漸輕。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為專供武臣遷轉的虛銜。

10樓:

不同朝代所執許可權有些不同

簡單的說,刺史是省長市長之類的;節度使是帶兵的**

唐代有多少節度使?

11樓:流響無殤

首先唐朝的200多年,通常被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不同時代。而不同時代裡,節度使得數量是不同的。

唐朝的節度使最早是李隆基設立的一共9個半

一,安西節度使二,北庭節度使三,河西節度使四,塑方節度使五,河東節度使六,范陽節度使七,平廬節度使八,朧右節度使九,劍南節度使十,嶺南五府經略使(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升為節度使)。

而晚唐,節度使、經略使、觀察使、都防禦使(統稱為藩鎮)的數量是有變化的。譬如地盤頗大,實力雄厚,私軍牙兵數量頗多的淮西節度使在元和十二年(817年)被平定後,唐憲宗下詔廢除淮西節度使。

我們就以元和元年為例,歷史上有乙個「四十八藩鎮」的說法,其中節度使好像一共有29個,都防禦使、觀察使、經略使若干。之後具體數量變化頻繁,有被**滅了的,有被兼併的,有被取消番號的。

據有關統計,763-874這百年間,涉及所有型別藩鎮的171起動亂中,與唐**衝突的有22起,佔13%,兵變和將校作亂合占80%。

先這樣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節度使的首次出現,在唐睿宗景雲年間,而其正式和有計畫的設定,是在繼睿宗之後的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元中,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

節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種,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然而後來漸漸地節度使也開始過問民政。唐朝後期的節度使勢力大大加強,已經到了獨攬軍政大權的地步。節度使手握軍權,如果在任命節度使的問題上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節度使一旦起兵造反,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范陽(北京地區,即古幽州)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安 西 龜茲鎮 新疆庫車附近

北 庭 庭 州 新疆吉木薩爾附近

河 西 涼 州 甘肅武威

朔 方 靈 州 寧夏寧武南

河 東 太原府 山西太原市西南

範 陽 幽 州 北京市

平 盧 營 州 遼寧錦州市西

隴 右 鄯 州 青海樂部

劍 南 成都府 四川成都市

嶺 南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如何看待中國的封建制度,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

封建制度在中國一定的歷史時期是適應當時的時代發展 但是他有侷限性 這就導致了它隨著歷史的發展也注定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 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出封建制度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的真理,經歷了戊戌變法 洋務運動,使得...

封建帝制和封建制度有什麼區別,西歐的封建制度與中國的封建制度有什麼區別?

封建制度 feudali 簡稱封建或封建制,是一種社會制度。狹義的封建制指分封制,版而廣義的封建制度權。封建制度是中古時代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制度。封建制度是社會組織形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包括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制度。而封建帝制,主要是封建的帝王 制度,只是以個政治...

我國的封建制度結束於什麼時候,我國的封建制度什麼時候結束的

秦朝,也就是秦始皇之前的是奴隸制社會,秦始皇以後一直到清朝都是封建社會,結束時間是1911年,封建社會的覆滅就象徵著封建制度的覆滅,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觀念就開始深入人心了 我國的封建制度什麼時候結束的 中國的封建制度 指政治制度,經濟上的表現要開始於戰國時期,結束於土地改革。正式開始於西元前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