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為何等到最後一年才稱帝

2022-01-09 21:31:18 字數 4290 閱讀 8964

1樓:萌萌漣漪

吳三桂一開始就有推翻清朝,從而登基稱帝的目標。但是,在三藩之亂初期,特別是吳三桂勢力達到巔峰的時期,吳三桂沒有稱帝,直到公元2023年,也即三藩之亂的最後一年,吳三桂才在大勢已去的背景下登基稱帝。

一如果吳三桂一開始就稱帝的話,很可能會更早地走向敗亡。面對決定撤藩的清朝康熙皇帝,吳三桂公元2023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從而和清朝大軍正式的較量。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從「興明討虜」的口號,可以發現吳三桂一開始是將自己擺在明朝舊臣的位置上,也即希望借助蟄伏各地的明朝勢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勝算。

二在此基礎上,如果吳三桂在起兵之初就稱帝的話,無疑是比較愚蠢的行為,不僅得到天下反清勢力的響應,也會讓自己眾叛親離。另一方面,既然稱帝和「興明討虜」的口號相違背。正是因為大勢已去,吳三桂才選擇稱帝,以此完成自己的夙願。

康熙十五年清朝大軍逐漸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吳三桂,則深感兵力、物力上的不足。

三最後,面對這一歷史背景下,吳三桂於公元2023年登基稱帝。吳三桂可以用皇帝的名義,以此對手下的文臣武將加官進爵。進一步來說,就吳三桂勢力來說,稱帝也有助於吳三桂來凝聚和團結手下,至少自己在名義上是和清朝康熙皇帝對等的。

2樓:小月魚剪輯

如果吳三桂一開始就稱帝的話,很可能會更早地走向敗亡。面對決定撤藩的清朝康熙皇帝,吳三桂公元2023年(康熙十二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從而和清朝大軍正式的較量。

3樓:田螺姑娘

因為清朝三藩之亂的時候,根基已經不穩了,所以吳三桂才最後一年稱帝

4樓:馬明途

在清朝三藩之亂中,因為當家打仗打的時間特別的長,無論百姓還是政權,都非常的不穩定,所以說最後一年才稱帝

5樓:楢崎

如果他一開始就稱帝,就意味著早早跟清朝正面對立,無異於自取滅亡。而且,隨著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中不斷取勝,吳三桂的勢力也逐漸分散,一直沒有稱帝的條件。

6樓:孤鳥度一

清朝三藩之亂中一直沒有能夠讓他能夠稱帝的時機,會迎來各方勢力的討伐。

7樓:__葑茚丶誋憶

如果吳三桂一開始就稱帝的話,很可能會更早地走向敗亡。所以才沒有稱帝

8樓:廖昀邇

吳三桂的根基不穩,如果很早的稱帝可能早早的就會走向滅亡。

9樓:丶扯淡

就即位稱帝而言,他是有這個資格的,他的一生傳奇似的英雄事蹟證明他有這個資格。

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為何會失敗?

10樓:哀壑杈椏浩呼洶

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由於康熙王朝和明朝初期的三個藩王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個藩王起兵作亂反抗清朝,兵鋒極盛時已經打到長江邊,甚至可以與清朝分庭抗禮,但最後為什麼三藩之亂還是被平息了呢。

起初在清朝入關時,為了對付李自成的起義軍和南明的小朝廷,啟用了一大批的明朝的降將,其中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軍功最大,因此被清朝封為藩王世鎮邊疆,但後來由於三藩的兵力有點過大,而且每年清朝都要撥軍餉來養三藩,不僅經濟上清朝負擔很大,甚至會危及清朝的統治,因此康熙決定要削除三藩。

三藩起初並不是蓄意謀反,康熙擔心三藩會形成唐朝軍閥藩鎮的現象,因此多次把平三藩的事拿出來議論,無論是削三藩還是繼續養虎為患,康熙認為最終三藩一旦勢力過大都會起兵反抗,認為不如先下手為強。在康熙十二年正月的時候,在北京南苑舉行大規模的閱兵,明確的向三藩表明削除的訊號。

三藩看到康熙心意已決,自己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乖乖被宰。康熙十二年的11月,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為「討虜天下兵馬大元帥」,開始蓄髮易服興明討虜,耿精忠、尚可喜也趁勢舉兵而起,不到一年的時間,迅速攻占了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廣東、福建、陝西、湖北、河南等地,連台灣的鄭氏也起兵響應,到時普遍認為吳三桂定可一舉擊潰清朝。

可是在打到長江邊時,吳三桂卻嚴令部下不准過江,清朝見此機會,迅速做出部署,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對其他的反叛將領採取安撫的政策,而且三藩中也有矛盾,平南王尚可喜堅決反對叛亂,而其子尚之信則堅決擁護,尚可喜在廣州起兵死死拖住叛軍,最終清朝各個擊破,隨後耿精忠、尚之信投降。

康熙最後使出殺手鐗,指名只懲罰吳三桂,其餘從亂者不追究責任,如果還能起兵反抗叛軍還會因功公升官,因此各地的明朝遺民大都是採取觀望態度,而且台灣的鄭氏遲遲不來增援,導致吳三桂力單難支,最終兵敗身亡。

11樓:東方財訊

1、不得民心

2、本人歲數大了

3、朝廷兵馬太強

4、內部不團結

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為什麼會被清朝消滅,,一開始可是打下了半壁江山的了?

12樓:獅城劍客

1.吳三桂當初引清兵入關,導致中原落入建奴之手,廣大老百姓對吳並不是很待見,而是痛恨。

2.吳三桂雖然後又在邊陲起兵抗清,奉南明永曆帝為正朔,但是後來並沒有繼續打反清復明的旗號,而是自立為帝,建國「大周」,那些對他看法剛有些改善的人,瞬間又煩死他了。

3.吳三桂本為明朝臣子,卻背棄大明,雖然歸順清朝,但是又叛清,反覆無常,立場不堅定。

4.保守主義,雖然鼎盛時期攻占了清幾乎半壁江山,但是各方勢力並不團結,各自為戰,搞的老吳最後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最後想裂土議和。吳三桂自己也缺乏軍事眼光,資源並沒有和清廷相媲美的程度

13樓:有嗨咩

一、吳三桂接連取勝,險克清王朝。

歷史的玩味和趣味性,往往並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通過事件給人們帶來的反思和借鑑。吳三桂三藩之亂這段歷史一直到今天都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因為這段歷史給大家帶來很多談資,通過吳三桂事件,我們能發現很多有趣的歷史現象,同時,就事件本身而言,不禁為吳三桂的結局而唏噓不已。

吳三桂三藩之亂,打的旗號是「興明討虜」,一時間反清之士紛至沓來,在其強大的攻勢之下,接連打下了貴州、湖南,幾年之後,大清王朝一半的疆土都被吳三桂給攻破了。這個時期,吳三桂已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康熙也曾派大軍鎮壓,可都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吳三桂階段性的勝利,極好地抓住了天時、地利與人和,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歸降。這個時期的吳三桂儼然朱棣二世,但從結果來看,究竟吳三桂跟朱棣又差在**呢?

14樓:藍天依舊在

三藩可以說是明朝的殘餘勢力,大明擁有整個江山都亡了,何況半壁江山呢。

15樓:香麗雅

最主要不得民心,內部自相殘殺,相互猜忌,所以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6樓:幫小裝裝飾

一,吳三桂本身作為投降清朝的人,也是明朝滅亡的罪人,百姓並不是打心底裡支援他。

二,吳三桂最後稱帝時身體已經不好,隨後沒多久就去世了,主帥去世,影響軍心。

三,吳三桂是要自稱帝而不是反清復明,名不正言不順!

清朝時發生過「三藩之亂」,請問發生於哪一年,經過多少年才平定,具體經過怎樣?

17樓:小斑馬

三藩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叛亂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後需要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後,南方駐雲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與清廷分庭抗禮。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

202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

進而佔據四川,四川**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將領響應。[1-2]

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禦工事,不敢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2023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鬱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3]2023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誌。

18樓:匿名使用者

康熙十二年(1673)至康熙二十年(2023年)冬,歷時8年,波及十數省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削平了

吳三桂當年住在哪裡,吳三桂清朝時期住在什麼地方?

吳三桂本身他在清朝的時候,他個人在京城應該沒有宅子,他的兒子吳應熊因為娶了太宗十四女為妻,曾住在現在的西單北大街的石府胡同裡。吳三桂由於在北京停留的時間很短,後來就一直往南方打,最後到了雲南那兒,等於是在那塊成了藩王,就是說他個人在北京 清朝年間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宅地的。吳三桂一直鎮守雲南,吳三桂在...

清初發生的三藩之亂為什麼沒有使大清朝衰敗,反而清朝更強大

安史之亂 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 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節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 方鎮 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當時方鎮表面上臣服於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 的狀態。此一割據狀態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

吳三桂飲馬長江,為何沒有乘勝追擊

吳三桂飲馬長江,沒有乘勝追擊。是因為他目光短淺,滿足於現狀,幻想著能和清軍有乙個和平共享天下的想法。再者他已經年老體邁,打仗帶來的新傷舊傷體力精力跟不上。還有他先是反明現在反清,不得民心啊!吳三桂以馬長江取得佳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早在公元1662年的時候,也就是清朝康熙初年,本是明朝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