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專有名詞,求大神解釋

2021-12-24 11:45:41 字數 4120 閱讀 7109

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專有名詞分為四類:人名、地名、官職、年號。

2樓:匿名使用者

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裡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其父為賓客」。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例1: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意動詞。「異之」,即「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意動詞。「奇之」,即「以之為奇」(認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比如數詞或者數量詞優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

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

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一、動詞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走:使操軍逃跑

二、名詞使動用法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並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譯時要採用兼語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在古代漢語裡,名詞用作使動詞比較少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例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悽、寒:使神骨淒寒。

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意動:認為……怎麼樣:餘頗易之(我認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用法。有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種:1.動詞的使動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中的"勞",意思是"使....勞累"。 2.

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成為.......

"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有兩種:1.

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為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於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表示「主語為賓語怎麼樣」。

謂語可以由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的名詞充當,例如:

(1)夫人將啟之----夫人姜氏將為他們開啟城門 《觸龍說趙太后》

(2)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可以嗎? 《陳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禱,動詞的為動用法,翻譯為:為……祈禱 《左傳•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泣,為……哭泣 《病梅館記》

(5)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哀,為……而哀 《阿房宮賦》

(6)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喪,為……治喪 《史記 滑稽列傳》

(7)文嬴請三帥。請三帥:替三帥請求 《**崤之戰》

(8)邴夏御齊侯。御齊侯:給齊侯御(駕車) 《左傳•成公二年》

(9)廣陵太守陳登得病……佗脈之。脈,為……診脈 《三國志•華佗傳》

(10)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死名:為了名而死。死利:為了利而死。 《莊子•駢拇》

(11)君子死知己。死,為……而死 陶淵明《詠荊柯》

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裡,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漢語裡,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

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家「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結句,「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鈷姆潭西小丘記》)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後置的型別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句,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何以戰?」 正常語序應該是「以何戰」。 意思是憑什麼作戰?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還有許多不同形式的賓語前置句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高中語文文言文人物傳記中的專有名詞

1 宰相 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2 御史大夫 其權力僅次丞相。3 六部 吏 戶 禮 兵 刑 工。4 三司 太尉,司徒司空。5 中書省 行政機要機關。6 尚書 六部最高行政長官。7 太尉 軍事首腦。8 郎中 尚書屬下部員。9 宦官 宮廷內侍,又稱太監。10 侍郎侍中 官庚侍衛。11 校尉...

初中所有文言文原文急,求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 只要課文

筱魚 http www.zxxk.com wxt info.aspx?infoid 140497 初三全部文言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水落石出 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於孤...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有哪些,高考語文 求文言文翻譯技巧,套路 好的追分

1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宋代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 譯文 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2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採。北宋沈括 夢溪筆談 藥議 譯文 用葉的 草藥要 選擇葉子剛長足的時候 採摘 用芽的 草藥 自然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