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風箏的有哪些,有關風箏的資料有哪些

2021-12-24 06:31:03 字數 4905 閱讀 9643

1樓:新疆鐵門關李強

風箏簡史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北方多稱「紙鳶」,南方則稱「鷂子」由於風箏像鷂鷹那樣乎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盤旋,故以為名。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早在2000多年前,風箏在中國就已出現。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魯班(公輸般)因看到鷂鷹在天空盤旋飛翔受到啟迪,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和他幾乎同時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墨翟也曾用3年時間,製成木鳶,能在天空飛翔。漢代發明造紙術後,風箏改用紙糊制,稱作「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加以改進,在紙鳶頭上裝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作響,有如箏聲,週而得名「風箏」。

唐代著名詩人高駢在《風箏》一詩中描述說,「夜靜弦聲響碧空,官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宋代,放風箏已成為城鄉居民普遍的娛樂活動,不僅市井小兒、布衣平民喜愛,甚至帝王將相、王公貴冑也樂此不疲。

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了鼎盛時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風箏作為繪畫:寫詩的題材,留下37首詠風箏的題畫詩,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間放風箏的盛況。

曹雪芹是製作風箏的高匠巧手。他於2023年蟄居北京西山時,撰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集中國古代風箏扎、糊、繪、放四藝之大成,對南北各地風箏繪以彩圖,並配有歌謠。曹氏這部著作成為京津地區製作風箏的範本,對風箏的普及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風箏,中國城鄉各地幾乎都會紮製,但作為風箏薈萃之地當推北京、天津和濰坊。它們被稱為「中國風箏三大產地」。這些地方紮製的風箏,自成一派,各具特色,並有各自代表的名師高手。

北京風箏繼承曹雪芹的遺風,各種傳統風箏都採用曹氏風箏的圖樣。著名鳳箏大師有兩家:一家是金福忠。

他們紮製的風箏以造型雄偉、畫工粗獷、飛行能力強等特點為人稱道。幾十年來,兄妹倆紮製了數百種風箏,其中令人叫絕的有12節的帶毛大娛蚣、活腿的白仙鶴、軟翅的綠靖蜒等;另一家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風箏哈」。「風箏哈」如今已傳到***。

第一代哈國良潛心鑽研,博採眾長,逐漸自成一家流派。第二代哈長英受父薰陶,自幼酷愛鳳箏藝術,他製作的四隻軟翅風箏曾在2023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章。哈氏風箏以骨架精巧、畫工嚴肅、造型奇特、觀賞價值高見長。

天津風箏多以動物、飛禽圖案為主,吸收中國畫、版畫和楊柳青年區的優點,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市區內外會紮製風箏的民間藝人眾多,而以「風箏魏」最為著名。「風箏魏」原名魏元泰。

他紮製的風箏能折、能疊,數丈長的娛蚣,可裝進1尺大小的盒子裡;他做的蝴蝶,一線在握,可以在天空自動調換位、置;他扎的飛機能散發傳單;他製的小鷹兩翅能上下翻動,兩眼會自動啟合。他的風箏作品曾幹202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

濰坊是風箏發明人之一墨翟的故鄉,製作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全國三大年畫產地之一的楊家埠700戶人家,「家家能染墨,戶戶會點青」。把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去,更促進了濰坊風箏的發展。

它集扎、畫、糊等工。藝為一體,造型優美、紮製巧妙、色彩鮮明、起飛平穩,具有濃郁的鄉上氣息和獨:特的地方色彩,成為中華古國的民間藝術奇葩。

風箏大約於七八世紀傳入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然後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等地。本世紀以來,世界上對風箏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國家掀起「風箏熱」。2023年在柏林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曾把風箏列為表演專案。

在日本放風箏已成為人民的傳統習俗。全國建有「風箏協會」,會員達1300多人。每年銷售風箏600萬只以上。

全國生產風箏達500多個品種,是世界上生產風箏品種最多的國家。

美國每年5月在波士頓舉行風箏表演賽,美國人最喜愛的風箏造型是被視為吉祥鳥的海鷗。全國有150多個專門**風箏的商店,每年銷售1.5億隻,平均每4個美國人中就有3個人買風箏。

英國人對風箏的興趣也很濃。在倫敦設有「英國風箏玩賞者協會」,會員達3000多人。全國每年銷售風箏200萬只,平均每9個家庭便有1只。

素有「風箏王國」之稱的泰國設立了「泰王杯」和「泰后杯」風箏比賽。每年初春在曼谷的藍天上都可看到泰國式的風箏在飛翔,大的約有6英呎高,像乙隻巨鳥,竟要120人操縱。居住在南半球瓜地馬拉高原上的印第安人,每年10月1日諸聖節都要舉行隆重的風箏會……「銀線連四海,風箏傳友誼於。

在全球的風箏熱中,中國風箏成了擴大國際文化交流,增進同各國人民友誼的友好使者,它在不同民族、語言和膚色的各國風箏愛好者之間架起一座座友誼的橋梁;近幾年來,中國風箏藝術代表團曾多次出國放飛表演,舉辦鳳箏展覽和進行技藝交流,足跡遍及亞、歐、美洲10幾個國家和地區。

風箏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

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

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西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

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說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乙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

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

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

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乙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2樓:在採石磯**的杜梨

.在屯a女一一u一一三三≤民€卑女,母/

3樓:來自迴龍寨好心的公尺蘭草

掛**幹活剛剛中國傳統吃噶嘎嘎嘎給大哥**的vv的好恭喜v型一盒好大的vv習慣下很大超大唱唱歌鬼才信東方紅vv公漁vv謝謝好習慣滾滾紅塵**費該吃吃還發搭嘎苟富貴話費吃吃吃v回家幾哈刮擦v看哈個vv老闆娘胡歌「u好「u哈哈吃嘻哈理髮v不錯信得過胡扯差距想到他滾滾滾盡快吧vv幹活句v吃個卡卡ii急急急好吧v在睡覺)對吧vv吃刮擦發哈哥哥坐飛機好地方很過分想他擦擦吃vv換個方法漢語詞典非常v方法好郭富城v人v**hi好v個好幾回**v你好vvv剛剛呵呵會呼吸好好幹活i好vvu呵呵v吃飯飯尷尬哈哈好尷尬呵呵結過婚哼哼唧唧

4樓:奇怪的花

最煩的就是複製 鄙視複製貼上的人

骨架材料 傳統風箏多用竹子 現代風箏多用玻璃鋼、碳素、蒙面 傳統多用 加厚棉紙 綢 絹 無紡布 現代多用 格仔布(滌他夫) 降落傘 布 pc31(進口特技風箏布)

顏料用 丙烯 或者印刷 布料拼接

5樓:

做風箏的工具: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1) 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 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 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

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乙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乙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公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有關風箏的資料(簡潔點)

6樓:匿名使用者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

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繫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

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

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鍊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緻,造型新穎,構圖合理。

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

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公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繫結,繫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

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讚譽。自2023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2023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

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風箏的30風箏字風箏的資料30風箏資料30字字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 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

有關風箏的古詩詞,關於風箏的古詩

風箏 唐 司空曙 高風吹玉柱,萬籟忽齊飄。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鬆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風箏 唐 鮑溶 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弦非觸指,錦瑟忽聞風。雁柱虛連勢,鸞歌且墜空。夜和霜擊磬,晴引鳳歸桐。幽咽誰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寶匣,搔首不成功。風箏 唐 高駢 夜靜絃聲響...

描寫關於風箏的詩句有哪些關於風箏的古詩

風箏 唐,司空曙 高風吹玉柱,萬籟忽齊飄。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松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風箏 唐代高駢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風箏 唐代,鮑溶 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弦非觸指,錦瑟忽聞風。雁柱虛連勢,鸞歌且墜空。夜和霜擊磬,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