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水稻的歷史有哪些了解,我國水稻有什麼樣的歷史?

2021-09-13 20:03:03 字數 4677 閱讀 6417

1樓:小月哈哈

康熙皇帝對水稻栽培有濃厚的興趣,並注意培養生長期短、品質優良的稻種。首屆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2樓:猴73872坷兜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古書記載,神農之時,天雨粟(降下穀種),神農遂耕而種之,古書有記載康熙皇帝對水稻栽培有濃厚的興趣,並注意培養生長期短、品質優良的稻種。中國種植水稻以有七千年的歷史。古人種植水稻也是有嚴格的要求。

從育種、種植到收割全過程都有嚴格的耕作方式不用現代化的機械和化肥種出最純淨稻公尺,相比現在的稻公尺都是經過加工拋光看起來金燦油亮但入口沒有清香的口感。

3樓:賣萌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

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4樓:猴22326笛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依據課本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製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

我國水稻有什麼樣的歷史?

5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佔城稻逐漸得到推廣。

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我國古代稻作技術。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我國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2023年左右的歷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新石器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

我國水稻原產南方,大公尺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公尺的**基地。水稻

請問,水稻的發展歷史?

6樓:紀大俠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西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西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西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西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西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

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公尺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公尺全靠江南漕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水稻種植,在中國作為一種大規模的農業,大約在北宋的時候興起。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佔城稻之後,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種喜愛水熱性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種植。這種作物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穫二十倍左右的稻穀。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

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這對於因為糧食危機不斷陷入動亂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產量也不會降低。

比起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的小麥來說,更是大大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幾十厘公尺深的水中生長,避免了麥田反覆灌溉使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鹼化問題,地力衰老的週期大大延長,無形中也延長了農業生產衰落的週期。 從北宋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重心便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與小麥農業一同衰落的中華文明也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兩河文明復轍的命運。

一千年前的分水嶺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麥經濟和水稻經濟的分水嶺,我們會發現,水稻接掌中國農業之後,中國統一王朝的更迭週期要比過去延長了。 從秦始皇建立**集權的統一王朝開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國一共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個時代更迭,歷時1180餘年,平均每個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時間。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幾個短命王朝分開計算的話,這個數字還要更小。

而從北宋到清朝滅亡,一共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歷時950餘年,平均每個王朝接近二百年。可見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非常頻繁,這與黃河流域的小麥農業不無關係。而北宋以後以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作為帝國生存的基礎,顯然大大改善了帝國的健康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後的五個王朝中,元朝存在時間最短,只有70年,這一方面與蒙元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因為元朝統治者來自草原,將統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轉移到了南方的經濟中心。 從歷史上的人口資料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從未超過六千萬,但是北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達到一億,到清朝末年達到了四億。作為人口增長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發生變化無疑具有決定性意義。

從小麥到水稻的轉移給中國政治的格局也帶來深刻的變化。北宋以前的三千餘年間,中國的人口、經濟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相對於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因此游牧民族雖然屢次南侵,卻始終不能深入到帝國的縱深地帶,從來沒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很快就被趕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後,由於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原地區變得空虛起來,從此給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機會。

北宋與遼,南宋與金的恩怨就是這種狀 況的寫照。隨後,蒙古和滿族也都先後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這在北宋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我們也錯過了機會 在世界歷史上,乙個時代的危機,往往可以成為開啟下乙個時代的契機。古代西歐的人們與北宋以前的中國人一樣,常常面對糧食**不足的危機。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歐洲**成為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長期缺糧使他們內亂頻繁,戰爭不斷。

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幸運,並沒有水稻來救急,於是便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包括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產品從遠方換來糧食。飢餓讓歐洲腳踏實地地走向了世界,並最終找到了工業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很幸運,在我們的文明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在我們的祖先面臨飢餓的時候,我們利用水稻這種植物成功地應付下來,使歷史發展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從此我們仍然呆在家裡繼續著自己的生活,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二分地,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想盡辦法精耕細作,這塊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夠生長出養活我們的果實。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都顯得沒什麼必要,甚至是不務正業,我們始終守著最讓人感覺踏實的農業。於是,機會在貧瘠的小麥田隴中到來,很快又從肥沃的水稻溝渠中流走了。採納哦

水稻栽培的歷史都有什麼?

7樓:北京創典文化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神農時期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

《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於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西元前21世紀,我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

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至黃河中游。

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西漢時期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時期的600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公尺生產基地,京師軍民所需大公尺全靠江南漕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

我國稻種資源豐富,至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

8樓:77是只肥肥兔

距今 2023年前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公尺粒、稻根、稻稈堆積物上山文化遺址(位於浙江浦陽江,錢塘江上游的乙個支流)也發現有稻作遺存,其年代距今約11400—2023年左右,上山文化廣泛分布於金華、衢州一帶。此外,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的洞穴中也發現稻粒(距今23000-12023年),可能是採集來的

你所了解的最毀三觀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隋煬帝是歷史上相貌最出眾的皇帝。隋煬帝在揚州時,勵精圖治,安一方黎民。當上皇帝後,開鑿大運河,是中國歷史的創舉。另外,楊廣文學天賦極高,可以搜一下他寫的詩,大氣非常。歷史記載 楊廣 善屬文 煬 是李淵給楊廣的諡號,改朝換代後,後朝人給前朝的嗜好,是不可信的。由於李世民父親是隋朝的舊臣,奪取了人家的王...

古埃及 歷史 了解的進 關於古埃及的歷史有哪些?

1 普遍認為古埃及所有王朝中最偉大的法老是 拉美西斯二世。2 普遍認為國土面積最大 國力最強時的法老還是 拉美西斯二世。3 第十九王朝。4 較可靠說法是 古埃及新王朝時期18王朝 西元前1545年 開始修建帝王谷。開創先例者是圖特摩斯一世。希望您能滿意,o o 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

拿破崙對歷史有哪些貢獻,歷史對拿破崙的評價

拿破崙 波拿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 政治家 數學家拿破崙法版典的頒布對後來權的統治者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發動的戰爭前期是正義的,反侵略的,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後期卻是非正義的,帶有侵略爭霸性質的.其對外擴張的同時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本主義,同時也推動了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