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2021-08-10 21:19:23 字數 5300 閱讀 9671

1樓:文化永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出處:《大學》

選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文字解讀

站在現代人的視角,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別之處的。這就是,它最終的目的,在於培養一個道德完善並對社會道德建設有高度熱誠與責任感的君子,而不僅僅是一個掌握生存技能的勞動者。

從表面上看來,與專業技能相比,道德品質的養成似乎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不直接。但從長遠來看,道德品質的傳承,卻是一個民族生死攸關的大問題。一般來說,我們把文化由外至內分為四個層面:

器物層、制度層、風俗習慣層、心理層。

在這四個層面之中,心理層是最為核心的,而這種核心認同的本質,其實就是各自民族的“活法”,也就是其倫理道德規範。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一個,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大批對於傳統的倫理道德有深切認同的儒者。

這些儒者在和平年代,居廟堂之高則輔弼政教,處江湖之遠則教化百姓;當改朝換代時,他們則以教化來馴服新的統治者,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在原有的文化軌道上繼續前進。傳統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要素之一。

2樓:熊遇見土豆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大學問的方法在於,提倡和發揚好的的德行和德政,體察民情順從民意,直至達到至善至美的目標。

這個是孔子《大學》裡的開篇句,原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大學”這裡的大學不是咱們現在的大學的概念,“大”通“太”或“泰”就是大學問,孔子指的大學問就是治國安邦的學問;

2.“道”就是方法,途徑等;

3.“明明德”,第1個“明”作動詞,為彰顯、提倡、推廣、發揚之意;第2個“明”為正大光明,公正開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會風尚。

“明德”可以看做是好的社會風尚或利民的德政。

4.“親”就是親近,體察,尊重;

5.“民”就是民眾,引申為民意、民情;

6.“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總的意思就是:做大學問的方法在於,提倡和發揚好的的德行和德政,體察民情順從民意,直至達到至善至美的目標。

3樓:匿名使用者

語出《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為《大學》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達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學者的最高追求。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小學即:“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

“大學”是大人之學,古人十五歲入學,學習倫理、政治和哲學等“窮理正心,修禮治人”的學問,實則是學習如何參與國家政治。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

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寄託了古人內聖外王的理想。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更正一下lz的問題,這個是孔子《大學》裡的開篇句,但原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大學”這裡的大學不是咱們現在的大學的概念,“大”通“太”或“泰”就是大學問,孔子指的大學問就是治國安邦的學問;

2.“道”就是方法,途徑等;

3.“明明德”,第1個“明”作動詞,為彰顯、提倡、推廣、發揚之意;第2個“明”為正大光明,公正開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會風尚。

“明德”可以看做是好的社會風尚或利民的德政。

4.“親”就是親近,體察,尊重;

5.“民”就是民眾,引申為民意、民情;

6.“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做大學問的方法在於,提倡和發揚好的的德行和德政,體察民情順從民意,直至達到至善至美的目標。

5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開宗明義即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第一句話翻過來就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其後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論述是中華文明對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進行的精闢論斷。

“致知”:要有所成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成長階梯,而通過“格物”進而“致知”是進階邏輯的起點。

從現代管理層面解讀,《大學》的第一段話表達了二層意思:其一,高尚美好的願景;其二,要系統做事才能真正成功(近道)。

現代系統理論認為,由各相互連結的部分構成的整體就是系統。核心思想是各區域性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對整體發揮影響,因此,不可偏廢。

要之,系統做事就是有組織地按步驟、分輕重緩急做事,通俗說就是要會“彈鋼琴”。

從企業層面講,就是對現代管理理念、原則、方式方法持之以恆,有序推進,一是把握節奏,二是分清主次。

從理論層面講,由建構理性為支撐,更利於系統做事。所謂建構理性,就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者其他人、群體、組織的實踐經驗,總結昇華出來的行動指導思想。建構理性高於實踐理性。

所謂實踐理性,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也即“走一步看一步”,無論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為建構理性做準備,是階段性的產物。到了合適的時機,無論個人或團體,都需要對實踐理性的結果予以總結昇華,上升至理論高度,成為建構理性用以指導自己或團體下一步的行動。建構理性要求承認他人乃至全人類的文明成果,而不是抱著自己既有的條條框框不放,還口口聲聲“不信這個邪”。

自己總結昇華不出來,那就向別的個體、團隊、組織、民族、國家借鑑學習,別人也同樣在這顆星球上實踐、思考,同為人類,該信的邪就得信。否則,任何個人或群體將會陷入停滯不前的死迴圈。

當然,系統做事不排斥實踐理性。有系統做事能力的人,“摸著石頭過河”或者“走一步看一步”都可踏實穩妥,收放得宜。系統做事能力差的人,“摸著石頭過河”或者“走一步看一步”則可能遍地**,危機四伏,帶來災難,要麼不了了之,要麼讓別人來擦屁股,代價巨大。

明德戰略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把推行系統管理作為自己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國企業界全力倡導系統管理理念。

明德戰略創始人婁勇坦言,倘若繼續輕視系統做事的習慣與能力,整個民族將會為此付出不可承受之代價,也不可能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認,國民如此,中國企業也不會例外。

明德戰略認為,在今天全球化衝擊的世界,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之間、落後企業與先進企業之間的管理差距,早已不是什麼有沒有新鮮的管理制度、出奇制勝的競爭手段這樣一招鮮的“管理法寶”,中國企業要想獲得任何一家世界先進企業的所謂管理祕芨,都可以輕而易舉,不是問題。真實的差距是你有沒有系統做事的能力,你的企業是靠制度、文化、機制在管理還是靠老闆/ceo的靈機一動亦或《三國演義》的心機、“雍正王朝”的權術在管理,這才是差距。

為幫助中國企業培養系統做事習慣、提升系統做事能力,明德戰略傾力開發出享有智慧財產權的企業管理系統提升[echo]模型,該模型由四個層面構成,分別是:

e:企業家能力提升(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c:公司治理結構完善(corporation governance perfection)

h:習慣與文化變革(habit & culture change)

o:組織動態優化(organization dynamic optimization)

其中:e:企業家能力提升(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核心點為:

1) 企業家能力提升必要性

2) 企業家的三種能力

3) 企業家能力提升路徑

c:公司治理結構完善(corporation governance perfection)核心點為:

1) 公司治理結構定義

2) 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必要性

3) 公司治理結構變革

h:習慣與文化變革(habit & culture change)核心點為:

1) 習慣與文化重塑內容

2) 習慣與文化重塑步驟

o:組織動態優化(organization dynamic optimization)核心點為:

1) 組織動態優化的內涵

2) 企業組織的層級控制

3) 組織動態優化的步驟

[echo]模型已在多家中國企業得以全面或部分推行,效果顯著,深受讚譽,並正在得到全社會更加廣泛的認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意思就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學之道是這樣一條道路 從明明德開始,通過作新民,最後止於至善。明德 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 就是自己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麼,應該如何做人。新民 包括自新和新民兩層意思。自...

《大學》中的這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翻譯

翻譯為 大學 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 至善 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 至善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意思,「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此語出自 大學 開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 大學之道 大學的宗旨。大學 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 一是 博學 的意思 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 大人之學 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 禮樂射御書數 等文化基礎知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