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縣民俗文化,濰坊民俗有哪些

2021-06-06 11:40:07 字數 5210 閱讀 1031

1樓:匿名使用者

新興縣【概況】 新興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東鄰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高要、高明、鶴山、開平、恩平等市,西北與雲安縣接壤,西南與陽春市交界,全縣總面積1502.7平方公里,轄14個鎮、196個村(居)委會、1113個自然村,縣城駐新城鎮。2023年,全縣總人口44.

6萬人,有華僑、港澳臺同胞15萬多人。

新興縣在秦朝時屬象郡。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將臨允縣分為新興、單牒兩縣,屬新寧郡。此後,自南朝元嘉年間(公元424-453年)到北宋天禧四年(公元2023年)約590年間,先後曾稱新城縣、新洲縣、新春縣。

解放後先後屬粵中行署、江門行署、肇慶行署、肇慶市。2023年劃歸雲浮市。設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新興縣自然資源豐富。地處**帶,氣候常年溫和溼潤,是西江流域著名的“魚米之鄉”、“水果之鄉”,2023年被評為“全國果品加工之鄉”。已探明的礦種有30多種,主要有鎢、錫、鉬、銅、鉛、鋅、花崗岩、鉀長石、高嶺土、獨居石、鈾等。

新興縣是著名的佛教禪師六祖惠能的故鄉,是六祖誕生和圓寂之所,“中國禪宗的生源地”。著名旅遊景點龍山溫泉、六祖手植千年古荔、佛教聖地國恩寺等揚名海內外。龍山溫泉旅遊度假區是省級旅遊度假區。

獨特的自然景觀與博大精深的禪文化,使新興的旅遊業形成融旅遊、朝聖、度假、保健、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獨特的旅遊文化。

【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 2023年,新興縣工業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0.3億元,比上年增長8%,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6.

8%。不鏽鋼製品、林產化工、服裝、涼果加工、皮具、制傘等六大支柱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提高。其中不鏽鋼製品總產量50897噸,增長18.

72%,總產值達30億元;林產化工行業發展迅猛,總產值8631.4萬元,增長38%;涼果加工行業發展到260多家,總產值10億元。全縣科技投入增加,僅工業企業用於科技的投入就達7800萬元,年增產值3.

3億元,稅利4350萬元,創匯2920萬美元。廣東凌豐集團****等4家民營企業被評為省級民營科技企業,年產值33億元。

【農業產業化不斷加強】 2023年,新興縣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44萬公頃,總產量15.

55萬噸;水果種植面積1.2萬公頃,總產量2.91萬噸,增長9.

42%;蔬菜種植面積1.13萬公頃,總產量2.91萬噸,增長4.

55%;花卉種植有新發展,總面積242公頃。養殖業發展加快,全縣肉雞飼養量8149.6萬隻,增長11.

18%;生豬飼養量82萬頭,上市量51.7萬頭,分別增長7.21%和7.

75%;水產品產量1.74萬噸,增長6.75%。

至年底,全縣共有農業龍頭企業260多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4家,市級5家。溫氏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掛鉤農戶6萬多戶,農民12萬多人,佔全縣農村人口的1/3多。

【第三產業穩步發展】 旅遊業發展迅猛。全年共接待遊客10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2%;旅遊總收入1.

02億元,增長5.2%。藏佛坑、三寶寺、竹苑庵等旅遊景點進行了修葺擴建,龍山景區總體規劃擴充完善,首期計劃投資2000多萬元、佔地面積達5.

6萬平方米的“明鏡廣場”已破土動工。全縣城鄉集市**成交額2.83億元,比上年增長2.

98%。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 2023年,新興縣按省的要求對行政轄區進行了撤併調整,原新城鎮與洞口鎮於12月合併組成新的新城鎮,全縣由15個鎮改為14個鎮。全縣又有12家國有企業進行了產權改革。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居民健康保險全面啟動。

醫療衛生改革逐步推開,實行了藥物器械的統一招標,強化了醫藥監督機制。精簡了教育管理機構,撤銷了鎮教辦,教育資源得到優化整合,中小學校收費實行“一費制”,學校管理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農電體制改革取得成效,提高了供電質量,減輕了農民負擔,全縣農民電價減負達56.

8萬元。做好機構調整和設定工作,把原十二大系統黨委縮減調整為十大系統黨委。

【啟動民資經營城市效果顯著】 通過啟動民資,完成了縣城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的前期工作,形成了以新興江為中軸,圍繞“一河兩岸”建設縣城中心的佈局。花園式住宅小區翔順花園和恆暉苑二期工程相繼開發,各項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凌豐、華實松香、鳳凰涼果加工等一批由民資經營投資過億元的工業園區,不斷髮展壯大。

花園式城市人居環境、工業園區已成雛形,縣城面積已擴充套件到19平方公里。

2樓:武龍

新興縣是著名的佛教禪師六祖惠能的故鄉,是六祖誕生和圓寂之所,“中國禪宗的生源地”。著名旅遊景點龍山溫泉、六祖手植千年古荔、佛教聖地國恩寺等揚名海內外。

濰坊民俗有哪些

3樓:追尋複製者

1、濰坊風箏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

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

2、過年

過年穿新衣是濰坊城區的年俗傳統之一。在春節裡,不僅要備年貨、買新花,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外,還會追求新的服飾。

正月初一走出家門拜年,首先展示的就是那一身新行頭。古時候,這種習俗也寄託了勞動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濰坊核雕

傳統工藝核雕,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清朝晚期,濰縣人都師從著名核雕藝人張大眼學習核雕,以嫻熟技藝聞名鄉里。

後歷經都蘭桂、考功卿、都傳恭、王續德、邢友弼等大師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體微藝精、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

4、楊家埠木版年畫

濰坊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她自己的獨特風格,同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中國三大民間畫市。

濰坊年畫取材於農村生活,反映農民的理想、希望、寄託著他們豐收富裕、消災祛禍、安居樂業的意願,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5、嵌銀漆器

嵌銀漆器是濰坊獨有的手工藝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最優等獎。嵌銀漆器由藝人們用特製小刀小剪小錘。

按照設計的圖樣,在硬質的紅木上雕出細溝,再順著細溝嵌入細如髮絲的金絲或銀絲,然後塗以數遍大漆,推光而成。

4樓:丫頭love琦

全國三大畫市之一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高密的樸灰年畫、民間剪紙和泥彩塑,堪稱民俗藝術中的“三絕”;馳名中外的濰坊風箏興於明代,盛於清代,極盛於現代。它扎工精巧,畫工考究,造型優美,形象逼真,起飛高穩。已通過20多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飛出了國界,成為友誼的使者,促進了濰坊經濟的騰飛。

精湛的濰坊嵌金銀漆器、仿古青銅器更是匠心獨運,領標藝林;傳統的民間剌繡、核雕、燈綵、泥布玩具,各具特色。這眾多的民俗藝術品,製作精細,構思巧妙,風格古樸,雅俗共賞。既可實用,又可觀賞;它們與濰坊人民的生活習俗相伴而生,滿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資訊,散溢著濃郁的泥土芳香,閃耀著勞動人民的才華與智慧。

5樓:楓軒瞬刃

濰坊地區民間習俗而形成

的民間藝術品,可歸納為:一是能夠美化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的,如年畫、剪紙、刺繡、掛飾、石雕、磚雕、木雕等;二是與節令風俗民情密切相關的,像除夕貼對聯、貼過門箋,正月十五鬧花燈、清明踏青放風箏、清明時節打鞦韆,中秋佳節賞明月吃月餅等等;三是與農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審美情趣的生活用品,如昌邑的麥杆草編、臨朐西南山區的傢俱彩繪;四是用於婚喪嫁娶和表達情誼的,如繡花鞋墊、繡荷包、美化新房頂棚、鼓手班子吹吹打打等;五是供人們閒暇娛樂的,民歌、民謠、民間戲曲、民間舞蹈、民間**、民間雜耍等。

民風民俗都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如濰坊地區春節門上貼“門神”,除了使春節增加新年色彩外,還有企求“門神”的庇護,驅凶避邪之意。再如把福字倒貼起來,寓意“福到”。

許多孩子兒提時候都要戴“虎頭”帽,穿割花“虎頭”鞋,希望小孩能像小老虎一樣,長大虎虎有生氣。

總之很多啦~~

6樓:匿名使用者

楊家埠木板年畫;風箏;高密的剪紙等。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絃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2023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臺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樸,引人入勝。

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餘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

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2023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儘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絃單絃,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絃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

早期單絃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臺上。40年代,天津單絃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

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太康縣民俗文化發展情況,太康縣的民俗文化

廢寢忘食鴨梨小 太康各鄉鎮名稱的來歷及沿革 1 常營鎮 朱元璋名將常遇春在此紮營,故名。1952年建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階社,1958年成立常營公社,1983年改為常營鄉,1986年改為常營鎮。2 馬頭鎮 原名許尤鎮,北宋時運糧河經此,村東設碼頭,後改村名為馬頭。1950...

漢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漢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國漢族的文化bai豐富多彩,在其形成du和發展zhi的歷史過程中,開dao放虛懷 兼收並回蓄,形成了齊魯 中原 燕趙 關答中 巴蜀 荊楚 吳越 嶺南 滇黔 閩台 松遼 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漢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

河南省有哪些能反映民俗文化的紀念品啊

平歌巫馬丹丹 百家衣和百家飯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 諧音 攔 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民間保佐嬰兒成長的風俗除穿百家衣之外,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習慣。凡是對孩子比較溺愛的人家,農曆正月初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