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通假字,同源字的問題,同源字和通假字什麼區別,最好能舉例

2021-05-25 17:09:43 字數 5860 閱讀 2694

1樓:匿名使用者

(二)同源字與通假字

什麼是同源字?「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⑥「所謂同義,是說這個詞的某一意義和那個詞的某一意義相同,不是說這個詞的所有意義和那個詞的所有意義都相同。

」⑦雖然同源字和通假字有相同點,即同源字之間必須音同或音近,但同源字和通假字的區別很明顯。通假字僅指那些音同音近而意義和**毫不相干的字,而同源字不僅讀音,而且意義也有聯絡。換言之,兩字之間意義上是否有聯絡是區別同源字與通假字的主要標誌。

同源字和通假字什麼區別,最好能舉例

2樓:匿名使用者

凡語義相通(或相同),聲音相近(或相通轉)的字稱為同源字。如「廣」與「曠」,「堅」與「緊」,「空」與「孔」等。

如果語音毫無關涉,或音雖近而意義相去極遠,就不能稱為同源字。音同音近是推斷是否同源的關鍵。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通假字是什麼啊?舉幾個例子

3樓:豪烽

通假字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如

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閒情記趣》

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

誨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論語〉十則》、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 通「現」 《西江月》

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裁如星點 「裁」(cái) 同「才」 《山市》

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陳太丘與友期行

4樓:匿名使用者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乙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

1、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2、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帖,通「貼」。《木蘭詩》

3、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坐,通「座」,座位。《**》

4、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型。《兩小兒辯日》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副詞,通「只」。《狼》

八年級上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有,通「又」,用來連線整數和零數。《核舟記》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核舟記》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核舟記》

5、虞山王毅叔遠甫。 甫,通「父」,男子美稱,多賦予字之後。《核舟記》

6、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通「揀」,挑選。《核舟記》

7、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通「層」。《望嶽》

10、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闕,通「缺」,中斷。《三峽》

八年級下

1、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轉,通「囀」,鳥叫聲。《與朱元思書》

2、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反,通「返」。《與朱元思書》

3、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見,通「現」,露出。《與朱元思書》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馬說》

5、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馬說》

6、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馬說》

7、其真無馬邪 ! 邪,通「耶」,表疑問,相當於「嗎」。《馬說》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送東陽馬生序》

9、同捨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送東陽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岳陽樓記》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託。《岳陽樓記》

12、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羞,通「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難》

九年級上

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唱,通「倡」,首發。《陳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陳涉世家》

3、將軍被堅執銳。 被,通「披」。《陳涉世家》

4、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倉,通「蒼」。《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通「伸」。《隆中對》

7、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已,通「以」。《隆中對》

九年級下

1、公輸般詘。 詘,通「屈」,理屈。《公輸》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故患有所不辟也。 闢,通「避」,躲避。《魚我所欲也》

7、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辯 ,通「辨」,辨別。《魚我所欲也》

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與,通「歟」,語氣助詞。《魚我所欲也》

9、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魚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

1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5樓:匿名使用者

對,通假字是錯別字(相對於現在來講)

現代文人為了美化古人的錯誤,就有了通假字之稱不過我們也應該這麼想:古代人的資訊傳播不像現在這樣迅速、廣泛各個地區都存在著差異,統一起來也不是這麼容易

6樓:匿名使用者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例如: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開心的意思《〈論語〉十則》

誨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你的意思 《〈論語〉十則》

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7樓:丿菜園孓丶菟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這句話裡,知就是通假的,通智。表示聰明的含義。

比如說論語裡:眾星共之。翻譯成所有的星星都圍繞著它,共就翻譯成拱,圍繞,環繞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通假字就是同音字

比如:天田

"沒"的通假字

9樓:火影忍者鳴人君

沒 mo 同歿,死的意思。

「歿」表示死**於「沒」。古人用沉沒比喻死亡,「沒」是死的委婉說法,如:曹操《加棗祗子處中封爵並祀祗令》:

「不幸早沒。」後來易水旁為歹旁,亦作「歿」,如:《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身未歿,諸侯倍叛。」

10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一般莫的意思就是沒得意思

11樓:倫家比美國還美

沒 mo 同歿,死的意思

文字問題:我懷疑「並」與「共」同源,是嗎?

12樓:

才疏學淺!不敢妄下論斷,查了一下辭海。

上說「並」是起於象形,像兩人並連。

「共」也起於象形,像兩手向上舉一件東西。在古文中同「恭」,又同「供」

好像古意有差別,現在的意思相近,個人猜測不是同源。

但是,我很欣賞你的想象力。挺有意思!

也希望有學問的高人指教一二~~

文言文裡的同源字的例子

13樓:老書櫥

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王力說:「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這些字都有同一**。」同源字「在原始的時候本是乙個詞,完全同音,後來分化為兩個以上的讀音,才產生細微的意義差別。有時候,連讀音也沒有分化(如「暗、暗」) ,只是字形不同,用途也不完全相同罷了。

」由於古音學研究在清代取得了重大突破。清代經學家、小學家發現了聲與義同源的奧秘,人們就不再侷限於從字形上探求詞義,而轉向從語音上、語源上探求詞義。以前的小學家大多認為造字時「義寄於形」,因而解詞時「因形釋義」。

清代學者發現了「聲義同源」,因而釋詞時「因聲求義」。同源字是有同一語音**、同時產生或先後產生的、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同源字有音和義兩個要素,判斷同源字也要有兩個依據,一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所謂相近必須聲同韻近,或韻同聲近,或聲韻皆近。

一是要有古代的訓詁材料證明義同或義近,就是要有書證,不能憑空臆斷。

例如:「支、枝、肢、胑」是同源字。第一,它們古音相同,說明有乙個共同的語音**。

第二,它們意義相同、相近,有乙個基本詞「支」,「枝、肢、胑」都是在「支」的基礎上分化派生的, 而且有古代訓詁材料為證。《說文》:「支,去竹之枝也。

」又:「枝,木別生條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

「支枝古今字,干支猶 枝也。」《詩·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左傳·莊公六年》作「本枝百世」。「支、枝」本來是同乙個詞,後來意義分化,分支用「支」,樹枝用「枝」。《說文》:

「胑,體四胑也。從肉,只聲。肢胑或從支。

」「肢」是「胑」的或體,即「肢、胑」是異體字,後來通用「肢」。《玉篇》:「胑,體四胑,手足也。

」《孟子·盡心下》:「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字本作「支」。

《後漢書·西羌傳》:「頭顱斬落於萬丈之山,支革判解於重崖之上。」李賢注:

「支謂四支。」四支即四肢。正由於「支、枝、肢」是同源字,古人經常通用,就使得對同一句話,各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舊注對「折枝」有三種不同的解釋:折取樹枝,彎腰鞠躬,按摩身體。

前一種釋為樹枝,後兩種釋為肢體。性壓迫下的歷代娼妓秘聞

「支、枝、肢」是字形有聯絡的同源字,字形沒有聯絡也可能是同源字。

例如:「回」和「還」。「回、還」古聲同屬匣母,「回」古韻在灰微部,「還」古韻在元桓部,「回、還」古韻旁對轉,仍是聲同韻近,有共同的語音**。

「回、還」是同義詞。《說文》:「回,轉也。

」《荀子·儒效》:「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黒。」楊倞注:

「回,轉也。」《國語·吳語》:「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

」韋昭注:「還,轉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張守節正義:「還,謂轉也。

」《漢書·淮陽憲王欽傳》:「不意大王還意反義,結以朱顏。」顏師古注:

「還,猶回也。」「回、還」音近義同,是同源字。

同源字不同於通假字。同源字和通假字雖然都具有音同、音近的特點,但前者是因為「音義同源」,同源字之間有乙個中心意義貫通,語音有乙個共同**;後者是因為「借字標音」,借用乙個音同、音近的字表示與該字毫不相關的另外的意義。同源字屬於詞彙學、詞義學、詞源學的範疇,通假字屬於文字學的範疇。望採納

師說通假字,師說通假字

是 師說 還是 師 啊 師說 文中重點實詞與虛詞 1 師 在本文中,師 字共出現了五個常用義專項,分屬別是 老師 以 為師 從師 學習 指有某種專業技能的人 例如 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以 為師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萇弘 師襄 老聃 從師...

同源詞和同源字有什麼區別,高中語文 同源詞和同源字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同源詞也是指字 30

同義詞就是說這兩個次的意思相近或者一樣,同源詞一般是指英文裡邊的,是指兩個詞的 一樣,或者是從一個詞演變而來的,但意思可能不一樣,這樣才詞叫同源詞。高中語文 同源詞和同源字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同源詞也是指字?30 封印之筆 漢語訓詁學術語。凡語義相通 或相同 聲音相近 或相通轉 的字稱為同源字。如 廣...

什麼叫同源字

漢語訓詁學術語。凡語義相通 或相同 聲音相近 或相通轉 的字稱為同源字。如果語音毫無關涉,或音雖近而意義相去極遠,就不能稱為同源字。音同音近是推斷是否同源的關鍵。同源字實際上也就是同源詞。在漢字裡有很多音同義近,或音近義同的字。這類字往往是語出一源。如 廣 與 曠 堅 與 緊 空 與 孔 寬 與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