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搬弄是非」,10個成語故事和它的意思

2021-05-04 20:43:29 字數 4605 閱讀 8790

1樓:於安幹

搬弄是非

詞 目 搬弄是非

發 音 bān nòng shì fēi

釋 義 搬弄:挑撥。把別人背後說的話傳來傳去,蓄意挑撥,或在別人背後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出 處 元·李壽卿《伍員**》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示 例 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英 文 sow discord;tell tales;make mischief

反義詞 息事寧人

近義詞:搬口弄舌、挑撥是非

歇後語:申公豹的嘴

用法:作謂語、賓語;形容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

英文:be a telltale

日文:ごたごたをまき起こす;嗾して紛爭を起こさせる

法文:semer la discorde, la zizanie

德文:zwietracht sǎen

俄文:кляузничать

成語故事:賈寶玉與秦可卿的弟弟秦鐘去賈家學房裡念書,與薛蟠、金榮等發生了矛盾,賈瑞要求金榮向秦鐘道歉。金榮的母親覺得不公平就去賈珍府裡找尤氏說理。

尤氏說秦可卿恨那幫狐朋狗友搬弄是非,已經氣得生病了,金榮的母親自覺沒趣就回去了

開放分類:

成語、文化、詞語、典故、漢語

參考資料:

1.《21世紀漢英詞典》

2.《反義詞詞典》

3.現代漢語詞典

2樓:匿名使用者

搬弄是非

發 音 bān nòng shì fēi

釋 義 搬弄:挑撥。把別人背後說的話傳來傳去,蓄意挑撥,或在別人背後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出 處 元·李壽卿《伍員**》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示 例 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英 文 sow discord;tell tales;make mischief

3樓:瀟河彎彎

搬弄是非

拼音 bān nòng shì fēi

解釋 搬弄:挑拔。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後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 《莊子·盜蹠》:「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壽卿《伍員**》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造句 況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4樓:飛狗

成語故事:賈寶玉與秦可卿的弟弟秦鐘去賈家學房裡念書,與薛蟠、金榮等發生了矛盾,賈瑞要求金榮向秦鐘道歉。金榮的母親覺得不公平就去賈珍府裡找尤氏說理。

尤氏說秦可卿恨那幫狐朋狗友搬弄是非,已經氣得生病了,金榮的母親自覺沒趣就回去了

10個成語故事和它的意思

單位同事暗地裡對自己使壞,搬弄是非,用成語怎麼形容??? 10

5樓:本公尺奇

搬弄是非(這個本身就是成語),妖言惑眾,惡意中傷,空穴來風,混淆視聽,造謠生事……

6樓:匿名使用者

群口啾唧 形容一班小人在背後搬弄是非

7樓:匿名使用者

口蜜腹劍 表裡不一 竊竊私語 都可以的

成語故事有哪些,說名字 5

8樓:匿名使用者

葉公好龍,刻舟求劍

揠苗助長,井底之蛙

半老徐娘,鐵杵磨針

四面楚歌,指鹿為馬

紙上談兵,鄭人買履

有備無患,遠走高飛

越俎代庖,胸有成竹

一絲不苟,鑿壁偷光

自慚形穢,草船借箭

負荊請罪,掩耳盜鈴

自相矛盾,飲鴆止渴

休戚相關,一毛不拔

臥薪嘗膽,心曠神怡

聞雞起舞,望洋興嘆

一丘之貉,無中生有

9樓:精神布道者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臥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10樓:人魔榮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乙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乙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乙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乙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

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乙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乙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

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11樓:涼念若櫻花妖嬈

精衛填海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掩耳盜鈴的故事

程門立雪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

臥薪嘗膽的故事

八仙過海的故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諾千金的故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鐵杵磨針的故事

指鹿為馬的故事

形容在背後蓄意挑撥的成語

12樓:水岸菖蒲

搬弄是非

發 音 bān nòng shì fēi

釋 義 搬弄:挑撥。把別人背後說的話傳來傳去,蓄意挑撥,或在別人背後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出 處 元·李壽卿《伍員**》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示 例 三姑六婆,裡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英 文 sow discord;tell tales;make mischief

反義詞 息事寧人

近義詞:搬口弄舌、挑撥是非

歇後語:申公豹的嘴

用法:作謂語、賓語;形容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

英文:be a telltale

日文:ごたごたをまき起こす;嗾して紛爭を起こさせる

法文:semer la discorde, la zizanie

德文:zwietracht sǎen

俄文:кляузничать

成語故事:賈寶玉與秦可卿的弟弟秦鐘去賈家學房裡念書,與薛蟠、金榮等發生了矛盾,賈瑞要求金榮向秦鐘道歉。金榮的母親覺得不公平就去賈珍府裡找尤氏說理。

尤氏說秦可卿恨那幫狐朋狗友搬弄是非,已經氣得生病了,金榮的母親自覺沒趣就回去了。

此詞語已被編入2023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中。

寫出成語故事,寫出3個成語故事

囊螢映雪!程門立雪!鑿壁偷光!掩耳盜鈴,亡羊補牢,南轅北轍。聞雞起舞,杞人憂天,暗度陳倉,抱薪救火。寫出幾個成語故事 小學語文書上應該都有或者買本成語故事的這本書 寫出十個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包括他們的主人公。概括其中三個成語故事,五十字左右。1 草船借箭 諸 葛亮。2 七擒七縱 諸葛亮。3 三顧茅廬...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琴溪筆錄 揠苗助長意思是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上 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事物的自然規律,否則就會事與願違。揠苗助長成語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

找成語故事,找一個成語故事

凌志若寒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這個成語 於 晉書.苻堅載記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