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世界

2021-05-02 11:12:35 字數 1385 閱讀 5801

1樓:青妍知識屋

1、桃花源記是描繪了那個美好、沒有階級、剝削,人人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自得其樂的社會,這跟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因為陶淵明生性恬淡,表達他的理想,同時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既是追求和嚮往,也是對現實無聲的不滿和反抗。

2、原文簡介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3、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乙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乙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4、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2樓:匿名使用者

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記的簡介《桃花源記》原文作者作者簡介代表作

主要思想 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 對桃源那樣的生活的渴望 和對東晉王朝的諷刺 記不清了 這都是初中學的 桃花源記 之所以被後世奉為名篇 是因為文中生活正是仕途失意的士大夫所追求的 桃花源記 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 421 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

《桃花源記》中落英的落什麼意思,桃花源記中「落英」是什麼意思?

落的意思就是落下 飄落。落英繽紛 形容落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情景。他們說的不對 落英的意思是剛剛盛開的花 應該是 落下的意思吧.落英 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落英繽紛 墜落的花瓣,雜亂繁多地散在地上。詳見語文 細解 p.285 落英繽紛 聯絡到桃花源的樹木,大家意境中大概都是桃花吧,桃花落滿地是詩意,但桃花...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解釋要詳細點的。ok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有一次漁人 沿著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沒有別的樹,全是桃花,地上芳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漁人 又向前劃去,想划到那片林子的盡頭。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裡 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