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困惑是什麼?佛的慾望又是什麼

2021-05-01 14:38:03 字數 6555 閱讀 5932

1樓:

佛已無困惑和慾望。

佛看人和螞蟻,都是可憐憫者,都是未覺悟的凡夫,但也都是可以成佛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宇宙是人心變現出來的,宇宙的目的在於變現者的心。

困惑和慾望是六道輪迴的根源,也是生死之本。

深入經藏,智慧型如海。

南無阿彌陀佛

2樓:加內沙

要了解,您現在所知道的『慾望』以及『無慾』只是從字面上以及認知上的認識,並非依照佛陀教導去修行來斷除這些問題。 這樣的方式容易進入形而上,對解脫一點幫助都沒有。

『求』尚且不得,更何況不求呢? 凡是都有乙個漸修次第的,佛陀教導他人也並非一時三刻馬上『解脫』的。 有些人能在短時間獲得解脫是因為在過去世累積了足夠的『資糧』,但如果我們真累積足夠的『資糧』,那麼我們應當生在佛陀年代。

所以可以知道我們的『資糧』是不足的。

困惑不是來自慾望,而是來自無明(缺乏智慧型以及實踐)。沒有實踐者是無法見法的。 後人都喜歡說『心』無所求,但實際上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心』呢? 有多少人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行呢?

登頂者是無求無欲的,但登山者就未必了。

3樓:香光莊嚴

易的恆是指不變的,佛家叫做自性。

佛沒有慾望,困惑和慾望源自無明,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以,佛的慾望是為了我們示現的,其本身,並不慾望和困惑可談。

就像我們為了教育小孩子,可以故意做錯一件事給他說明道理,但我們本身是明了的。

4樓:小熊哇哇叫

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大概就是菩薩的慾望吧

然而佛是沒有的,這也是佛與菩薩的區別

所謂的困惑或慾望,來自於對事物強求的心念,凡事順應其道,因勢利導,便沒有了困惑。

5樓:煩惱即菩提

佛沒有困惑,是正等正覺。佛沒有慾望。

你陷入理論當中了,當然有悖論,佛提倡消除知見,不立文字,所以無理可得,所以就沒有悖論。

6樓:

悖論的定義可以這樣表述:由乙個被承認是真的命題為前提,設為b,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後,得出乙個與前提互為矛盾命題的結論非b;反之,以非b為前提,亦可推得b。那麼命題b就是乙個悖論。

當然非b也是乙個悖論。我們可以按照某些制定或約定的公理規則去判定或證明某一命題的真假,但是我們按照制定或約定的公理規則去判定或證明有些命題的真假時,有時卻出現發生了無法解決的悖論問題,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問題?

佛的困惑是自己是不是萬能的,是但他能打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東西嗎?如果是那他舉不起來就不是萬能的,打不出來他也不是萬能的<*_*>可想他的慾望就是自己是萬能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真心念佛,信佛,那麼我給你點建議,信,願,行,相信你明白什麼意思吧,堅持貫徹,認真履行,別去想其他的問題,說實話,佛有無上圓滿的智慧型,別說我們,就是古今大德高僧又有幾個明白的呢,所以還是別去想太多,而且還容易影響到自己,堅持信,願,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有空了就多讀讀經,不去想什麼意思,功夫深了,自然就會明白一些東西了。

阿彌陀佛!

8樓:

佛的困惑是為何還要有慾望,佛的慾望是天下不再有困惑。

或者,佛的慾望是不再有慾望,佛的困惑是為何成佛

9樓:兗州末肢

困惑**於慾望,無慾才是最大的慾望.

所以人不能憑己力得完全,唯有道成肉身的耶穌**,把神的道顯現予人。

10樓:慈慈光

佛陀是覺者,佛陀是洞悉宇宙真理的覺悟者,自然沒有困惑。你都知道是相通的了,自然也就沒有慾望了。

11樓:德魯克公爵

佛的困惑:三尺紅塵,無人看破

佛的慾望:蒼生信佛,蒼生尊佛,蒼生皈依

12樓:hu梟翔

佛的三大困惑是:

一、未能將眾生渡成佛。

二、未能長生不老。

三、未能**。

13樓:冉傲立

可能做到嗎???

修一下淨土宗吧

14樓:為你變了壞

佛說:放下了,就擁有了(後語)

在晨鐘暮鼓中初雪飄落,初雪消融,世間萬物大約都是這樣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吧。

15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五樓說得太好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佛的困惑當然是要頓悟人生道理,佛已經完全了解了人生道理後,也要困惑如何幫助他人修行。

佛的慾望當然是要進入無我的狀態,所以還是要謹慎,避免讓慾望被挑起來。但是又要放下這個修行的追求,因為這也會讓人產生慾望,所以要達到平衡,就是乙個困惑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心為不變 不變為心

現雖不覺 全妄則真

18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是覺著,覺悟到慾望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佛陀沒有慾望的。沒有了慾望自然就沒有了困惑。我保證!

佛說的放下 跟我們慾望有沒有衝突?

19樓:匿名使用者

1、放下,是指放下錯誤的認識見解,也就是放下錯誤的執。錯誤的執著,或者說妄執,有這樣一些:對於慾望的追求,從眼耳鼻舌身體意念各根源尋找快樂、迷惑,叫欲取;對某些觀念和想法的固執,叫見取;對於錯誤的出發點、沒有意義的行為約束產生的知見上的迷惑,叫禁戒取;執著乙個四大五蘊所構成的假相而不能領會到「我」只不過是乙個假相的事實,產生種種對「自我意識」「自我價值」的追求、種種對自我利益的固執、前途的憂慮,叫我取。

其實這些妄想執著都來自於對「我」的慾望和認識的固執己見,佛法認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慾望的錯誤執著。

2、放下不是放棄,因此在捨棄錯誤的執著之外,精進應該還是需要的。比如對於思想的進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因此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把該做的事做好,而且做事只是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只為完成自己應該做的義務,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所以,放下錯誤的執著與認真生活、認真做事,是沒有什麼必然衝突的,有衝突的時候,實際是我們在執著於自我的種種利益和慾望上,導致與他人、與社會、與正常的本性產生矛盾。

20樓:心靈小炎

呼呼,他們都是大神,個人卻沒這麼高的覺悟,佛家講究出世,不同於儒家的入世,佛家不是要看破紅塵、參悟佛理麼,那些真正的佛家子弟可以說放下了慾望,那些對佛理一知半解的人,包括本人卻是很難放下的,慾望也是舍不下的,當然大智慧型之人的心境我是不懂的,他們放沒放下我不得而知。

21樓:匿名使用者

各位說的都正確,關鍵是沒有搞清「慾望」和「放下」的概念,慾望,在我們世俗人眼裡,是一種本能的,無法控制的生理本能,而佛家認為這種本能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初級的、妄念的,一是心之本性,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我們至所以這麼多的煩惱,甚至心想事不成,就是我們的妄念佔主導地位。佛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佛,為什麼有聰明愚笨之別,就是我們的妄念程度不同造成的,妄念越重佛性就越低,甚至沒有佛性,要想獲得智慧型健康,就得放下妄念、分別和執著。

放下,指的是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貪嗔痴慢疑,是理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照做,理上不能有分別執著妄想,事隨緣去做,也就是順其自然。這樣就沒有衝突了。

願望和慾望是不同的,願望是心之本性,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性,是不加任何妄念的。慾望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妄念,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想一想」、「研究一下」、「思考一下」等,所產生的分別、執著和妄念。只要我們能夠在事實面前放下分別、執著和妄念,就可以戒除或減少「財色名食睡」的**,看破是一種智慧型,放下是一種能力,只要我們依佛法修行,這種智慧型和能力就會逐漸增長。

22樓:匿名使用者

慾望可講人人有 ,但我通過接觸淨空法師和劉素老師講課,粗淺懂一點,懂多少放下多少。平常都是在家念心經和佛聖號,慢慢捨下不好習慣,慾望也自然降低了。

布施就是放下。小欲知足真的是一種解脫,當你沒有什麼慾望,就自然沒有那種求人的心。所謂若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是隨著年齡階段有不同慾望要求,所謂慾望都帶有貪嗔痴慢的念頭,這種慾望始終是最痛苦!

其實慾望是想滿足自己強大的心,有時候因為慾望會令人走火入魔,為了公升官發財而不擇手段,難道是促進社會發展嗎?放生和布施也是我們啟動慈悲心,並沒有圖什麼回報!當然在社會裡還有很多無私的人,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

人活著不一定靠慾望作為動力的。每個人都是各自修行,我們應正面思考看問題不能扭曲是一種慾望!

但有些人覺得慾望達到了,這種滿足感是最刺激興奮。我個人認為低調平靜是最幸福!

我看到達人們回答很具體和精彩,我又學到了,佛是在感化我們不要執著放下吧!

23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只有成佛了才沒有慾望了。佛教不贊成過分的苦行也不贊成過分的享受。佛陀是希望能通過佛法教育人明白什麼是正確的追求,什麼是浪費時間白白痛苦。

沒有欲人也確實無法努力修行,但也因為過分的欲而精神承受過分的痛苦。所以追求內心的平靜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時代是繁華的時代,也是乙個充滿暴力的時代,人們充滿快樂但是不覺得幸福,科技雖然很發達,但是慾望卻更加無法滿足了,直到環境承受不起。。

24樓:清涼老莊

當然有了,《法華經》裡明確的說明: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有慾望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要遭受種種苦,在佛眼裡眾生本空,但因一念妄動而公升起種種苦惱。人類的發展都想夢幻泡影一般,有成就有壞,只有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最後引用明代憨山大師的一句話:枇糠塵世、幻化死生、解脫物累、逍遙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

25樓:東山無人

放下執著    世間法 可以有慾望  如果 想得到真正的解脫  這個慾望也要放下

26樓:愛琴

慾望就是煩惱,在煩惱的作用下,我們會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所以佛教提倡斷除慾望,也就是放下煩惱,我們才能解脫生死輪迴。

你可能認為,沒有慾望,即佛教說的煩惱,人就不會做事了。對於小乘是這樣的,那些證得滅盡定的人,他們沒有慾望了,就不再想做事,然後將以前的業消盡,就可以取無餘涅槃解脫生死輪迴。

但不是說沒有慾望就無法做事。但我們斷盡煩惱,我們的本心就會體現出來,這個本心就是真心,這個心是平等的心,是慈悲的心,故而這個心的本能就是大慈大悲,就會救度眾生。

為什麼小乘不救度眾生?因為他們沒有證悟真心,因而也無真心大慈大悲的起用。他們只會滅度自己。

27樓:修緣_淼淼

欲海難填,放下才能真正的看清這個世界,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徹底放下是不可能的,而是把慾望控制在乙個比較低的水平,人的慾望超過自己內心的道德,做出的事情你可想而知,否則這種慾望就是玩火者**,燒別人最終燒自己,放下是個過程,或多或少,跟多時候說的放下不是放下所以的慾望,而是讓你痛苦的那個,比方說你愛乙個人,他讓你痛苦,放下是最直接而且是最徹底有效的方法,別的方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你如果過於貪愛,你下乙個愛情依然痛苦,其實拿起只不過我們心中的乙個妄想,我們以為自己抓住的某個東西,是個心裡狀態,其實那個人還是那個人,你可以以為你擁有地球,都是主觀的一種幻想,這個源頭源於我執,就是執著這個我,你好好想想,那個我究竟是什麼?你的身體?頭髮?

手?還是名字,還是腦袋?究竟哪乙個是我?

就像夢中,你以為有乙個我,那個我在**?都是幻想出來的,釋迦摩尼佛這個問題講的很透徹,講過12因緣把痛苦的根源寫的很清楚:

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

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

釋常愍語譯:

你要專心聽看,我依過去諸佛所說的十二因緣法,對你解說一次。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淨,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

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一切憂愁悲傷苦惱。

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裡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

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

沒有感受便沒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

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顛倒,你要知道,一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

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因為一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

你現在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淨,堪為佛門法器。」

狗的本命佛是什麼佛,屬狗本命佛是什麼?

屬狗的本命佛是阿彌陀佛。屬於狗的人直率 誠實勇敢 做事公正 勤奮好學 天性誠實 頭腦冷靜 忠誠無條件效。他們會吸引注意力並贏得異性的好感,擅長對抗不公正,願意傾聽他人的痛苦並分分擔。他們的言行一致,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永遠能穩定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生肖狗的本命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一尊普通的佛...

佛家的思想是什麼,佛的概念又是什麼,如何成佛?放下一切慾望

佛家的思想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建議自己去一些書中查詢,最好是佛經,因為如果你能理解,那才是最準確的。佛,本是覺者,就是明了一切事實真相。放下一切慾望,大慈大悲,那是佛,但並不是那樣做才能成佛。首先什麼是慾望,什麼又是放下,不明了的時候,我們什麼都放不下,也就是看不開。我們也想慈悲,但是無始劫...

屬鼠本命佛是什麼佛,屬鼠的本命佛是什麼?

我們從小一直看的動畫片 貓和老鼠 裡面的老鼠,精靈可愛,活潑靈動,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老鼠一直與人類為敵,它們毀壞莊稼,撕咬家具衣物等物品,所以,人們提到老鼠都是都會覺得特別討厭,以至於有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這一說法。為了對付老鼠,人們也經常飼養老鼠的天敵貓來壓制老鼠,我們知道,每個生肖都有對應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