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義。怎麼理解這句話

2021-05-01 01:45:53 字數 5190 閱讀 6931

1樓:雙槍老椰子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探詁

《論語·里仁》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牽涉到「君子、小人」之別和「義、利之辨,可是,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目前,還不能說已經解釋清楚了。漢代以來的各家註解,雖算不上歧說紛紜 ,卻也有些不同的說法。

現在知道最早對這句話作出解釋的是西漢時的董仲舒,《漢書·董仲舒傳》:「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 ,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 ,大夫之意也。」《漢書·楊惲傳引用作:

「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董氏說的正是「君子、小人」之別和「義、利」之辨,後人在解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時常常引用。

皇侃《論語義疏》儲存了晉代范寧的解釋:「棄貨利而曉仁義,則為君子;曉貨利而棄仁義,則為小人。」理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關鍵是「喻」字,以上兩家都沒有解釋「喻」的意義。

《論語注疏》中儲存的漢代孔安國的解釋:「孔曰:喻,猶曉也。

」緊接著是宋人邢昺疏:「正義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曉不同也。

喻,曉也。君子則曉於仁義,小人則曉於財利。」朱熹《論語集注》中的解釋也是:

「喻,猶曉也。」清人劉寶楠和近人程樹德對「喻」的解釋也是「曉也」。以上所引顯示,歷來解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從訓詁方面說,都是因襲《論語注疏》,把「喻」釋作「曉」。

至於義理派借題發揮的,就不一而足了。

把「喻」解釋成「曉」,即「知曉、了解、懂得」等義,似乎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解釋通了,但仔細斟酌就能發現:對於「義」,可以去「知曉、了解、懂得」,而對於「利」,可以求」,可以「逐」,可以「見利忘義」,要去「知曉、了解、懂得」,就不免牽強了。斟酌這句話和各家解釋,會發現一些可疑之處:

疑點之一:據趙紀彬統計,《論語》中「知」共出現111次,其中有24次通「智」,表示「知道、懂得、了解」義的「知」近80多例,動詞「知」有「知天命、知命、知禮、知仁、知德、知言、知遇到以上所說的理解上的困難,這裡會不會「、喻」都是假借字?那本字又是哪個字?

……疑點之六:各家注釋《論語》時,往往都要引述董仲舒的話:「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對此,錢穆主張不必拘守,楊伯峻也提示「不必過信」,就是因為董氏的解釋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義大相徑庭。問題是,解釋這句話的學者中,董氏最早,而且他在歷史上較早提倡「獨尊儒術」,和後世學者相比,他最有可能見到過《論語》原貌,以現存《論語》為準,董氏的解釋很離譜;如果考慮到董氏的解釋可能是符合《論語》原意的,以董氏的解釋為準,那就很可能是現存「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走了樣。

總之,《說文》、《爾雅》、《方言》無「喻」字,《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不作「喻」字,《論語》本身的用語習慣和先秦典籍的文例以及董仲舒的解釋都透露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未必是《論語》原貌。

愚以為,「喻」也好,「」也好 ,都是通假字,其本字是「愉」。古籍中同為「俞」聲旁的字常常通借,如《論語·鄉黨》有「私覿愉愉焉」,《經典釋文》在解釋《儀禮·聘禮》引用的這一句時,「愉愉」作「俞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醫有俞附」,《韓詩外傳》十作「附」,說明、俞、愉」可以同音通假。《淮南子·泰族》有「可以愉舞」,《太平御覽》三○七引「愉舞」作「諭眾」,《韓詩外傳》三有「吾喻教猶未竭也」,《說苑·君道》「喻」作「諭」,說明「愉、諭、喻」可通。

以上顯示,古代聲旁從「俞」的字常常通用,「私覿愉愉焉」中的「愉愉」用假借字時,由於沒有引起誤解,所以能夠不失本字。而「君子喻於義」中的「愉」作「喻」時,由於引起誤解而導致訛傳。

那麼,「愉」是什麼意思?「君子愉于義,小人愉于利」又是什麼意思呢?《爾雅·釋詁》:

「倫、 、邛、敕、勤、愉、庸、癉,勞也。」「勞」在古代的常用義是「勞苦、辛苦」義,在《爾雅》的這一條中,正好「勤、愉、勞」同義,「愉」也是「勤、勞」義,「勤苦、辛苦」是不能直接帶賓語的,只好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目的和物件。「於」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為了」,《左傳》中常有這種用法,如:

「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那麼「君子愉于義」是說「君子為了義而勤苦」,正符合董仲舒的解釋:「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小人愉于利」是說「小人為了利而勞苦」,這也正符合董氏的詮解:

「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這種「君子為了義而勤苦 ,小人為了利而勞苦」的思想,在《論語》的其他章節中也有反映:

1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3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可見,把「喻」的本字理解成「愉」,意思是「勤苦、勞苦」,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義」的解釋才能和董仲舒的理解相契合,也與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的思想相一致,更能避免把「喻」當成「知曉」解釋可能導致的牽強之處。

2樓:魚躍成海

見利忘義和見義忘利的區別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個"喻"是啥意思?

3樓:9點說史

喻:明白,通曉,這裡指使什麼明白。

全句意思是: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出處:戰國時期孔子的《論語·里仁篇》。

原文節選: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擴充套件資料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誦。這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

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君子:像這種君子與小人截然二分並且完全對立的說法,在《論語》多次見到。事實上,我們所見的幾乎都是二者之間的人。

因此,在理解時,要有「動態人生」的觀點,就是把「君子」視為「立志或努力成為」君子的人,小人則是「無心或放棄成為」君子的人。

只有這樣理解,才可進而主張: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淪為小人;小人若是上進,可能改頭換面。如此一來,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實質的作用與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有利沒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轉。

4樓:高天流雲自瀟灑

喻:明白,通曉,這裡指使什麼明白。整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5樓:匿名使用者

使他明白

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是什麼意思?

6樓:紫川隨風

喻 是 通曉 的意思!

此語出自《論語·里仁》,是孔子

所說的話。大家對此句常有的誤解是,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貶低小人、否定利。事實果然如此嗎?

我們來看看,什麼叫「義」?什麼叫「利」?朱子說:

「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說的「天理」,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天道」,《禮記·樂記》中記載,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沒有私心的好噁,便是無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們總不能說我喜歡的就說是對的、不喜歡的就是錯的嗎?「天理之所宜」告訴我們的是,乙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什麼叫「君子」?

什麼叫「小人」? 程子說:「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

唯其深喻,是以篤好。」楊氏曰:「君子有捨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有捨生而取義哉?

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此可知,能不為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那麼,請問,誰喜歡與這樣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

貶低這樣的小人,而提倡人們學習著去做個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會,而正是要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那麼,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傳》中說「利者,義之和也。

」只要我們能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卻應該提倡做好此時此刻該做、能做的事。

7樓:八卦de七卦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全句的完整版應該是:君子喻之於義,小人喻之於利。

「喻」應解釋為「明白、知曉」,這裡可以用使動用法解釋「於」應同義「以」,解釋為「用」

全句的翻譯:用義來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來讓小人知道(同樣的事)。

8樓:尹瑞傑

(5) 知曉;明白

君子喻於義。《論語·里仁》。皇疏:「喻,曉也。」

9樓:霸者無雙

喻:明白,通曉,這裡指使什麼明白。

10樓:天皇弟弟

君子與正義,小人與益力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論語·里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具體含義

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評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說。這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

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從而古義和今義學者的古義和今義,君子的古義和今義可以的古義和今義疏的古義和今義飯疏食飲水的飯什麼意思

從而 古義 動詞 從 和連詞 而 構成,意為 跟隨而且 今義 連詞,表目的或結果。學者 古義 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義 有專門學問的人。君子的古義和今義 可以的古義和今義 疏的古義和今義 飯疏食飲水的飯什麼意思 君子 古義 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義 泛指人格高尚的人。可以 古義 可以 憑藉,是兩個詞。今...

類似於《君子一諾》的小說,類似於《君子一諾》的小說 5

波波大小姐 4 都市言情 誰是誰的誰,淑女本色,漫漫情陸,淡淡時光,微微一笑很傾城,何以蕭笙墨,大約是愛,嘉佑往事,流金歲月,美人橋,愛如指間沙,你可聽見我的心在動,歲月是朵兩生花,幸福別來無恙,千山暮雪,來不及說我愛你,裂錦,花月正春風,佳期如夢,海上繁花,哪有情動是意外,最美遇見你,遇見你是我最...

《詩經》裡《君子於役》的內容是什麼

詩經 君子於役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飢渴?這首詩見於 詩經 王風 是春秋時代的作品。它通過乙個婦女對久役在外丈夫的刻骨思念,反映了戰爭和徭役給造成的痛苦。全詩分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