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建築群主要包括具有很高的藝

2021-04-30 18:07:28 字數 4986 閱讀 6484

1樓:匿名使用者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

故宮建築群的主要建築藝術成就

2樓:匿名使用者

故宮及明清時代的建築藝術

3樓:匿名使用者

故宮建築群涉及到歷史、政治、建築、器物、文獻、藝術、宗教、民俗、科技等許多學科

天壇的特點有哪些?

4樓:小敏美衣閣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

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線起來。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莊嚴巨集偉。

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儲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

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2023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

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2023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

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線,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

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臺(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線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

5米的磚石臺,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

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

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

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佈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5樓:96未來可期

天壇的建築特點: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 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線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

5米的磚石臺,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

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

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

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佈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6樓:匿名使用者

天壇是現今我國儲存下來的最完整、最重要、規模最為巨集大的一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築群,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最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與歷史遺產。

它充分運用了各種建築手法與建築形式,充分體現了美學、力學、聲學、幾何學的原理,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成就。

天壇的建築設計思想是突出天空的遼闊與高遠,從而表現天帝的至尊無上。

為此,在佈局上擺脫了傳統的中軸線為對稱的設計,天壇設有呈“回”字形的兩重壇牆,把整個建築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在內壇中,但內壇並未放在外壇的南北正中線上,而位於中軸線偏東,在主體建築群以西留出了一片曠大的空地。

人們從西門進入天壇後,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開闊的天宇,神聖、博大與至高無上的天帝立刻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之下凸現出來,人們頓時會感覺到自身的軟弱與渺小,因此便會心甘情願地向天帝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祈年殿、圜丘壇等建築的設計,也遵循了同樣的原則。

天壇建築可分為三組,以祈年殿為中心是一組,以圜丘壇為中心是一組,齋宮又是一組。三組建築呈“品”字排列。

祈年殿是天壇的象徵,是三層重簷圓形攢尖頂建築。

大殿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基座平面呈“中”字形,高出地面達4米,分為三層,四面出階,正中為祈年殿。

大殿全部為木結構,不用大梁長檁,而用28根楠木大柱與36根枋桷銜接支撐,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也是為人稱道的。

中間24根構造獨特的通天柱(又叫龍井柱)高達19.2米,直徑1.2米,直通殿頂。

龍鳳和璽彩畫金碧輝煌,裝飾精美,殿頂蟠龍藻井富麗堂皇,雕刻精工。

祈年殿結構雄偉,架構精巧,內部空間層層上升,向中心聚攏;外部的臺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造成了強烈的向上動感,顯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

祈年殿沒有象通常的傳統建築那樣用高圍牆封閉起來,而是又用高度僅為1.8米的矮牆環護。

三層潔白的臺基把大殿高高托起,院子地面高出院外地面4米,院外高大茂密的柏樹林僅露樹冠,相映對襯,大殿“超然在上,似有凡界盡在腳下之感”,進入視線的僅僅是矗向天空的祈年殿和其上的冥冥青天,以及在下的色調深沉的大片柏林,靜謐、肅穆、與天接近之感不覺油然而生。

圜丘壇祈年殿的南邊與之位於同一直線盡頭的是圜丘壇,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又叫祭天台,壇四周有兩重壝牆環護,內圓外方;壇分三層,逐漸內收。

嘉靖九年用藍色琉璃磚和漢白玉石建成,清乾隆十四年(2023年)加以擴建,壇面改為艾葉青石。這些石板大小形狀相同,拼合的嚴絲合縫,密不容針,二百多年來,依然水平如鏡,更沒有上翹下沉的現象發生,足見當是工匠設計之精妙,技藝之高超。

壇中心的一塊石板稱作太極石或天心石,當人站在這塊石板上輕輕呼喊時,就會有回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清晰響亮。但站在圓心以外說話或聽起來,卻沒有這種感覺。

原因在於從天心石發出的聲音傳到四周石欄後被迅速反射回去,而從發音到聲波被反射回來僅有0.07秒,所以很難分出原音和迴音,聽起來聲音極巨集亮,而周圍的人是無此感受的。

當年皇帝站在天心石上,周圍寂靜無聲,只有自己響亮無比的聲音在天空迴盪,彷彿自己真能與上天對話,他的內心,一定是充滿了莊嚴與自豪之感的。

齋宮齋宮是也一處較為重要的建築,屬於祭天的輔助性建築,供皇帝祭祀之前齋戒沐浴之用。

齋宮坐西朝東,平面是一個正方形,兩重高大的宮牆把宮殿圍得嚴嚴實實,兩道寬寬的御河令人望而生畏,外溝內岸還建有163間迴廊,是皇帝齋戒時侍衛兵士放哨警衛的處所。

齋宮主要有正殿、寢宮、鐘樓等,佈局嚴謹,結構規整,有小皇宮之稱。

大殿面闊五間,是拱券形磚石結構,沒有一根粱枋木柱,技藝超群,手法精湛,被稱作無樑殿,確是名副其實。殿前丹墀上一左一右兩座石亭子,右邊放置辰牌,報告時間;左邊放置齋戒銅人,手捧“齋戒”二字的簡牌,讓皇帝“觸目驚心,恪恭罔懈”。大殿後是寢宮,為皇帝齋宿的所在。

除這三組主要建築外,天壇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數迴音壁和三音石了,它們在皇穹宇內。

皇穹宇是用來存放“皇天上帝”神位的地方,迴音壁是圍繞大殿的一道圓弧形磨磚對縫磚牆,又叫傳聲牆。牆的弧度十分規則,表面極其光滑,對聲波的折射比較規則。

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有一條石板路,由北向南數第三塊石板就使能產生“人間私語,天聞若雷”現象的三音石。站在石上擊掌一聲可以聽到迴音三聲,且回聲很大,但這種效果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產生的。必須把殿門敞開,全殿門窗關緊,從殿門到殿內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兩三聲迴音,聲音巨集亮,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回聲。

聲學原理在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中得到了巧妙的體現。

天壇建築巨集偉,個性鮮明,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壇廟建築的典範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象徵意義,把天壇的個性特徵烘托的更加鮮明,極富吸引力。

北京天壇的特點

7樓:夜宿寒林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築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築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

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築,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築規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於天壇的祭祀建築,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天壇有 3500 餘株古松柏、古槐 , 樹齡逾數百年。壇廟在中國古代被譽為國家的 " 萬世不移 " 之基故中國古代對壇廟植樹極為重視明永樂年間初建北京天地壇時即 " 樹以松柏 " 取 " 尊而識之 " 的寓意以後歷朝陸續補植 , 至清朝中葉形成頗具規模的天壇古樹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佈於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築周圍,蒼翠的古樹與古老的建築、茵茵的綠草共同構成了天壇莊重肅穆、靜謐深遠的環境氛圍。

天壇公園現有面積為205萬平方米,儲存有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神樂 署四組古建築群,有古建築 92 座 600 餘間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築群。

天壇還有九龍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燈、孀柴爐飛瘁坎等古蹟。天壇公園有各種樹木 6萬多株,更有 3500 多株古松柏、古槐綠地面積達163萬平方米,環境森然靜謐,氣氛肅穆莊嚴。巍峨壯美的祈年殿,聖潔崇高的圈丘,優雅莊重的齋宮,都坐落在萬千樹木掩映中,形成獨特的壇廟園林景觀。

天壇成為一處集中國古代建築學、聲學、歷史、天文、**、舞蹈等成就於一體的聞名世界的風景名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天壇: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

談談北京天壇建築的藝術特點,北京天壇的特點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 正月上辛日和孟夏 夏季的首月 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

簡述天壇的建築藝術性及科學性,分析北京天壇的佈局及藝術特點

春風化雨時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築佈局 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 皇穹宇,北有祈年殿 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 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線起來。外壇古柏蒼鬱,環繞...

北京故宮建築主要特點

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儲存最完整 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 公元1406年 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 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明 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文化遺產,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