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城市供水,中國古代城市給排水系統的發展水平如何

2021-04-22 18:15:52 字數 5134 閱讀 5281

1樓:大別山一根草

中國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救遠不如西歐,對排水的重視也不夠,注重地面建築的滾水,而不重視地面或地下徑流的疏導。

2樓:

西安、揚州、洛陽都有出土,甚至與現在的排水設施十分接近,相當合理和發達。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漢靈帝很牛,中國水利專家。

4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規模巨集大,人稱東西二京。二京是當是世界上少有的版大權城市,長安人口有五十萬左右,東漢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內的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蔭,還有較為完備的排水溝、下水道。

城裡有專門的商業區,叫做「市」。

我們歷史書上的,絕對準確。由此看來,中國的排水系統並不落後。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5樓:萬里長城

戰國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絡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範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

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

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清末**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2023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範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6樓:離我遠點

古代水利

中國自先秦至清代的發達的水利事業。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治河防洪,重點在黃河下游地區;二是農田水利,出現了大量的灌溉排水工程,建設重點隨全國農業經濟重心的轉移,逐步從黃河流域轉到淮河、長江和珠江流域;三是水運交通,其中以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水系的水運網最為重要。

此外在水力利用、城市水利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

先秦時代

傳說堯舜時洪水氾濫,禹率眾疏導江河,障圍湖沼,開挖溝洫,足跡遍及河、濟、江、淮流域,終於把洪水平息了。這實際上是中國遠古時代億萬人民長期治水的縮影。用溝洫灌溉農田和把田野積水排洩到江河湖沼中去,以利農耕,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方面。

商周修建農田溝洫是這一工作的繼續。這一時期,黃河流域農田水利的重點在防洪排澇,小型的農田灌溉也已出現。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中國水利事業初步發展的時期。最早見於記載的灌溉工程是楚莊王時孫叔敖先在其家鄉引期思之水(今淮河支流史河)灌雩婁之野(今河南固始一帶),後又在今安徽壽縣修建了塘堰工程芍陂。西元前 486年吳國開鑿溝通江淮的邗溝,是最早見於記載的人工運河,不過當時主要還是用於軍事目的。

西元前360年,魏國開始修鴻溝,引黃河水至大樑(今河南開封)。西元前340年,又從大樑再向東開渠,通於淮河。戰國時,魏、趙、齊都在黃河沿岸築堤防,排沼澤。

魏國於文侯時西門豹修漳水十二渠灌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國。西元前251年左右,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迄今使用了兩千多年。西元前246年,秦用南韓水工鄭國開始興建鄭國渠,引涇水向東,開渠300餘裡,灌田4萬頃,秦以富強。

秦漢水利以黃河流域為主,有很大發展。治河防洪仍是重要任務。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通決川防,夷去險阻」,第一次統一治理了黃河大堤。

由於人口增加,土地墾闢,森林破壞,黃河水患日見嚴重。西漢時大規模決溢有十二三次。

當時治河主要是堵口、修堤和分流。漢武帝時,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分流23年,武帝親到現場才堵塞成功。此後黃河長期分兩支或多支分流。

西漢末氾濫改道。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王景主持治河,築堤1000多里,並修復汴渠,使河汴分流。以後,黃河九百多年未大改道。

兩漢時代農田水利在長江以北已普遍興修。西漢中期在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等地大規模經營農田水利,尤以關中地區最發達。西元前 111年,在秦鄭國渠北岸開六小渠,西元前95年又在其南面修白公渠,與鄭國渠合稱鄭白渠,是現在涇惠渠的前身。

在渭南開漕渠。

又引洛水開龍首渠,用井渠法。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就是從中原傳入井渠法而發展起來的。在淮河幹支流、汶水、濟水和滹沱河流域也出現了大型灌區。

稍後,漢水中游有六門等3萬頃灌區。王莽時益州郡曾開渠引水,墾田2000多頃。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這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大量人口南移,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轉到了江淮地區。淮河流域是當時南北政權爭奪的地區,水利建設多與軍事屯田有關。如曹魏在淮水幹支流上大興屯田水利,潁水兩岸曾開渠 500餘裡。

但因修築塘堰過多,工程質量差,西晉時已出現水災頻仍、土地漬澇返鹼等弊端。長江下游南至錢塘江兩岸,農田水利在這一時期有較大發展,出現了不少大型的塘堰。東漢時已有鑑湖(在今浙江紹興),西晉末修了練湖(在今江素檀陽北),六朝時修了赤山湖(在今江蘇句容)等。

北方農田水利走向衰落,但在政局較穩定時,也修復了一些舊渠,並有所新建。如曹魏時築戾陵堰(在今北京西),引濕水(今永定河)灌田萬頃;北魏修艾山渠(在今寧夏)引黃河水灌田4萬頃等這一時期黃河既少修防記載,亦少災害記載。用水攻戰的人為水災則不少。

曹操北征烏桓開鑿了海河流域的一系列運河。

隋唐宋元

隋唐宋元是農田水利蓬勃發展的時期。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水利經歷了由復興至衰落的過程,南方水利則獲得了持續的大發展。

隋唐時代農田水利建設遍及黃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漢時代的舊渠幾乎全部恢復,並修了不少的新渠。較突出的有龍門以下汾河、涑河與黃河合流的河曲地帶的引黃灌溉工程、寧夏平原的渠、海河流域的灌區等。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邊疆戰亂,北方水利急劇衰退。入宋以來,受遼夏分立影響,恢復不易,但北宋初年在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還是修復了不少舊渠。尤其是熙寧年間在興修灌渠的同時引黃、汴、滹沱等河泥沙放淤肥田,並引山溪洪水淤灌,兩者共達5萬頃以上,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引濁放淤。

元代蒙古地區的農田水利也有所發展。

中唐以後,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在南方,而南方是以中小型水利為主。太湖流域至五代已形成治水與治田相結合的塘埔和圩田體系。閩浙沿海出現了不少御鹹蓄淡的灌溉工程。

北宋時修建的福建莆田縣木蘭陂等,就是這類儲存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

自今江蘇到福建的沿海,特別是錢塘江兩岸,大規模修建了防潮的海堤和海塘。錢塘江北岸海塘發展到清代的魚鱗大石塘,成為中國著名的水利建築物。宋代珠江三角洲的水利也獲得了開發。

這一時期農田水利事業還遠及湖廣川蜀。元代雲南等邊疆地區的水利也有所發展。

這一時期黃河水患由少而多。北宋時平均每一兩年決溢一次,河道在今山東北部至河北、天津間擺動遷移,每年築堤堵口,勞費不貲。河工技術及組織管理有較大成就,治河議論也多,但河患未能**。

南宋初黃河南徙,奪淮入海。金元時僅區域性有所修治。元至正十一年(1351)賈魯治河是一次有名的堵口工程。

隋煬帝開通濟渠、永濟渠等,使南北水運暢通,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項巨大的工程。元郭守敬規劃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打通京杭大運河,成為以後南北交通大動脈。

明清明清農田水利以修復舊有設施為主,新建大型工程較少,但小型的、民辦的工程卻較多。清代北方井灌有所發展,南方利用山泉水種稻比較普遍。水網圩田發展到洞庭湖區和珠江下游,成為中國水利的一種獨特形式。

清代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的水利建設獲得較大發展。

明代治黃河在很長時期內是以保證運河漕運暢通為主,南分北堵,是一種半放任狀態。晚明潘季馴主持治黃,著眼於泥沙,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大修堤防,固定渠道。清康熙時靳輔、陳潢沿用潘氏主張。

乾隆以後河政日趨腐敗,治河成了**汙吏的窟。

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自大清河入海(即今黃河道),近代河患愈烈。淮河、長江、永定河等也常鬧水災,進行了大量修治。京杭大運河明代曾重整暢通,但到清末淤塞以至湮廢。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典型代表

1、靈渠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於西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023年,仍然發揮著功用。

靈渠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完整精巧,設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南北水路運輸,與長城南北呼應,同為世界奇觀。

2、都江堰

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後歷經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寶,有防洪、灌溉及航運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經營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機蓬勃,滴滴點點,潤澤天府。都江堰不僅為我國水利史上的偉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的典範。

3、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動脈,由多條運河組而成,可由南方的杭州北上直通北平,全長17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一條大運河。地之南北距離為「運」,《國語》「越上」「句踐之地,…廣運百里」,注「東西為廣,南北為運」,所以大運河是以人工溝渠連通天然水系,結合人力與自然條件修鑿的一條南北向巨大輸運航道。

大運河北起北平,南迄杭州,縱貫冀、魯、蘇、浙,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40公里。開山鑿渠,引水通漕,貫通南北,有灌溉通運兩利。大運河亦稱京杭運河,其歷史可上溯春秋末吳王夫差(西元前495至前476在位)始鑿「邗溝」(西元前486年)溝通。

中國古代鐘錶排名,中國古代兵器排名。

圭 讀作gu 日晷 沙漏 火計時 燭光計時 圭 讀作gu 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 一般高八尺 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日晷 讀作gu 又稱 日規 是我國古代利...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和中國古代文論選讀一樣嗎

古人關於文學的看法抄 包括文學本原論 文與道 文體論 文學風格論 文學創作論 文學發展觀 文學鑑賞和文學批評觀等方面。將上述思想用中國文學批評史來指稱,似乎不妥。文學批評只是文藝學的乙個分支,它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以作品為中心,以一切具體的文學現象為物件的解釋評價活動。文學批評史似應主要評述古人文學...

中國古代好句,中國古代傳說好詞好句?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中國古代傳說好詞好句?5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沒回來過,所以,等待和猶豫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2 在你面前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我的心裡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 背面題寫 3 情,親情我們之間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