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當前發展趨勢和歷史影響

2021-04-22 06:38:09 字數 6139 閱讀 5630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著名民族社會抄學家費孝通襲先生在論述bai「中國民族的多元化一

du體格局」時

zhi指出,中國西部

dao有兩條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一是今天的寧夏、甘肅一帶的黃河上游走廊;二是今天滇川藏地區的六江流域走廊,人們形象地把前者稱為絲綢之路,把後者稱為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部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618-1279),盛於明清(1368-1911),二戰中後期達到輝煌。

試述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和當前發展趨勢以及帶來的影響

2樓:路戍人

第一,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從茶馬古道的路線看,我們不難發現,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乙個重要樞紐,它不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兩條道路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這兩條道路的乙個交匯點。事實上,茶馬古道並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興起以後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並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並成為連線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乙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從考古文化遺跡看,遠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現了像卡若遺址這樣大型且時間延續極長的古人類聚落遺址。這說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昌都一帶以卡若文化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當繁榮。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時代就產生如此發達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於昌都是位於今川、滇、藏三地之間古代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乙個重要孔道上。

從卡若文化中,我們既可見到川西、滇西北地區原始文化的因素與特點,也可見到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響,同時亦能發現其自身的特點,說明卡若文化具有濃厚的復合文化特點,它並不是乙個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周鄰地區諸原始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絡和交流。卡若文化的這一特點,正好說明當時的昌都一帶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西部地區原始文化發生交流聯絡的乙個通道,同時也是各種原始文化因素傳播和薈萃的乙個重要樞紐地區。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壩自治州境內和滇西北橫斷山區一帶,發現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稱「石棺葬」。這種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區、雅礱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區均有較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雖存在某些地方性差異,但其主要特徵和文化面貌在總體上趨於一致,其時代則是從商周一直延續到東漢。

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區的芒康、貢覺、昌都有發現,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錯那、乃東乃至喀則地區的仁布、薩迦等地也均有發現。學者們從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顯發現**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區石棺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昌都和林芝一帶的石棺葬,基本上與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屬同乙個文化系統。從分布上看,則更能說明問題。

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而目前**所發現的石棺葬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進入**的主要通道的沿線範圍。我們知道,從川滇西部高原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經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則,這是古往今來由川滇西部進入衛藏的乙個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線。一般說來,古人選擇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

這條路線的絕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線)就正好是沿著這一通道行進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證明,以昌都為樞紐的茶馬古道路線很早以來就是一條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通道。

這條通道被開通的歷史,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約4~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所以,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並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

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現在:其一,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複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雲、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

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餘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

尤以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相結之部,峻阪之外,復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據有人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里,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

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旗的《藏程紀略》記:「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

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張其勤的《爐藏道裡最新考》記,由打箭爐去拉薩,凡閱五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十二闌干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於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

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歷。」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其二,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

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欲死」之現象,實乃嚴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應,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誤為「瘴氣」。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一年中氣候變化則更為劇烈,民諺曰:

「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其行路之艱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歷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

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貨志》載:「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裡。

」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紐帶。

中國是乙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歷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我們知道,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點則是高原地域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

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兩者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藏族是乙個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線漢、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漢、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乙個重要原因。

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並不僅止於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乙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絡並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漢地的貨物運到博(藏區),是我們這裡不產這些東西嗎?

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所以,無論從歷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關係和民族團結的象徵與紐帶。

第四,茶馬古道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裡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由於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

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乙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後宗教信仰標誌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乙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澱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澱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

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裡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裡既有民族文化的衝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彩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絡並協同發展。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乙個極具魅力的地區。

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乙個寶貝園地」。

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不同 20

3樓:mei濄麮

(一)茶馬古道簡介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絡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國家旅遊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遊開發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遊絕品。茶馬古道旅遊開發也作為區域聯動開發戰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全國「十五」旅遊發展規劃中。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信道路。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線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徵。

(二)茶馬古道的社會經濟價值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最特殊的地域名稱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的陸上交通大動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對外開放的密鑰匙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大開發的重要基石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經濟大繁榮的命脈

☆茶馬古道——昌都地區旅遊發展的著力點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卓,西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裡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2023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古絲綢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線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內,因此新疆是東西文化的薈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在新疆綿延的絲綢之路上,遺留著許多舉世聞名的關隘、城堡、石窟寺、墓葬及烽火台等。

現儲存最好的遺址,要數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古城。另外,新疆境內多佛窟,較大的有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5個。古絲道上,最令人神往的莫過於樓蘭古城。

它處於羅布泊西北角,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曾經有過商旅往來盛極一時的歷史,如今只剩下被流沙淹沒的古城遺址。

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1 漢武帝進攻匈奴 西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 結束於西元前119年 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公尺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乙個嶄新...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何歷史意義,絲綢之路的開闢有什麼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 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古今歷史文化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 西元前202年 公元8年 時,由張騫...

絲綢之路故事讀後感駝鈴與帆影絲綢之路的故事讀後感

最近老師的講了 絲綢之路 這篇文章,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乙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乙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