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霸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上清液和沉澱物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2021-04-18 22:55:55 字數 2588 閱讀 1711

1樓:匿名使用者

上清液是蛋白質外殼,沉澱物是dna,上清液放射性高的原因是用硫35標記了噬菌體的外殼,如果用磷32標記dna,就會是沉澱物放射性高

2樓:匿名使用者

上清液是蛋白質,沉澱是dna,那一部分放射性高取決於實驗前標記的元素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3樓:秋雨颯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公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上清液帶有放射性的原因?或沉澱物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4樓:匿名使用者

噬菌體侵染細復菌後,蛋白外殼

制留下細胞壁外,核bai酸進入細胞du內部。通過劇烈振盪,zhi使病毒衣殼從細菌菌體上

dao脫落。離心後,菌體沉澱,其餘組分(包括病毒衣殼)留在上清。

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病毒衣殼,上清液會帶有放射性;同時有少量衣殼仍停留在菌體上隨菌體一起沉澱,所以沉澱物中含少量放射性。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為什麼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5樓:秋雨颯

1.(1)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公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

(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為什麼在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中上清液和沉澱物的放射性誤差分析中含磷32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中?

6樓:匿名使用者

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中,侵染時間長短與攪拌是否充分都會影響實驗結果。

7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多通訊首席新大招大腸桿菌,他的上面的沉澱物也很多的。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離心後得到的上清液與沉澱物分別含有什麼物質?

8樓:匿名使用者

上清液中含原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因其質量比大腸桿菌輕),沉澱物中含大腸桿菌,菌體內有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和核酸 。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沉澱物或上清液為何出現少量放射性!?

9樓:匿名使用者

(1)用bai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du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zhi液中不含放dao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專的放射性,而實屬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公升高。

(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10樓:龍魄蛟麟

部分大腸桿菌裂解,新噬菌體還未寄生上新的大腸桿菌或離心不均勻,或時間太短,噬菌體未寄生就已經開始離心,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想的狀態和完全等量的情況。

11樓:2272315819獨隼

因為實際情況噬菌體的dna沒有全部注入大腸桿菌中。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吸附幾分鐘後,離心除去沒有吸附上的噬菌體,收集沉澱 噬菌體 細菌混合物 將沉澱懸浮後再一次離心,收集上清液和沉澱,分別測定放射性活性,發現80 的放射活性存在於上清液中,沉澱中只有20 的放射活性,這是由於在在這期間大部分吸附的噬菌體已經將其dna注入細菌而蛋白質外殼...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誤差分析 上清液和沉澱物中為何都有放射性

1.1 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 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

關於「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分別用

a 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養基分別培養細菌,再在其中培養噬 版菌體,不能同時培權養,a錯誤 b 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只能進行適宜時間的保溫培養,如果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培養,細菌會破裂釋放出子代噬菌體,影響實驗結果,b錯誤 c 用35s標記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