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進。佛教怎麼看待上帝的?到底怎麼才能接近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愛嗎,無條件的慈悲和愛嗎

2021-04-03 07:57:33 字數 5520 閱讀 3369

1樓:靈助

佛教不是宗教,佛教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佛法教育、教導、教化,佛陀對於一切萬事萬物都沒有自己的看法,那麼,你的第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

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不是說真的有乙個面目能看到,這句話的意思在言外,你要是用心意識去理解,那麼永遠也體會不到,只能任憑別人來說你來聽。

你懂得用真愛、真心、慈悲或者是無條件的愛(這四個是乙個意思),去面對一切人、事、物,那你就會越來越接近本來面目,當你做到圓滿的時候,就能完全體會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只是在這裡談論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阿彌陀佛

2樓:煩惱即菩提

人的本來面目就是心。

在佛教對愛情的說法是什麼?

3樓:帥帥的良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

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

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充套件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

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

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型和慈悲。

智慧型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型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型,就會氾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也應照著拜。

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於感情的範圍,是人間的倫理關係。能夠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型,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型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型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型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

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僕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4樓:匿名使用者

人世間的愛情是虛偽的。不可靠,也不實在。盡有明無。今天高興,就愛得死去活來;明天不高興了,就恨之入骨。

1.佛教教導眾生,若徹底回歸本心,脫離一切輪迴之苦;就必須從戒除貪嗔痴起。此三毒乃一起眾生無明之根本。

2.一切有情眾生之情愛均基於愛慾、貪婪與執著等根本無明。既然包含了根本無明因素,就注定了情愛的苦痛與愚痴。是阻礙覺悟的大業障.

3.佛是大教化者。因佛知道一切物象均以因果示現。所以佛認定因果,尊重因果,深信因果。對於迷失於情慾中的苦難眾生,佛教化他們解脫執著,深信因果,脫離苦痛。

5樓:藝僧

佛教的慈,慈分三種

,乙個是有緣慈,乙個是智慧型慈,乙個是無緣大慈,世間的情愛,男女的,父母的都是建立在緣上,緣生緣滅。這個是有緣的慈,是有條件的,所以很多愛人之間也有矛盾,當對方不能給予,那麼愛情很容易又轉化成仇恨,所以時間的愛情都是有條件的。智慧型的慈悲,是用佛法關照眾生的苦,而公升起愛,公升起對他們的慈悲。

所以世間的情愛終歸是要昇華的,尤其男女的情愛,結了婚以後你們的愛情就要有一部分轉化成親情了,所以不是叫對方親愛的嘛!

佛教對「世界」的解釋是什麼?

6樓:月半九九

一、關於世界起源

佛法是緣起論,對世界的解釋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因緣因果。所謂緣起,即一切現象都是由眾多條件共同成就的。小到一張桌子,大到整個宇宙,莫不如此,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因緣決定了世界的產生,也決定了世界的敗壞,所以《阿含經》還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

二、微觀世界

早期的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提出了「極微」的概念,認為這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並有專門計算公式,說明物質怎麼分析到最小單位。說一切有部認為,極微在時間上是恆常的,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叫「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這一觀點和原子論相似,認為世界存在固定不變的基本元素,以此作為物質世界建立的基礎。這些極微的聚集,稱為「和合」。能造的是極微,所造的是一切現象。

雖然我們看到的現象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但極微卻是恆常不變的。

三、巨集觀世界

佛陀已告訴我們,宇宙中有恆河沙、微塵數那麼多的星系。《華嚴經》就有很多相關闡述,如《盧舍那佛品》的「此蓮華藏世界海中,一一境界,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莊嚴」。

《十行品》的「入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剎外,各見萬佛世界塵數諸佛」,《十明品》的「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等等。

在《大正藏》收錄的經典中,「世界」一詞出現了七萬多次,讓人驚嘆佛陀的所知所見,實在是深廣難測,不可思議。

四、世界的生成演變

關於世界的生成演變,佛法認為,世界由眾緣和合而生。形成之後進入住劫,即相對穩定的階段,生態環境開始形成,適合眾生包括人類居住。

然後,這個環境又因自身發展規律和人類的消耗逐漸敗壞,最後化為微塵,徹底毀滅。不僅如此,每個星球都會經歷這樣乙個成住壞空的階段。

7樓:神聖王冠特別版

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8樓:百闌黃奧維

信則有,不信則無。

佛不渡我,我自渡。

世間萬物,皆緣字罷了。

9樓:憑衍益三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

10樓:朱鈺俎惜海

明晦相奪,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11樓:閩珺欽白曼

佛教裡所指的世界並不是我們平時說的世界,

它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有四大部洲,乙個太陽和乙個月亮組成乙個世界----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摩尼佛講經說法的最終目的是教導人們(了生死)。了,就是明白,解脫。意思就是從生命的生老病死煩惱困惑中解脫,明白生命活動的過程,規律,以及根源。

脫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的牽引控制,獲得生命的清淨,智慧型,平等,自在的本來。這就是成佛。

13樓:阿彌陀佛正法

阿彌陀佛

佛法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修行成佛,最高境界成究竟圓滿的妙覺位佛,

你專修淨土法門,真髮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今生只要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就等於成佛,一生成佛。

學佛要看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不要自己亂看一些不知道出處的學佛資料,不要自己亂學,很多錯誤或不圓滿,壞了自己法身慧命。

網上很好找到淨空法師講經的「認識佛教」,無量壽經,十善業道經,等,

淨空法師---你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成佛。成什麼樣的佛?跟阿彌陀佛完全同乙個等級的佛,絕不是在阿彌陀佛之下。

「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主是阿彌陀佛,伴是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全是大乘,「故皆住於正定聚」,尤其是第二十願講得那麼清楚,每乙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正定聚,阿惟越致是大乘,凡夫能往生也是入這個地位、階位。「至於示現十地三賢,其體必入涅盤,當相即是法身。故於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句下,緊接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接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無上正等正覺」。

誰證的?妙覺菩薩證的,妙覺是佛果,這是究竟的果位。換句話說,這底下總結結得好,「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決定成佛,極顯彌陀大願不可思議。

」這些話總體來說,就是說你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成佛。成什麼樣的佛?跟阿彌陀佛完全同乙個等級的佛,絕不是在阿彌陀佛之下。

阿彌陀佛這個級別可高了,釋迦牟尼佛代表十方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嘆,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也就是佛中之王了,這個利益到**去找?只有《無量壽經》裡頭有,只有極樂世界有。

句句是真實話,沒有妄語。佛門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佛法,不容易聞到大乘;聞到大乘,不容易聞到《無量壽經》,這是淨宗法門。

你要真正遇到這個法門,你一生得度,不是普通得度,圓滿的得度,你成佛了。就像阿闍王子一樣,阿闍王子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歡喜,發願要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聽到之後,也要像阿闍王子一樣,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決定成佛,決定跟阿彌陀佛一樣。

佛教大師是怎麼看待愛情的星雲大師談愛情佛法中如何破解婚外情

淨空法師 迷了的時候叫 情,覺悟了就叫慈悲。1 佛家不講愛情,佛講慈悲。2 佛法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悲?因為愛裡面有感情,慈悲這個愛裡面沒有感情,它是純粹的理智。3 慈悲跟世間所講的愛情是一樁事情,乙個是覺悟,乙個是迷惑。4 愛情與慈悲在事相上沒有兩樣,在起心動念上不一樣,乙個心迷,乙個心覺。5 迷...

學佛的人失眠了應該怎麼辦,佛教如何看待失眠?

學佛要遵循釋迦摩尼佛的臨終 涅槃前 遺訓 三法印 為準則,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所以你不用記掛什麼,也不用在意什麼,一切皆放下。就不會失眠了。這個問題我也體會,不過我與你相反 佛教如何看待失眠?大安法師 睡眠有個什麼特點呢?你睡下去,很想睡著,尤其想到明天還有重要的事情,趕緊睡。這時往往是你...

男生進。男生如何看待虛榮的女人,男生怎麼看待家境很好又不虛榮的女孩?

其實女人虛榮心太強,對自己沒有太多的好處。一 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也得不到朋友的愛戴,也會讓自己為了一些事情爭風吃醋,總會讓自己強出頭,最後到頭讓自己沒有一件事都沒有做得成功,在生活裡和朋友圈裡表現的非常失敗。二 在自己的生活裡,女人虛榮心太強,都會和別人攀比,當自己家裡稍微有點儲蓄的時候,就會和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