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中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2021-03-05 09:19:30 字數 6416 閱讀 9864

1樓:蜜兒

大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時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幾萬里的高空。莊子的描述,使這只神鳥活在了人們的心中,鵬成了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非凡氣度的象徵,人們從這兒汲取力量,開闊胸襟。作者才能無雙、嚮往著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裡,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2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著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裡,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乙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

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汙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原文】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復杯水於坳堂之上(17),則芥為之舟(18);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

而後乃今培風(20),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22):「我決起而飛(23),搶榆枋(24),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6)?

」適莽蒼者(27),三飡而反(28),腹猶果然(29);適百里者,宿舂糧(30);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35),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37)。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38),眾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40):「窮發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鯤。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44),絕雲氣(45),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適也?

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48)。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鄉(51)、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52),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53)。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54),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內外之分(56),辯乎榮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58)。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後反(61)。

彼於致福者(62),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氣之辯(65),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66)?

故曰:至人無己(67),神人無功(68),聖人無名(69)。

逍遙遊中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的答案

3樓:匿名使用者

逍遙遊中莊子塑造的形象不止 大鵬 乙個···我們無法單獨的去理解·

因為逍遙遊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要傳達給人們一種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

而莊子正是通過文章中的各類對比表達出了乙個他的思想,「生活中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最高最大,也沒有最低最小···如果人們執著於外物的得失···勢必就會墜入無邊的迷惘···

《逍遙遊》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大鵬這個形象的?

4樓:手寫青春,不落的希望

雖然能扶搖直上九萬里,但依舊要依仗風才能飛翔!暗示萬物都有所限制,即使大鵬鳥也不例外!

逍遙遊中作者怎樣描寫大鵬形象的

5樓:驍驍

雖然能扶搖直上九萬里,但依舊要依仗風才能飛翔!暗示萬物都有所限制,即使大鵬鳥也不例外!

關於《逍遙遊》的問題

6樓:匿名使用者

1、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記不太清了,你看看原文,是風還是水)

2、神人無功。。。那句

3、燕雀安之鴻鵠之志?

4、答題的話,就答大鵬是追求至高境界的至人其實,上面的三四題是來答題的,其實,作者在這裡,並沒有貶低那兩個小蟲,褒揚大鵬,其實,在莊子眼中,他們是一樣的,小蟲看不到九萬里以上的情景,因此嘲笑大鵬的行為,而其實,大鵬在天上,也看不清地下的情況(其視下也,亦若是已矣),況且大鵬也是有「所待」的,他要憑藉風的力量,就像列子一樣,雖然為大知,但列子也要憑藉外物的力量。而莊子所崇尚的,是不憑藉外物的力量。

不過,這裡有一點不同,小蟲不知其視野有限,而怡然自得,就好比井底之蛙。所以,莊子在這裡其實要告訴我們的第一層含義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唯一應該做到的,就是 知其不知。。。。。。。

北冥有魚中大鵬的形象作者是如何描寫的

7樓:天天天藍

「北冥有魚」出自戰國 莊周《逍遙遊》,《逍遙遊》中大鵬的形象,作者的描寫為: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復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文: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的翅膀就好像天邊的雲。這只鵬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乙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像野馬奔騰一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都是活動著的生物的氣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

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麼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乙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

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麼負載乙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藉著風力,揹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後才開始朝南飛。

8樓:浨芮

原文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譯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的翅膀就好像天邊的雲。這只鵬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乙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逍遙遊》。

9樓:醉啊醉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0樓:不想依賴

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莊子《逍遙遊》中大鵬的形象意義

11樓:

莊子作品中的大鵬形象非常突出,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試析如下:

一、這是乙個碩大偉岸、力大無比的形象。"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偉岸的形體蘊蓄著無窮的力量。海運而水擊三千里,振翼則摶飛九萬里,沖天而起,直圖南溟,力不可遏。

二、這是乙個胸懷大志、嚮往光明的形象。大鵬藏於"幽冥"的北海,原為"鯤魚",本為"滯弱之蟲",但它不肯安於現狀,勇於否定自我,毅然離開昏暗的北海,奮翅飛向"啟明之方"的南海,成了向明背暗、舍滯求進的大鵬 莊子借大鵬的形象來闡釋道家的"有待"與"無待"這一哲學命題的。大至九萬里高飛的大鵬,小至"槍榆枋"的蜩和學鳩都是有待而動的,都未能達到絕對的自由,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至人,才能達到自由無羈的理想境界

莊子《逍遙遊》中大鵬鳥的形象意義是

12樓:匿名使用者

一開篇作者就描繪了一幅大鵬搏擊雲天的雄奇畫面,並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鵬鳥巨大的形體,搏擊雲天的驚人衝擊力,把讀者帶進了乙個奇幻的世界。接著又形象地描繪了作為鵬鳥的對立面---蜩與學鳩對大鵬的嘲諷。作者寫這則寓言其目的是說明無論大智(如鵬鳥)與小智(如蜩、學鳩)都不能獲得絕對的自由,只有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最高境界。

形象大於思維。鵬鳥作為寓言中的主體形象,除其本質寓意外,還能給我們以什麼樣的啟示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下面三點---

啟示一:要善於捕捉時機

莊子所描繪的鵬鳥是乙個不可思議的龐然大物:「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這樣乙個形體巨大的物體要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徙於南冥,是十分困難的。

而鵬鳥卻善於捕捉時機棗「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所謂「海運」即是海動,指有洶湧澎湃的海濤。鵬鳥之所以要選擇海動之時起飛,因為海動必有大風,這正是憑藉風力飛向九萬里高空的最佳時機。

文章反覆描寫道:「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這裡的「扶搖」、「羊角」皆為旋風。

而「摶」是指環繞著往上飛。鵬鳥正是藉著「海運」之時所颳起的旋風之力,盤旋而上,直至九萬里的高空。縱然莊子這裡借鵬鳥選擇「海運」起飛,是為了說明鵬鳥的不自由,但從另乙個角度看,鵬鳥能抓住機遇,擇時而動,而不像蜩與學鳩那樣「決起而飛」,盲目硬幹, 確實為「大智」之舉。

啟示二:要充分利用外物

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這段話強調了利用外物的重要性。大鵬展翅飛翔也「善假於物」。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這幾句描繪了大鵬乘著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後翱翔藍天的雄姿,由於風在下面負載鵬翼,所以它才能揹負青天,無所阻礙。作者特別強調了「風」這一外物的重要性:「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作者的本意在於強調如鵬鳥這樣的「大知」也離不開外物的幫助,可見其並不自由。但如果我們反過來看,由於鵬鳥能善於借助外物,所以才能由北冥順利飛到南冥,這正是它的「大知」之處!設想一下,如果鵬鳥不能借助「風」這一外物,僅憑自己振動的雙翅,不僅費時費力,能否飛到遙遠的南冥,還很難說。

可見,鵬鳥的「不自由」之中,卻蘊含著極大的「自由」。

啟示三:要有堅韌不拔的勇氣與毅力

鵬鳥飛往南冥,如果僅憑機遇、外物,而沒有堅韌不拔的勇氣與毅力仍然不能成功地到達目的地。莊子在文章中雖沒有正面寫這方面的內容,但從一些側面的描寫中,仍然可以看到鵬鳥那堅韌不拔的勇氣與毅力,如文章寫道:「鵬鳥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這句話有兩點資訊值得注意。一是「水擊三千里」,鵬鳥起飛時,為什麼會「水擊三千里」?這個細節很值得玩味。

筆者以為這正從側面反映了鵬鳥與暴風所進行的一場殊死搏鬥,鵬鳥選擇「海運」之時起飛,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因為它所面對的是足以摧毀一切的暴風。要借助風力,首先必須戰勝風暴。作者雖然沒有從正面寫出鵬鳥與風暴搏擊時的情景,但從「水擊三千里」這壯觀的場面可以想像,當時搏擊之激烈,定然令人驚心動魄!

正是由於鵬鳥面對風暴勇於拼搏,並最終取得勝利,才為它飛往南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二是「去以六月息者也」。鵬鳥飛往南冥不啻萬里,但它不畏路途之遙,一氣飛了六個月方才停息下來,這需要多麼驚人的毅力!

而與之對立的蜩與學鳩缺少的正是這種頑強的毅力。它「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這兩隻小蟲,才碰到一點小小的困難,便落在地面,再也不願高飛。

所以莊子針對蜩與學鳩的話嘲笑道:「之二蟲又何知」,作者貶損二者正是從反面對鵬鳥那頑強的拼搏精神進行了肯定與讚揚。

以上三點啟示,是僅就鵬鳥自身形象而言的,至於如何結合全文的主旨理解鵬鳥這一形象的意義,那又得另當別論。

《莊子逍遙遊》中的成語及解釋,莊子中的成語和解釋

火冒三丈 hu m o s n zh ng 釋義 怒火上公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憤怒。辨形 三 不能寫作 山 內 近義容 怒氣沖沖 反義 心平氣和 用法 一般作賓語 謂語 狀語。結構 主謂式。例句 你太愛發脾氣 動不動 這樣怎麼能搞好同志關係 幹好社會工作?莊子中的成語和解釋 鵬程萬里 扶搖直上 這個故...

《逍遙遊》中鯤鵬的形象所蘊含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象徵意義 有才 不慕名利 有大智慧型的人。鯤鵬活動的世界是乙個廣闊無邊的世界。這裡,大鵬就是不為外物所蒙蔽 束縛的自由靈魂的象徵 為了襯托出鯤鵬揮灑自如的逍遙遊理想,莊子以天地間最大的物象 大海和天空為鯤鵬的活動空間。因為只有大海和天空,才能襯托出鯤之巨和鯤化為鵬 象徵至人的精神或靈魂 的偉岸龐大,...

逍遙遊莊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句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你沒有文言文解析呀 你唬呀 莊子故事兩則 裡的的通假字 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分別有哪些?一.通假字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邪,通 耶 語氣詞,相當於 嗎 二.詞類活用 惠子相梁 相,名詞活用作動詞,做宰相 三.一詞多義 嚇 仰而視之曰 嚇 模仿鴟發怒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