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2021-03-05 09:17:15 字數 4971 閱讀 1762

1樓:匿名使用者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

2.秦漢:

秦朝—郡縣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裡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監察—地方行政: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制);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的解決(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宋元:

北宋—知州與通判(副知州)互相牽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4.明清:

明—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土司制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宣慰司、土知府長官)與「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襲、可調動的流動**直接統治的變革,稱為「改土歸流」。但明朝時西南大部分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設立十八行省五將軍轄區(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台、伊犁)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乙個盟旗(蒙古)。

2樓:匿名使用者

1、皇帝制度的特徵:皇權獨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襲

2、中國古代政治定律

回顧前節內容: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開啟秦王朝政治組織圖,引導學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從而引導出中國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

3、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

皇帝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官僚體制的變化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二、君權和相權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階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

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政治制度發展的乙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

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定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

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鑑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

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型的體現,有利於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定監察機構的目的:**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

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準。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原本代表**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定期到**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

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二、保證**對地方的管理,加強**集權。

3樓:淺夏末落

1.夏訥時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諸侯,實行森嚴的等級**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勢力逐漸擴大,在東周時嚴重威脅**政權的穩定

3.秦朝建立**集權制,在**高皇帝制度和**官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用於加強**集權

4.漢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方式,封國逐漸強大,出現「七國之亂」。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國力量,加強**集權

5.隋唐朝時實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集權

6.宋朝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把地方的財權、兵權、行政權收歸**,削弱了地方權力。

7.元時建立行省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8.明時廢丞相,六部分權,加強**集權

9.清時設南書房,設軍機處,廢內閣,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使**集權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4樓:哭泣__洋娃娃

地方權力不斷削弱,**權力不斷增強。。。。。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5樓:星火教育官網

行政區劃制度是在**集權國家的體制下,將全國分成有層級的行政區,並在各級區劃裡派出定期撤換的**進行管轄。雖然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就已產生,但全國性的行政區劃則始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6樓:去_遠方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要服從命令,按期納貢,隨從作戰。

2.秦漢:

秦朝—郡縣制(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以下設鄉、裡等基層行政組織,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監察—地方行政: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級別不高,但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變為州、郡、縣**制);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的解決(漢初郡國並行;其中,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決了王國問題)。

3.宋元:

北宋—知州與通判(副知州)互相牽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直轄河北、山西、山東;蒙古地區為嶺北行省;東北地區為遼陽行省)。

4.明清:

明—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財政;按察司管監察司法,都司管軍政);土司制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宣慰司、土知府長官)與「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襲、可調動的流動**直接統治的變革,稱為「改土歸流」。但明朝時西南大部分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創造了條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設立十八行省五將軍轄區(黑龍江、吉林、盛京、烏里雅蘇台、伊犁)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乙個盟旗(蒙古)。

分析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利弊和特點!急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特點就是 集權在不斷的加強 利處 集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和。弊處 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動搖封建統治根基,集權制度愈來愈加強,並逐漸趨於反動,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隨著...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有哪些演變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1 春秋初稅畝 從春秋末齊國管仲的 相地而衰徵 魯國開始實行 初稅畝 2 戰國秦漢時期 商鞅變法,地主土地私有制確立,相繼出現了貴族地主 軍功地主和商人地主。2 王田製 王莽時期 把全國的土地更名為 王田 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3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九品中正制度,使以大...

中國漢字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的發展列舉如下 1 商代之前 中國自古就有 書畫同源 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 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絡。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 圖畫 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 表意符號 2 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距今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