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有感杜甫的《月夜》的意思

2021-03-05 09:17:09 字數 6087 閱讀 5954

1樓:匿名使用者

《月夜》,抒寫夫妻懷念的至情,反映了亂離時代的相思之苦。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緊密,而不失流暢清麗,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五律至此,無愧詩聖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緣景物而發,或睹物思人,或觸景生情。望月懷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寫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滯。一代詩聖,落筆見奇,因情造象,不寫自己望月懷妻,而將相思之情幻化為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子的孤獨淒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

這類景象,都是詩人意中之景。其寫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說:「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

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

2樓:匿名使用者

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題記:月,當空。

烽煙起,燃盡西東。提甚鴛鴦枕,皆付離情痴夢。自古憑欄愁幾何,蕭瑟人間誰共?

隻影拂劍穗,促織無聲。斟素酒,祭灑,容。

你相信嗎?嫦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沒有快樂,只有震驚,震驚廣寒的庭院深深深幾許,震驚自己孤注一擲的抉擇竟收拾到這步田地。你知道她最想幹什麼嗎?

她很想為后羿泡一杯茶,看輕煙徐徐公升起時那雙閃亮的眸子,聽嫩葉擺舞飛旋時那聲喉頭的咕嘟,嗅那一股包含著茶香與汗臭的醇真氣息——她明白,她不能。

明白,何以成為一種罪過?

千年又千年,嫦娥得到了機會,她轉世了,這次,她沒有選擇。她,嫁給了杜甫。

飢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這是他的窮酸相。那麼她呢?「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

韋侍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詩文大家的妻子,無奈沒有一件上好的頭飾。

這一切,她都默默地忍受著,因為,她很知足。

然而,這個時代教給了人們殘忍和血腥卻唯獨沒有教會人們知足。安祿山反了,玄宗逃了。這一年,杜甫真正認識了恐懼。這一年,她也真正嘗到了顛沛流離的滋味。

六月,自白水取道華原,赴鄜州。原以為能小過一段安穩日子,誰知杜甫聽到肅宗及位的訊息,興奮不已,孓身一人趕往靈武,中途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往了長安。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鄜州的月是什麼樣子的?它一定很明亮,明亮到能照徹內心,將自己赤裸在大自然面前。

它也一定是圓的,因為月圓人不圓,這是最沉痛的悲涼。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誰知道杜甫夫妻一年前痛失了幼子?那麼,這僅存的一雙兒女,還能經受得住未來命運的摧殘嗎?

他們還是那麼小,那麼小,甚至還不能懂得母親回憶長安的那乙份無奈。那年那城那人,又攜了幾多的感傷?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潮氣,開始發洩心中的鬱積,她等待著,怎顧得上早已濕透的髮髻?月光,清澈的流下來,她等待著,怎覺察的到手臂上絲絲寒意?

這一夜,她沒有睡,她任憑她瘦小的身軀在清冷中顫抖。

那麼,她是什麼時候倚著門簾痴痴望著的呢?我問天,天只不語。還是讓月兒靜靜地觀照著兩個已然淚盡的人吧。

這個時侯,「家」是乙個多麼溫暖又多麼遙遠的概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之不存,何以為家?「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誰又能體會箇中滋味?

其實,杜甫夫婦的遭遇,只是當時社會的乙個縮影,更濃重的,在於民間。那一群群手無寸鐵的黎明百姓,能有什麼力量對抗殺紅了眼的兩軍?都打著「替天行道」的招牌,將村里的壯丁抽的十室九空——不需災荒,餓殍遍地,百姓食觀音土。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這個時候,杜甫又是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抱負不能施展的無奈?對社稷的疼惜?還是對生死無著,興衰無常的五味雜陳?

寫完《月夜》的杜甫成功潛逃做了左拾遺。後來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如此一番傳奇經歷足夠表明「詩聖」的態度,積極用世。

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乙個人在接連遭受打擊的時候,仍能堅定不移地走自己心中的路,即使知道這可能是夸父逐日也在所不惜!他的心中有大愛,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解釋麼?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月夜》,全詩很明顯是用了假借的手法,因為作者並不是杜甫妻。所以,不論是「閨中只獨看」、「未解憶長安」,還是「雙照淚痕幹」,都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如前所述,寫的是離合之情,而另一種就應該是興亡之意了。

試問,閨中獨看時你望見屋外的景象是什麼樣的?莫不是「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小孩們如何能了解長安的前興與後衰?「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雙照」是否僅僅意味著夫妻思慕之時心中虛構的幻影?

「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

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杜甫之死,卻是飽死,一點傳奇色彩也沒有。或許,老杜知道這場掙扎與反掙扎競賽的結局——然而,誰又能否定他的努力呢?

須知夸父倒下的那一刻,化作了一片桃林。

杜甫的《月夜》的意思

3樓:黑白☆豬豬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女兒,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譯文]今夜鄜州月兒明,(如同長安的一樣,被叛軍拘囚的我獨自在望月思家,家中)妻子也在獨自望著天上的月(妻子的身邊不是有孩子們嗎?怎麼也會是「獨看」呢?)。

只因孩子們還小還未諳世事,他們是不會懂得母親望月是在「憶長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來)霧溼雲鬢,月寒玉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依靠在虛幌(薄幃)之中,讓那皎潔的月光照著我們,不再淚水盈盈呢?

[教師鑑賞文]此詩題為《月夜》,字字從月色中照出。「獨看」、「雙照」是詩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方著筆,寫妻子「獨看」鄜州月「憶長安」,而自己「獨看」 長安月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有回憶與希望:

傷今日之「獨看」,憶往昔的同看,期待未知何時的將來的共倚「虛幌」,對月舒愁。透過歷史的月光,可以看到,「獨看」的淚痕裡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的是四海昇平的理想。詩聖杜甫詩歌中時代的脈搏清晰可辨。

(韓冰)

4樓:匿名使用者

今夜鄜州月

,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

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客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

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

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絡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

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

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

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

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裡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昇平的理想。字裡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

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

「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誰有古詩《月夜》(作者:杜甫)的解釋與意境體會

5樓:愛倪

杜甫《月夜》賞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賞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陝西富縣。

望月懷遠。這在古典詩歌中是乙個爛熟的題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時期,古典詩歌固然正處於大開拓、大發展的階段,但如像對景傷懷、思親懷友這類的題材,卻已早經無數作者吟詠,要出新意頗不容易。

這一首五律,卻在內容表達與章法技巧上脫落故常,出奇制勝,成為同類題材作品中千古獨步的名篇。

應該承認,這首詩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於它所抒發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觸發的鬱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回溯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

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隻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歷。

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產生詩中的哀惋淒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於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

不過使得這首詩在眾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的,卻無疑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裡,老杜並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物件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緻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痴情都從這一系列想象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致。

首聯二句,絕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裡卻偏偏只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著可愛的小兒女的。

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象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

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象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濕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痴。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著,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王嗣奭《杜臆》認為此聯「語麗情悲」。

實為中肯。詩的末聯,方才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象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願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

這裡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幹」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月夜杜甫內容翻譯簡單,杜甫 月夜 的翻譯

一 白話譯文 今夜裡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遠在他鄉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染香的霧氣打濕你的鬢髮,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時能並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乾。二 唐代 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杜甫《月夜憶舍弟》全部,杜甫《月夜憶舍弟》全部

月夜憶舍弟,全文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譴懷昔遊 卜居堂成 蜀相為農 有客狂夫 田舍江村 野老遣興 南鄰恨別 客至江亭 可惜獨酌 寒食石鏡 琴台病柏 枯棕不見 大雨四松 歸雁去蜀 除草成都府 丈人山石筍行 贈花卿少年行 大麥行...

杜甫詩《八月十五月夜》的解釋杜甫詩月夜的解釋

在下愚見應該是從由景入情來賞析,比如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老杜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此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