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與城市功能分割槽有什麼區別

2021-03-04 09:14:41 字數 5399 閱讀 1259

1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同的概念

1.城市用地指的是土地的使用性質,分類的物件是土地這以實體,是用來對土地進行管理的概念.

2.功能分割槽指向的是城市某個部分的的功能性質,是用來描述城市的構成狀態的概念,這個概念不僅僅是空間實體上的,也包括了這個區域內的特有的各類社會活動.

舉個例子來說,王府井是典型的商業區,但是在這個商業區內也存在不同型別的城市用地,除了商業用地,也會有道路廣場用地,也會有保障功能的市政服務設施用地,也有可能能有一些居住和辦公用地.

上個例子例說道了商業區,樓主可能就把他和商業用地搞混了.再舉個例子,**商務區,cbd,也是很典型的城市功能分割槽概念,cbd雖然大多數用地可能是公共用地,但也會有居住等配套用地存在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在土地勘測規劃院做過一段時間

兩者是不同的概念,是對城市土地的分類,特別分類的角度不同。

城市土地利用 是土地管理部門 即國土局 在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給城市所劃出的分類

而城市功能分割槽則是城市規劃局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中所劃出的分類

3樓:徐正巨集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產生不同的城市功能區!土地由誰支配主要受(市場、交通)經濟、政治、宗教、歷史等影響!例如:很多商人通過竟價獲得這片地區利用權,此地即為功能區裡的商業區

4樓:輕歌縵舞

一般來說城市分割槽有很多種因素,有歷史原因因素,即古城分割槽劃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以劃分。還有地理位置因素,比如工場一般就需要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原料密集,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因此,形成乙個工業與住宅區。

這樣就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型別。

5樓:愛5請深愛

沒多大區別的

區建立在地之上

城市功能分割槽分為哪幾種?

6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功能分割槽主要分為三種:

1、商業區:位於城市外緣、交通幹線兩側,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幹線分布,集聚成片。

2、工業區:高階住宅區在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絡;低階住宅區在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絡。

占地面積最大;建築質量上中高階與低階住宅區分化;位置上中高階住宅區與低階住宅區背向發展。

集聚成團狀,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3、住宅區:高階住宅區在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絡;低階住宅區在內城工業區附近,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絡。

占地面積最大;建築質量上中高階與低階住宅區分化;位置上中高階住宅區與低階住宅區背向發展。

集聚成團狀,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7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功能區是實現城市職能的載體,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現代城市存在的一種形式。

城市的定位決定了城市的功能特性,城市的能級越高,對城市功能區的要求就越高。城市功能區都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功能區是城市功能細分的結果。本部分對功能區的基本理論和實踐進行了闡述,主要內容有:

功能區是實現城市職能的載體;

充滿活力的特色功能區 ;

特色功能區是區域比較優勢的根基和體現 ;

具有借鑑意義的特色功能區。

要點:1、 功能區是實現城市職能的載體,城市功能區的形成過程是產業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間集聚的過程。這個過程與城市**對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著直接的關係。

2、 功能區具有極高的集聚和擴散效應;有較強的社會經濟效應;功能區間的競爭是現代區域競爭的主要形式。

3、 具有特色的經濟功能區是城市經濟功能細分的結果,由特色功能區所形成的比較優勢,是區域競爭優勢的核心。

4、 各具特色的功能區範例。

5、 具有借鑑意義的特色功能區。

一、功能區是實現城市職能的載體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早期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經濟和非經濟的)的依賴日漸增強,客觀上要求社會物質資源和空間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實現多種社會功能整合的「城市」由此產生。

乙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現代城市,是由多個特點清晰明確的功能區組成的。城市的職能就是由這些功能區充分地發揮自己作用來實現的。從動態的角度講,城市功能區的形成過程是產業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間集聚的過程。

這個過程與城市**對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著直接的關係。

(一)城市功能區的四大特性

城市功能區,是能實現相關社會資源空間聚集、有效發揮某種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間,是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

城市功能區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城市功能的載體

功能區是城市功能的載體,是實現城市功能的空間集聚形式,是現代城市執行的方式。城市是由多個功能區有機組成的,城市的功能,就是所有功能區功能的集合體。產業集聚和功能優化是城市功能區的本質特徵,每個功能區,都有自己所承擔的主要功能,確保自己所占有的資源稟賦優勢充分發揮,也使整個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礎上進入更高的執行層次。

2、明顯的聚集效應

聚集效應**於企業的外部經濟和範圍經濟,正因為聚集能降低彼此執行的成本,提高運營的效率,所以產業組織或產業群在地域上的聚集構成了城市空間的結構形態。城市的集聚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要的資源轉換中心,將匯集和吸引的資源轉換成各種產品、貨物和資訊知識產品;二是價值增值中心,在資源要素的轉換過程中,創造出新價值;三是物資集散和流轉中心;四是資金配置中心;五是資訊交換處理中心;六是人才集聚中心。

城市功能區的聚集效應表現為與核心功能相關的社會資源的密集分布,即表現為對諸如人才、資訊、資本、物質要素、技術等社會資源的高勢能吸納和高效率利用,是城市集聚效應的最集中的體現,可以在相對有限的地域空間中創造出巨大的經濟產出。

3、輻射擴散效應

城市功能區通常具有較強的輻射擴散能力,相關區域、相關產業都會受其影響。功能區的輻射擴散功能在於:一是擴張自身市場性權利的作用範圍;二是構築更大空間的集聚協作體系;三是擴散功能區的優勢能力,如技術、管理、觀念、資金等,向周邊地區滲透,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但這種擴散能力的大小也是有差別的,與行政區和居住區等非經濟功能區相比,產業區、商務區等經濟功能區具有更強的輻射擴散能力,會推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演化與發展。

4、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

經濟功能區的主導產業通常都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多層次、長產業鏈的特徵,經濟功能區是區域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現實表現,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是區域主要的收入**。如以電子、電訊為主要產業的渥太華電訊谷(加拿大),以高科技產品及元器件發明生產為主要產業的班加羅爾(印度),都處於區域經濟增長的領先位置,而且在功能區內擁有研發、生產、**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條,表現出良好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擴散能力。非經濟功能區的高效益反映在社會效益上。

行政功能區內行政機關密集,方便處理社會事務,提高了城市執行的效率。

在全球化、知識經濟、資訊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地區經濟發展更加依賴功能區產業群的創新動力,更加依賴由功能區作為載體的區域競爭力。由功能區形成的獨占性比較優勢是區域競爭優勢的核心。打造強勢經濟功能區、確定地區經濟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發揮比較優勢,是後發展國家或地區尋求超常規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二)城市功能區的空間布局

進入20世紀後,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資源變得緊張,用地功能競爭激烈,城市內部出現了工業、商業、行政、居住區前所未有的功能區空間布局結構。越來越多的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對城市結構提出各種理論,解釋城市結構的發展過程和形成方式,解釋功能分割槽的特點和分布規律。正是功能區的出現和發展,才促進了城市結構的優化。

因此城市結構的特點,就是乙個城市內部功能區分布和發展的特點,而從功能區的角度進行研究,城市結構理論也就是城市功能區的分布和發展理論。

歸納起來,基本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模式主要有三種:

同心圓模式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e?w?伯吉斯於2023年最早提出同心圓城市地域結構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圍繞單一的核心,有規則地向外擴充套件形成同心圓結構。 這一理論實質上是將城市的地域結構分為**商務區、居住區和通勤區三個同心圓地帶。**商務區主要由中心商業街、事務所、銀行、**市場、高階購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組成。

**商務區的外層是居住區。而通勤區位於居住環境較好的郊區,分布著各種低層高階住宅和娛樂設施,高收入階層往返於城郊間的通勤區。

北京建國來的功能區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基本上是同心圓模式,內城是整個城市核心地區,居住區大量分布於二環到五環之間,而遠郊地區則分布著別墅、townhouse等低密度住宅。但北京的同心圓模式沒有特別清晰的功能分割槽,核心地區聚集著城市的多種功能(行政中心,歷史文化中心,商務中心、商業中心等),而由於時間距離等原因,城郊間的通勤不是富有的遠郊居住者的主流選擇。

扇形模式

美國土地經濟學家h?霍伊特通過對142個北美城市房租的研究和城市地價分布的考察得出,高地價地區位於城市一側的乙個或兩個以上的扇形範圍內,成楔狀發展;低地價地區也在某一側或一定扇面內從中心部向外延伸,扇形內部的地價不隨離市中心的遠近而變動。 城市的發展總是從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幹線或沿阻礙最小的路線向外延伸。

也就是說,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質一旦決定,隨著城市成長扇形向外擴大以後也不會發生很大變化。

按照霍伊特的扇形理論,城市地域結構被描述為:**商務區位居中心區;批發和輕工業區沿交通線從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於中心區、批發和輕工業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居住區呈現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的過渡,高房租卻沿一條或幾條城市交通幹道從低租金區開始向郊區成楔形延伸。

多核心模式

美國地理學者c?d?哈里斯和e?

l?烏爾曼在研究不同型別城市地域結構情況下發現,除了cbd為大城市的中心外,還有支配一定區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這些核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 某些活動需要專門性的便利,如零售業地區在通達性最好的地方、工業需要廣闊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

(2) 由於同類活動因素集聚效果而集中。

(3) 不同類活動之間可能產生利益衝突。

(4) 某些活動負擔不起理想區位的高地價。

他們認為,越是大城市,核心就越多,越專業化。行業區位、地租房價、集聚效益和擴散效益是導致城市地域結構分異、功能分割槽的主要因素。

這一理論認為:城市是由若干不連續的地域所組成,這些地域分別圍繞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發展。**商務區不一定居於城市的幾何中心,但卻是市區交通的焦點;批發和輕工業區雖靠近市中心,但又位於對外交通聯絡方便的地方;居住區分為三類,低階住宅區靠近**商務區和批發、輕工業區,中級住宅區和高階住宅區為了尋求好的居住環境常常偏離城市的一側發展,而且他們具有相應的城市次中心;重工業區和衛星城則布置在城市的郊區。

北京目前和今後的發展更傾向於這種多核心模式。cbd、中關村、金融街等幾個具有明顯聚集擴散效應的功能區,足以成為城市的區域核心。多核心模式是城市功能進一步細分的結果,是不同資源環境滿足不同城市功能的結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

(三)經濟功能區與非經濟功能區

功能區的分類標準有很多,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根據與經濟的相關程度,分為非經濟功能區和經濟功能區。

非經濟功能區是指行政區、居住區等與產業活動無直接關係的聚集區域。

經濟功能區是乙個區域的核心發展能力所在。經濟功能區有自己的主導產業,有較強的發展能力、經濟

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土地利用空間耦合

基於對土地自然演變規律的認識,為確保礦區自然生態系統景觀結構的有效性,在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中,確定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格局是首位的,人工生態系統應該受到一定的引導和限制。景觀生態中存在著某種潛在的空間格局,它們由一些關鍵性的區域性 點及位置關係所構成,這種格局對於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具有關鍵性作用,稱...

土地利用空間耦合,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

基於對土地自然演變規律的認識,為確保礦區自然生態系統景觀結構的有效性,在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中,確定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格局是首位的,人工生態系統應該受到一定的引導和限制。景觀生態中存在著某種潛在的空間格局,它們由一些關鍵性的區域性 點及位置關係所構成,這種格局對於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具有關鍵性作用,稱...

再問 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與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又分別指什麼呀

現狀指的是二調資料變更,變更指與上輪規劃的變更!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更清晰一些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更寬泛一些!差不多 更新調查就是這次二調,變更調查是以前每年對詳查結果變化情況進行的調查 什麼是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是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即土地詳查 之後,由於土地利用狀況和權屬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