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2021-03-04 07:17:54 字數 5920 閱讀 6446

1樓:匿名使用者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用法小結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⑤子曰:「默而識之, 」(《論語》六則》)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⑤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表示假設關係。

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5.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

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鴻門宴》) ④康肅笑而譴之(《賣油翁》)

6.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③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④已而歌曰:

「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嶗山道士》)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樓:我很冷啦

一、「而」字的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二、「而」字的用法

1、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2、表示指示,相當於「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3、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5、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6、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7、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8、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9、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10、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11、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12、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13、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14、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15、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16、另見 néng, 通「能」

(1)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2)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3樓:安靜愛你寶寶

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 (而:表順承關係連詞。可不譯。)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而:連詞,用來連線狀語和謂語,此處表示動作行為「求」的方式。)

圖窮而匕現 (而:表順承關係連詞。可不譯。)

餘聞而愈悲 (而:表順承關係連詞。可不譯。)

莊宗受而藏之 (而:表順承關係連詞。可不譯。)

溫故而知新 (而:表順承關係連詞。可不譯。)

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而:表順承關係連詞。可不譯)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連詞,表示順承關係。可不譯。)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而:表並列關係連詞。可不譯)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亦相知 (而:表並列關係連詞。可不譯。)

吾見師之初,而不見其入也 (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附:應為「出」而非「初」。語見《蹇叔哭師》)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而:表並列關係連詞。可不譯。)

有志於力,而又不隨以怠 (而:表並列關係連詞。可不譯。)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而:表並列關係連詞。可不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連詞,用來連線狀語和謂語,此處表示動作行為「止」的情狀。 )

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而:表並列關係連詞。可不譯。)

徐而察之 (而:連詞,用來連線狀語和謂語,此處表示動作行為「察」的狀態。)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 (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卻」。在句中用來連線兩個有事理聯絡的行為。句中的「諸侯」名詞動用,譯為「身為諸侯」。)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而:表示假設關係連詞,譯作「如果」)

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而:連詞。連線兩個動作,這兩個動作在事理上前後相承,前乙個表示原因,後乙個表示這個原因形成的結果。)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而:連詞。連線兩個主謂片語,前乙個表示原因,後乙個表示這個原因形成的結果。)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而:第二人稱代詞,在句中作定語,譯為「你的」)

既而兒醒,大啼 (而:連詞,本起系接作用,由於受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影響,「而」已成為「既」的後附成分,「既而」已演變成乙個復合虛詞。)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4樓:絀胯秺浜衡浀

連詞1.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4.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詞1. 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動詞如,好象.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察今》

「以」字的用法和意義?

5樓:戰歌

「以」字,讀作【yǐ】,用法如下:

一、〈動詞〉

1、象形。甲骨文本形象。金文本形,象人。本義:用2、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二、〈名詞〉

1、原因,緣故

2、無固定職業的人

三、〈介詞〉

1、把,拿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如:以力服人(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四、〈助詞〉

1、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2、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意義如下:

1、用,拿,把,將:~一當

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3、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急乎?

11、及,連及:富~其鄰。

組詞胡以、以次、何以、以時、此以、以後、以降、以先、藉以、足以、以免、既以、以內、過以、以太、難以、予以、是以、以上、以是

造句1、不久以前,科學家還不得不親自到圖書館去查閱文獻,在那裡他們只能一張張翻閱目錄索引以便從各種滿是灰塵的合訂卷中找到他們需要的文章。

2、科學家對科研道路上的各種困難早就習以為常了。

3、我們是班級幹部,理所當然應該以身作則。

4、誰能說出,當愛已飛走,你的心何以嘆息?唯有時光。

文言虛詞「而」的意義和用法有哪些

文言虛詞 而 的意義和用法,有以下四個大的方面 一 用作連詞。1 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勸學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蜀道難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2 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 並且 或 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在古代漢語裡怎麼區分而字的用法

而1 用作連詞。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一 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 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 並且 或 而且 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 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 就 接著 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 表示轉折關係。...

擇其善者而從之。者的意義和用法

者 助詞,的 者 一 助詞。1.指人 物 事 時 地等。的 的 人 東西 事情 1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觸龍說趙太后 2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 個方面 樣東西 件事情 1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2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