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傳統習俗

2021-03-04 02:20:59 字數 4717 閱讀 9682

1樓:匿名使用者

瑞安的風俗習慣有:

婚禮古時,瑞安婚禮頻繁,以下所記大致為富家禮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破舊立新,禮儀已大變。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費用之數仍甚巨。

起帖 始議婚,男家仿效古“納采問名”禮,遣媒人往請女氏庚帖(寫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術者和婚;得吉,則遣媒氏議婚(聘金及嫁奩之厚薄)。婿家擇日具婚書致女家,稱“起帖”。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聘物以金銀為主,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餅果品之類,由男方分贈親戚家,通知其事。

大定 男方擇日具聘金、牲饌,遣媒人致女家,並告迎取日期稱“大定”。女方答以茶食果品,兩家各以所得分贈親戚。雙方往往通過媒人爭議饋品、聘金,如豬、鴨、牛、羊之數目,常常令男方淪為典賣房屋、田地。

上頭羹 男方於娶婦前一日,向女方致面饌,稱“上頭羹”。

開額 女方於出嫁前一日在中堂梳剃叫開額。

待嫁酒 女方於出嫁前一日中午宴客,稱“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

搬嫁 男方遣人來女家搬嫁奩,嫁奩分“六局”(果子局、蜜餞局、菜疏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

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親,導彩輿往見外舅姑,曰“奠雁”。婿如託人代謁,則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親。

拜天地 女冠帔登輿至婿家。賓相延新娘出輿,請婿出房,與婦共拜天地。

入洞房吃“和同飯” 拜天地後,夫婦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飯或米飯加一對魚為菜餚,曰“和同飯”。並在堂前設宴會賓客。

鬧洞房 新婦入門

二、三日內,親朋簇擁入洞房酣歌、諧謔,並向新婦索取糖果,曰“鬧洞房”。還有請民間藝人來演唱曲藝、戲文,新娘泡茶酬謝。藝人唱《謝茶室》以答。

拜堂、坐筵、終宴 合巹禮成,明日,婿盛服,婦冠帔於中堂拜謁父母舅姑及親戚尊長,稱拜堂。之前數小時,設祖宗神位祭之曰:祭先人,婦隨祭。

是日宴於中堂,婦冠帔坐首席,姑坐末席,謂之“坐筵”。傍晚,婦卸冠帔,延姑坐首席,婦坐末席,曰終宴。

20世紀50年代後,以上縟禮均不延續,只遺有訂婚(或不經訂婚)、結婚禮。結婚前,女方擺待嫁酒,第二天清早,男方派禮車迎婦,當天中午請賓客吃結婚酒。禮節大部在酒家舉行。

送平安書 入洞房後三日,婦出洞房習炊事,並送平安書致外家報平安。

回花 結婚後6日,婿與婦同往外家,稱“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禮於舅家宗戚長輩,戚家交答禮曰:“相見禮”。

“破孃家” 古時,新婦如經算命人判為犯“頗孃家”命,則在出嫁時,著青衣出便門,提藍持傘至太陰宮上轎,在夫家120日後,才盛服偕婿回孃家。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童養媳 貧家女,長輩無力撫養,便於孩童時送夫家就養,任勞役,待**後完婚,禮甚簡略。童養媳在夫家待養時,勞役繁重,備受虐待。20世紀50年代後,根據《婚姻法》禁止此俗。

沖喜 訂婚後,夫婿病重,迎親草草成禮,以之“沖喜”。多有迎親後夫即死,而婦終生守寡。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冥配 男女殤者,由男方父母領女香火合禮或迎女方棺柩合葬,曰“冥配”,俗稱“配陰親”。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招夫養子 婦於夫死後,無力養子,招夫養子,撫養翁姑。

抱養兒子繼承家產 婦為防止宗族爭奪財產,於夫死後抱養他人子,詐稱遺腹子,以繼承家產。或在房族內過繼子嗣。

喪禮大殮 始死,撤床焚蒿席於附近路邊,並放碗、筷。遣人(或發訃告)告親戚,擇日為死者行大殮禮。未殮前,替死者沐浴櫛發、襲衣、寢扉於堂。

取七箸以苧棉纏之,插飯於作神位,入殮後,殯於堂,蓋棺成服。奠之,稱“上馬祭”。始設香爐,立魂幡棲神(幡兩旁詳載出勝年月)於中堂,懸孝幃,立銘旌於柩前。

三日酒 發三日帖,集親戚奠死者,謂“三日酒”。後逐日獻飯。逢七日則設奠,一般奠“七七”(7個“七”)。

守喪 中堂停柩後,入夜,孝子、孝婦日坐柩側,夜寢柩旁謂“守喪”。

送葬 一般滿“七七”(或“三七”後)即葬,葬前具柬致親友,告日期,啟殯發柩於門外,主人穿喪服,設奠。親戚具牲致奠。陸用喪車,水用大舟送葬。亦有親戚沿路祭奠,稱“路祭”。

回山 葬畢,主家換吉服掛紅下山,親友吉服相迎。主家撤孝幃,掛紅並將死者香爐立於中堂,後歸於家廟(或宗祠),稱“回山”。

**前瑞安有停棺於中堂數年,或移棺於屋邊地上遮草棚以待葬數年的陋習。**間由當局大力催葬,逐步改變,20世紀50年代後才全部革除此陋習。90年代後期,全市推行火葬。

祭禮祭祖先 祖先忌辰、誕日設祭,如祖先年齡逢十之年的誕日設祭,稱冥壽。每年春秋合族祭祖(春正月自朔至望,秋多於望日,或宗族自定日期)。清明掃墓、祭祖,有產業者,合族男子集於祠設筵。

祭神 祭太歲:每年正、二月內視日干支與太歲同者為太歲日,謂請太歲,年冬祭太歲謂謝太歲。祭社神:

四月,祈谷於社神,有抬社神巡田垟祈求除蟲消災稱“做攔垟”。祈太陰宮娘娘:舊時,婦女到太陰宮向陳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飯袋回家,得子後另做多雙鞋、袋還於神像前);祈種痘娘娘(在太陰宮陳十四娘娘旁),祈發痘(牛痘,即天花)平安,無疾。

此外,亦有請師公搭九臺(九張八仙桌搭臺),登臺吹螺角、除蟲、捉妖。以上祭禮,除少數人家偶有為祖先祭忌辰、誕日和清明掃墓外,其他祭禮於20世紀50年代後,均自覺廢除,成為歷史陋習。

交際民間親戚交際有正親、旁親之分。翁婿、甥舅為正親,其他姻戚為旁親。主要交際有:

望節 正親逢節,翁舅、媚甥致互相致禮:端午饋角黍(粽子),中秋饋粉幹加鴨,冬至饋饃餈(或九層糕),臘月饋箬糕(為瑞安僅有),皆佐以他物。其中翁舅致甥婿:

七夕饋“巧食”,中秋饋月餅,清明饋清明餅或炊糕,臘月饋過年貨或壓歲錢。平時,間有果物新出,吉慶之事(生日、壽誕),親戚送禮物或錢,或錦幛。所饋禮品,甥婿必較他親為重,婚禮致饋亦用禮物、錢或錦幛,而翁舅特重。

民諺有“翁怕婿分家,婿怕翁葬喪”。怕,指不堪負擔。

月裡羹、彌月宴、對周宴 若生子,婿以肉面向翁家報喜,翁家饋食曰“月裡羹”,併兼小兒衣飾;婿家款以索麵、雞蛋稱“索麵湯”。彌月則婿家必設湯餅筵,並謝他家之送禮。小兒週歲,外家及他親又送禮,主家設宴謝稱“對周宴”,小兒初攜至外家,外家饋以牛、羊、雞、豚等物(貧富有差),入學又饋衣服書包等。

今,親戚、同事、朋友家生小孩,亦有去賀喜並吃“索麵湯”的習慣。

析產、營室、科名 親戚中如遇析產、營室、科名等喜慶,亦互致禮,翁婿間送禮尤重。翁家為婿家治傢俱。營室、科名則送錢物。

20世紀80年代後,學生考上重點中學、中專、大學者,常設宴款待親友及老師。

葬喪 翁舅家葬喪殯殮、封窆,婿甥除送禮外還要給匠人賞錢(利市包)。

【迎神賽會】

古時,迎神賽會,春季稱“會市”、夏季稱禁獵、秋季稱祈雨、冬季送寒衣。其中以春季最為熱鬧(參閱【歲時·元宵】條)。縣城以迎五顯廟爺(祀蔡敬則)、陶支廟爺、三港廟爺(傳說中船伕救民成神)、洞橋廟爺,合稱五廟神。

抗日戰爭勝利後,縣城群眾特地迎關帝(因**28年4月1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縣城時,一輛日軍裝甲車從城內駛向北門外,過關帝廟外石橋時,橋坍、車陷,日軍不敢出北門,群眾以為關帝顯靈)。迎神賽會時,往往請戲班唱戲,大會親友,同時放花燈,社神乘彩輿由眾人抬輿出遊,棋鑼傘導開道,眾踏高蹺,扮戲出,放焰火,俗稱“攔街福”。民諺有“上望迎太公,米桶吃得鏡恁空;湗村鬧花燈,芥菜剝了剩個心”(謂客人眾多,主家飯、菜難以為繼)。

【農家養豬習俗】

豬血湯過去,農家養豬大部分自養自食(與鄰里交換自家醃製儲存)。舊俗農家殺豬一般請屠夫來自家門口宰殺,亦算是農家盛典之一。為慶賀殺豬(又稱豬出欄)主家將豬血、豬腸、豬肉雜以蔥蒜、豆腐,燒成一大鍋,謂之“豬血湯”,饋贈鄰居,以示共享之意。

豬刀疤舊俗屠夫來農家殺豬,大部不收工錢,但主家按習俗要將被殺豬的頸部宰殺刀疤周圍割下一大塊豬肉,送給屠夫酬勞。割下多少由主人自定,一般在

三、五斤,謂之“豬刀疤”。乃以物易工習俗的餘緒。

路頭插紅紙條

農村有專養“豬娘”的養豬戶,以出賣小豬為利,豬娘產仔豬時,產得太少,得利太少;產得太多,又無法全部養活(最多不得超過十一頭,因豬娘只有十一隻奶頭)。必須把多於的小豬送給那些產仔豬少的養豬戶。而農村地方分散、資訊不靈。

長期以來,想出個約定俗成的辦法。就是誰家仔豬產多了,用幾條小竹竿各夾住一張紅紙條,上寫本家地名、姓名,分別插在四向路頭。路人一見,自然會互相轉告,傳遞。

缺少仔豬的養豬戶聞訊便主動上門索取。取回後、先用自家餵奶母豬的豬矢塗在仔豬身上,“豬娘”以為己出,便令其吮奶。養大後,如小豬出窠(出賣),便給原產仔豬戶送些粉幹之類的點心,如養成肉豬出欄,則送幾斤肉去,以示酬謝。

“豬生狗養”

“豬娘”生小豬太多了,有時剛好自家或周圍人家母狗也產小狗,便將母狗眼睛矇住、用母狗的狗矢塗在小豬身上,將小豬放在母狗身邊,母狗以為是自己生的狗崽,讓它吃奶、並精心餵養。稍過幾天,便可將母狗的矇眼物解開,母狗對小豬已有感情,就不再嫌棄它了。這種養法的仔豬據說必一般小豬健壯、活波。

斷奶後,還是老跟著母狗跑,生長也快,民間謂之“豬生狗養”。

討豬牯銀

農村除養豬戶外,還有專養“豬牯”(配種公豬)的農戶,豬娘需要配種時,通知豬牯戶,他便趕著豬牯上門配種。配種後,等到豬娘生下的小豬出窠時,才來討配種錢,有時要討好幾次才收齊,謂之討“豬牯銀”。因為豬牯銀跑的次數較多,主家常常拖欠很久,甚至沒有付清便不了了之,所以民間又把討其他拖欠很久的債款也說成是討“豬牯銀”。

賺豬頭吃

農家養豬普遍。豬頭是較平常的東西,常常被作為給媒人的酬謝物。後來“賺豬頭吃”變成做媒這項職業的代名詞。

豬頭中最珍貴的的是豬舌頭,俗名:“豬口賺”,因“舌”字與方言“蝕”字(虧本的意思)諧音,為避忌,改稱“豬口賺”,討個賺錢的吉利話的彩頭。

有關豬的**和美術

農家重視養豬,有關豬的**、說唱、美術當然會應運而生,如農村賣豬肉,由販賣人挑著豬肉到村頭,用牛角告吹數聲,買肉人聞聲而來購買,久之,吹牛角也逐漸有固定曲譜。又如閹豬人,走村串戶為人閹豬、用短笛邊吹邊走,農戶風聞笛聲呼入閹豬。久之,這種笛聲也形成固定曲譜,抑揚頓挫、頗為清新悅耳、

豬為祭請天地、鬼神的三牲福禮之一。但一般小祭請,農戶買不起豬頭,便有變通辦法,即用米糕粉做成豬頭的形狀來代替。久而久之,互相模仿,就出現了許多用米糕做成豬頭、雞等的美術品,頗具古樸粗獷的風格。

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國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多,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也各地有異,你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好多的,比如今天冬至吃餃子,端午節要吃粽子,劃龍舟,三十那天也要吃餃子,中國傳統習俗根據不同的地域,還有很多。比如拜年 吃年夜飯 北方冬至吃餃子 臘八吃臘八粥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飲食方面的一些習俗,還有九月初九登山 ...

我國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春節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寓意?

貼門神貼春聯 貼福字 貼窗花 貼年畫 貼掛千 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 吃年夜飯 掃塵 壓歲錢 貼春聯 貼窗花和倒貼 福 字 年畫 守歲 爆竹 拜年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呢?春節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寓意?龍抬頭理髮 福星高照 重陽登高插茱萸 養身祛病 中秋祭月 快樂幸福 每年春節前,...

華人傳統習俗,華人有哪些習俗

漢族 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 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 本義是 去 引申為 易 交替 夕 字的本義原是 日暮 引申為 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 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 的意思。除 乃除舊布新之意。起源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 逐除 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