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的寫作背景,不是要賞析,急

2021-03-04 01:25:54 字數 5584 閱讀 2627

1樓:匿名使用者

如夢令》李清照1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來的路。玩得盡興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闖入了荷花池深處。

搶著劃呀,搶著劃呀。不想,驚起了在這裡棲息的水鳥。 注釋:

常:常常;時常。 溪亭:

溪邊的亭子。 日暮:太陽落山。

沉醉:有兩種意思1、喝醉2、陶醉。 興盡:

興致得到滿足。 誤:錯誤。

藕花:荷花。 爭:

怎麼;如何。 灘:群。

鷗鷺:水鷗和白鷺,泛指水鳥。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

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

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飾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公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乙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

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黃公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如夢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風驟②, 濃睡不消殘酒③。 試問捲簾人④, 卻道

2樓:小男孩菜菜

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

乙個是教育界的名流、蘇門後四學士之一,乙個是知書善文的狀元孫女,這樣的家庭該算文學藝術之家了。李清照自然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薰陶。因此,在少女時期,她就已經才力華贍,詞名難掩。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嘗記」二字點出了是詞人陷入了美好的回憶當中,很直白卻不突兀。我們可以設想乙個這樣的鏡頭:深閨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發呆,輕撫一下臉頰,捋一捋耳際的青絲,百無聊賴。

驀地,垂頭一笑,記起了在溪亭的那個傍晚。其實,歷來詩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樣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黃昏後」?

更何況,宋代以前的酒其實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公尺酒,乙個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過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藍、看景景美、興致高昂的時候,最好作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份興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

宋朝時,溪亭泉與珍珠泉等一起匯為濯纓湖,水面頗廣,是文人墨客詩酒遊玩的好去處。據記載,古時的溪亭泉緊依濯纓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廣闊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這一帶水勢依然旺盛。只是,現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無法「爭渡」了。

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個傍晚,有些怎樣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來,原來是喝酒了。

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現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們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詩、作對,諸如此類的遊戲。清照在溪亭的宴飲一定也會如此吧?行舟在悠長的水道中,一邊行令暢飲一邊賞景遊玩,何等樂事!

往往,有美景佐酒會讓人更沉醉其間,就是歐陽修說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了,醉了,醉得連太陽落山了也渾然不知,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但是,這「沉醉」二字卻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歡愉,是甘於沉醉的歡愉。

「不知歸路」是確實辨不清路徑了,也曲折傳出她們流連忘返的情致。「興盡晚回舟」,果然如此,確實流連忘返,直至興盡方才回舟。這樣愉快的一次郊遊,怎能不玩到盡興呢?

開始將小舟往回劃,卻仍在舟上打打鬧鬧,還是因為「沉醉」。醉了,鬧了,自然就「誤入藕花深處」。這「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

沉醉了,便忘情了,這一忘情也就更見情致了。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乙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誤打誤撞的這一入,給清照帶來的是更大的驚喜和更深的陶醉吧?這樣的美景,這等美事,一下子全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時光,回想起來,總是幸福的。

那些日子,沒有哀傷,沒有悲痛,只有快樂。李清照的少年時光,應該是非常快樂而歡愉的。她是長女。

李清照的母親,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時候,李恪非對她是寵愛有加。李清照在這些詞中寫出來的情懷,其實就是一條線索,讓我們可以找到她。有人說這是李清照做少女時所寫的詞,而我個人卻覺得,這不過是李清照寫下的回憶錄。

寫作時間,當在她嫁給趙明誠前後。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寫下的對自己青春、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一種懷舊的情感和留戀的不捨。那些快樂無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沒有離愁的生活,已經悄然離她遠去。

那顆剛剛成熟的心,被這些東西,糾纏著,折磨著。

3樓:雲兒の幻想

總的說現在沒有對《如夢令》兩首詞的創作時間的具體考證,我的畢業**就是研究的李清照,翻閱了大量文獻也沒有兩首詞的具體時間。但總的說,詞中愁意很濃,定是李清照淒苦流離之時所做。

1.劉逸生《宋詞小札》中記載「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新婚夫妻分別之苦是其一。

2.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乙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2023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

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

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

國難家醜這是其二。

3.丈夫在流亡中病死他鄉這是其三。

總的說,寫作背景應該是在苦難之時憶過去的歡樂時光。但現在能確定的是「常記溪亭日暮」一首,是在丈夫外出為官是,清照思念而作。

4樓:五十弦翻塞外聲

如夢令是詞牌名,你是否說的是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背景:李清照寫在北宋顛覆之前,此時期她的詞頗多飲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種極其悠閒、風雅的生活情調。這首詞在寫作上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寫得那麼傳神。

「綠肥紅瘦」,用語簡鍊,又很形象化。

5樓:shinee_愛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公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乙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

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李清照的《如夢令》是什麼意思?

6樓:學院派魚多多

釋義:時常記起溪邊亭中遊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麼才能出去呢?怎麼才能出去呢?划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原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作者簡介:

李清照(2023年3月13日~2023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賞析: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乙個亭子裡,傍晚的時候。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裡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遊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她善於剪裁,僅僅擷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如夢令》的賞析

如夢令 詞二首是宋代詞人李清照依照詞牌名 如夢令 填詞創作的二首詞,是一篇追憶舊遊之作。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詞的開篇,用了 常記 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 點出地...

李照清的《如夢令》的意思,不是《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1,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2 爭渡,爭渡3,驚起一灘鷗鷺。注釋 1溪亭 臨水的亭台。2爭渡 怎麼渡 爭 同 怎 3荷花 蓮花。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

如夢令是不是詞牌名

是詞牌名。如夢令 原名 憶仙姿 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 憶仙姿 中有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等句。如夢令 又被稱作 憶仙姿 宴桃園 無夢令 其調為單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上去通押。如夢令是詞牌名。又名 憶仙姿 宴桃源 無夢令 等。以李存勗 憶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 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