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風俗?苗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2021-03-04 00:35:54 字數 5093 閱讀 6041

1樓:木木曰生光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傳統風俗:

1、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

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

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3、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

4、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公尺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5、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6、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公尺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

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7、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叙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

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絡,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8、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係。

擴充套件資料

苗族,是乙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23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參考資料

2樓:叫那個不知道

1苗族的服飾

精美絕倫,享譽世界,它不但記載了苗族的歷史,也傳承了苗族的情感,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其挑花、刺繡、蠟染、銀飾製作等工藝十分精湛。上衣多為大領或大襟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

在服飾上繡有千姿百態,紛繁複雜的圖案,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等,或栩栩如生或抽象寫意,內容多反映苗族同胞對祖先的追思、對故土的眷念、對民族歷史的記憶、對現實生活的描繪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等。

婦女的銀飾也像她們的服飾一樣花樣精美、款式繁多,有頭飾、手飾、身飾和衣帽飾等。穿戴銀飾是苗族重要節日或婚嫁喜慶不可缺少的裝束內容,而尤以黔東南地區苗族婦女的盛裝「銀衣」最為光彩奪目,華麗耀眼,其佩戴銀飾數量之多,為苗族之最美,格外引人注目。

2、飲食文化

苗族廣泛的分布格局,龐雜的眾多支系,一定程度上使苗族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而這些不同的飲食風格也有乙個共同的飲食特徵,那就是苗族同胞在口味上偏好酸辣菜系,如貴州黔東南一帶苗族的酸湯魚就頗為盛行,客人可以一邊品嚐美味佳餚一邊欣賞蘆笙伴奏、苗家公尺酒。

此外,糯公尺食物如糯公尺飯、糯公尺餅、甜酒等,都是苗族同胞的最愛。在一些偏遠的苗族地區,還有吃蟲的習俗,有蜂蛹、天牛幼蟲、草鞋蟲、水蟑螂等,吃法多樣,十分新奇。

獨特的苗族飲食文化不僅表現在食物的偏好上,還表現在各種獨特的席間禮儀和食物的吃法上。

用傳統工藝釀造的公尺酒是苗族同胞的最愛,酒席種類繁多,分別有攔門酒、滿月酒、酬勞酒、嫁別酒、慰問酒、分家酒、平夥酒、歃血酒、陪葬酒、議榔酒、半路酒、交杯酒、轉轉酒等。苗族同胞愛好喝酒或為祭祀祖先,或表達喜慶,或聯絡親情,席間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3、建築文化

苗族居所是其傳統文化的乙個重要標識,被喻為民族文化的「不動產」。

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苗族建築各具特色,貴州中西部地區苗族房屋多為木結構,多以瓦、茅草、杉皮、石板蓋頂;海南和雲南昭通地區的苗族在過去常用長形茅草或樹幹交叉搭成「杈杈房」;湘西一帶多為石屋。最具苗族特色的建築要數吊腳樓,正如***歌詞描述的那樣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能勾起兒時的回憶。一般吊腳樓都建在斜坡上,把地基削成「廠」形的土台,之下用作豬圈或存放食物。

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少數吊腳樓建在水邊,柱子立在水裡,房子的主體懸於水面,宛如高腳絲鷺在水中覓食。毫無疑問,吊腳樓是苗族同胞集體智慧型的結晶,也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典範。

4、節日文化

苗族的傳統文化以苗年、鼓藏節、「四月八」、龍船節、爬坡節等節日形式年年往復,代代相傳。苗年是苗族祭祀先祖和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老年人輪流宴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青年人則參加跳蘆笙、鬥牛、賽馬、遊方等活動。鼓藏節也是苗族的傳統節日,屆時將要殺牛以祭祀祖先。

「四月八」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苗族英雄亞努。龍船節主要是**龍舟競賽,還有鬥牛、賽馬、踩鼓、跳蘆笙、遊方等活動。爬坡節還有三月坡節、四月八坡節、六月十九香爐山坡節等。

總之,俗話說得好,苗族同胞是「大節

三、六、九,小節天天有」。

可見,這是乙個何等歡快、自信,對生活充滿了無限嚮往的民族。

5、制度文化

「議榔」制度在苗族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它是苗族同胞特殊的自治機構,是苗族同胞維護社會穩定,加強互助合作,保持民族團結的一種政治形式。

議榔主要通過議榔會議實現。議榔會議由一村一寨或幾村幾寨聯合舉行,上百苗族同胞參加,各種意見經歸納總結後提交議榔大會討論,形成榔規。

用榔規來管理社會。比如,榔規規定,同村同寨的所有苗族同胞都能擁有耕田,需按時勞作,保護勞動成果;嚴懲偷盜、打架鬥毆等惡性,從而維護社會穩定;禁止與外族通婚或跟同姓人氏通婚。

榔頭是民選的民意代表,負責就會議內容到各寨徵求意見。村寨領袖「理老」是負責調解矛盾糾紛,用傳統的道德規範和榔規對民眾進行教育。在過去,對違反榔規情節惡劣者,在得到眾人的認可下,「理老」享有最終裁決權,擁有施以包括賠禮罰款乃至沉水活埋等極刑的權力。

至今,榔款制度依然是連線苗族文化的堅強紐帶,在苗族文化的傳承發揮著支柱作用。

參考資料

[中秋習俗]苗族的跳月與侗族的偷月亮菜--文化--人民網

3樓:吖嘞呦

苗族的民風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

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2023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乙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公尺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公尺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公尺粑。

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公尺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公尺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儲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製麴、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苗族--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的重要節日 風俗,苗族的傳統節日習俗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 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髮,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發針,戴耳環 手鐲 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髮...

苗族人的傳統習俗,苗族的風俗習慣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 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 跳月 活動。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 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宋詩 元明清詩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