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唐朝傳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

2021-03-04 00:29:50 字數 4702 閱讀 5144

1樓:鎏璃

遣唐使的任務除在政治上發展同唐朝的睦鄰關係以及在經濟上換取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九世紀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險、唐朝衰敗、**財政困難、民間**興起等等,但兩國之間連續200多年的頻繁往來,對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統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學和佛教。**建立培養官吏的教育機構,**稱為「大學」,地方稱為「國學」。

在文學藝術方面,奈良時代也較前乙個時代出現了長足的進展樹下美人圖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響的痕跡。

遣唐使停派、特別是唐朝在907年滅亡後,日本逐漸形成在吸收、消化大陸文化基礎上的獨特審美意識,並出現了體現其意識的假名文字、美術、生活及獨特性觀念。

基本上是這樣

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廢除奴隸制。設三省六部制,現在日本的**部級還稱作省。

經濟: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裡都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社會生活:日本的和服,日本的茶道等,榻榻公尺。

建築風格:東京都採用了洛陽宮殿風格,西京都採用了長安風格。

宗教:鑑真東渡等等。

2樓:南昌志明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唐代交通運輸比較發達,除改變了前代陸路交通的一些方式外,造船術也有了進步。德宗(公元780~804年)時,李皋的腳踏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當時周邊的一些國家也具備了較好的造船技術,例如日本可以造出每艘可載一百多人的海船。

海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是促進唐與周邊國家彼此交流的重要因素。

自隋朝始,日本開始吸收中國文化。唐興後,日本同唐朝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派「遣唐使」,自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到昭宗幹寧元年(公元894年),日本先後派「遣唐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赴日使者6次,合計19次。唐朝的律令制度、學術文化、科學技術以至某些風俗習慣陸續傳入日本。

公元5世紀,日本開始使用漢字,以後日本人民又逐步簡化漢字的楷體和草書。我們從教材中出現的一段日本地理教科書的課文,可以看到其中有許多漢字,而且字意同漢語基本一致;從日本奈良時代的服裝形式也可以看出唐代服裝對日本服裝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區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區是歷史上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如今各個傳統文化區之間的文化特徵差別在逐漸減少,例如各區經濟形式上的差別並不大,即都包括第

一、第二、第三產業,只是產業結構、發展程度方面有差別,而農耕、漁業、牧業等傳統農業經濟的空間格局基本上還沒有變。由於精神文化要素變化的速度相對較緩慢,因此傳統文化區的許多文化特徵也有很多保留至今。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各個文化副區的特點,由於教材中出現了中國宗教和語言的分布圖,故我們不再一一介紹。

關東文化副區的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型別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型別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型別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

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燕趙文化副區是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型別以農耕為主。這裡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

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裡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型別是農耕。

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裡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裡的民風熱情、樸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中原文化副區的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乙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裡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

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型別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裡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型別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裡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裡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裡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裡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

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裡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荊湘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乙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乙個中心。

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係,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

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餘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蕩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繡、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係。

崑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型別是農耕。

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範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儘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絡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

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西南少數民族亞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儘管本區的傳統經濟型別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乙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

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多元性。

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裡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型別,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乙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儘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絡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絡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的武士刀是從中國的唐刀演化的,刀是一項.還有槍,但是日本的盔甲跟弓箭沒有學習唐朝.

日本的樂器尺八也是唐朝時的宮廷樂器.

日本的佛教以及儒家思想都是唐朝傳過去,日本武士講究的六藝還是幾藝來著根本就是儒家的一套,中國唐朝以前含唐朝比較講究,所以那個時候文武雙全的人比較多.

日本的建築也是從中國學的.日本的家居生活基本上是唐朝的生活方式,典型的就是木地板,席地而坐.但日本古代的城堡是自創的,沒有學習唐朝.

日本的行政單位比如,道,北海道的道,是從中國學的,唐朝時的設定道,相當於省,日本的省也是從唐朝學的,唐朝的省有三省,中書門下尚書,日本現在的防衛省就有點這個意思.

日本的服裝不完全學習唐朝,但借鑑了.

日本古代的化裝基本上就古代唐朝的那一套.

日本的文字不是學習唐朝,但是借鑑了.

日本的圍棋是從唐朝學的,但象惜好象不是.

日本的漆器,世界馳名,也是學習唐朝的.還有差道.至於插花就不得而知了,我個人傾向於是日本自創的.

中國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唐朝文化對日本有哪些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 經濟 軍事 文化 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 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 到地方的官制 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 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

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哪些唐朝對日本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 經濟 軍事 文化 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 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 到地方的官制 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 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

日本受到了中國哪些影響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呢

日本受中國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在隋唐時代。還有通過遣隋使 遣唐使,學習隋唐的制度,模仿漢字,模仿長安建造京都等等。在這一段時期,學習中國的比較多。之後,有學習過荷蘭,後來有學習美國。道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沈澱,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