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阿彌陀佛不發臨終失去正念也接引的大願呢

2021-03-03 23:46:34 字數 6019 閱讀 9444

1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有這種疑問,感覺臨終正念的說法不可信,法藏比丘五劫的思維難道沒有考慮過這種情況嗎?就算有臨終正念,也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才對啊。

2樓:匿名使用者

要知道,你沒有往生的願力,是誰也拉不走你的.

發了這種大願也沒辦法來接引.因為你自己本身就不想往生.如果嚮往生,佛陀肯定來接!

阿彌陀佛是乙個佛 為啥和尚們把這個當口頭禪。。

3樓:

不要口頭禪。

當「阿彌陀佛」時,心神身運皆鈞恒於動量體中導向性與太陽同步,不過,這兒僅說唯一一種淡定狀態內,而千萬千古歲月輪迴著,末法末劫,以致於人類誤以為佑助轉世靈魂於現世的方法即念,即引發了現在當以為「阿彌陀佛」於念而護佑,其實,實際力度非塵所兼,而坦蕩蕩才會真身阿彌陀佛了。呵呵!

謝謝!阿彌陀佛!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阿彌陀本身就包含了佛的教導 無量壽,無量光。經常說是經常提醒自己 ,就好比六字大明咒一樣,都是意在去雜念 修心

5樓:心光

他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時間長了當然變成口頭禪

是否要有清淨心才能往生

6樓:莫文靈雲南

大安法師:往生淨土是不是

要念到清淨心才能往生

問:請問法師,往生淨土是不是要念佛念到清淨心才能往生?我學佛已有二十幾年了,真的沒有清淨心,因為我有時還會生氣,那我能往生嗎?

又有人說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等,我想我這一生是不可能達到,不是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嗎?如何是好?請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念佛,能不能往生一定要根據聖言量來確定條件,任何人不能自立章程。

聖言量是什麼?我們來看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只是要求我們信願稱名,你只要相信有極樂世界,願意往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就是念佛乃至每天念十聲,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都會慈悲來接引。

從來沒有提要我們功夫成片,或者要得到清淨心才能往生的這麼乙個條件。如果說要清淨心才能往生,那可以說我們這個地球沒有乙個人能夠往生。誰能得清淨心?

真正清淨唯佛一人哪!等覺菩薩都有一分生相無明,微細的念頭。所以你千萬不要被這個觀點所籠罩。

如果你聽信不正知見,覺得一定要清淨心才能往生,那你就是念佛二十幾年,還是忐忑不安;甚至就是念二百年,念二十劫,也沒有辦法得到心安。

阿彌陀佛慈悲不捨任一眾生,哪怕是五逆十惡的罪人,只要回心發願求生,阿彌陀佛都會接引往生,並沒有提清淨心的問題。所以你要堅信,只要具足深信切願稱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慈悲來接引我們。

雖然我還是散亂心,雖然我業障深重,但我是阿彌陀佛的獨生子,他一定要把我們接走,不接走,他老人家心不安哪!所以,淨土法門就是易行道,它是帶業往生的橫超法門,對這一點無需懷疑。

大安法師:何謂臨終正念分明

「正念」是意根。無貪無惑故「分明」。—省庵大師《西方發願文注》

「正念分明」,有很多人把正念僅僅理解為是念阿彌陀佛。當然也可以這麼理解,但是不能僅僅侷限在這個地方。

正念,包括他願往生的念還在佔主導地位。這個正念 —— 信、願、行三者,他能夠保持願往生心,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唸「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可,才叫正念,他有時真的是病得念不出來呢?

病得念不出來,張不開口,難道他就不能往生嗎?經典當中講,你平時具足信願持名,乃至臨命終時,你就是如睡夢去,他也是往生了。阿彌陀佛的願王,它導引我們神識的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呀!

所以我們保持願往生心,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也是正念。這裡一定要有乙個比較有餘地的解釋。

因為有人就很執著什麼呢?我們這幾年都聽到,很多人聽說臨終這一念一定要唸阿彌陀佛,如果不念阿彌陀佛就不能往生。這個問題,粗粗一聽覺得有道理,但細細一想,不盡然。

你能夠正念分明,把這句名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很好,我們也要提倡,這是你功夫比較得力的表現。但也確實有很多人在臨命終時,這一念沒有朗朗地把阿彌陀佛念起來,難道他就會下三惡道嗎?佛說,就像一棵樹向西面傾倒的勢已經形成了,無論你怎麼砍倒這棵樹,它都是向西面倒的。

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引導我們的功能,因為他是接引佛,有時候我們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海嘯,疾病疼痛到極點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確實起不來啊,這是我們的困難啊,這是我們的業障啊。但是我們確實平時發了深信切願之心,確實願意去呀,阿彌陀佛一定會解救我們的障礙。

所以對這個事情的考量,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但又不能說我們提倡臨終不要正念也能往生,不是這樣說的,我們說你保持願往生心,也是正念。

「諸根悅豫」,你身體沒有疾病,沒有碰到突發的厄難,就表示比較愉悅。一旦碰到疾病的疼痛和厄難的橫來,他就會恐懼,他就會慌亂。

從心裡來看,你沒有貪戀,對身見、家親眷屬沒有貪戀,對往生,對彌陀的救度沒有迷惑顛倒,這就叫「分明」。這個說法是蓮池大師說的,也是省庵大師這麼註解的,沒有貪戀、沒有迷惑就是「分明」。不一定你這句佛號念的聲音念得清清楚楚才叫分明,才叫正念。

所以有很多人自立章程,就把大家搞得又有一重不安了。誰能保證臨終這一念就把「阿彌陀佛」四個字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誰也不能保證。

因為臨命終時是太困難的時候了,四大即將分離,無數劫的業力種子正在沸騰、現行的時候,神識把控整個的場面就像猛風當中的一片樹葉,你還能夠從容地把這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有這樣的人,那是修行功夫很得力的人,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達到這個水平。

所以我們平時為什麼要訓練自己深信切願,尤其這個願,特別是《西方發願文》這個願,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佔主導地位的,願往生心永遠不要把它丟失。

大安法師:佛有無量德,四字名號足以該之

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

專持者,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故名守約。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這裡是把名號的功德,非常簡潔但非常圓融地表達清楚了。

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相好無量、辯才無量、神通無量等全體的無量功德,就在這句六字或四字的「彌陀名號」中了,當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就是念佛的無量功德。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而一切眾生的心性之體也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全體一心。

這個一心是真常的佛心,是妙真如性,所以它包含著一切的功德—— 「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

「常」就是超越了時間,無始無終;「樂」,是絕待的樂,遠離了苦樂對待,遠離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的逼惱;「我」,主宰義,具有佛的八種自在我;離開了種種的煩惱汙染,就叫「淨」。

「本覺」就是我們的妙明體性;「始覺」就是出離煩惱纏縛的功德;「真如佛性」,不變易的叫真如,離過絕非為佛性;「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覺之智,涅槃是所證之理。

代表佛所證功德的百千萬名,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當中完整地含攝,攝無不盡。

所以我們說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些果地上非常神妙、不能把捉的無量功德的能量場,都在這個彌陀名號裡面!

可見在這法界當中,這句彌陀名號是多麼地神妙啊!

我們對彌陀名號的認知,總的來說還是處在一種很朦朧的狀態。

我們對彌陀名號就是全體一心、全體法界、全體實相,對這句名號就是可以直穿佛法界的中介,以及這句名號就是代表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九法界眾生慈悲至極救度的威神力量,都是處在乙個很淺薄的認知範圍。

如果對這些有乙個深刻的把握,那麼這個名號真的就是我們的命根子,寧可喪失了生命也不能離開它啊!

就像《華嚴經》說的,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所以這個名號的功德遠勝於世間發多少財、當多大官的價值!我們如果知道了彌陀名號的價值,就會一心專念、一門深入、心不旁騖啊!

眾生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面臨著很多的行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覺得,哎呀,我怎麼去選呢?很多居士也說,現在的光碟很多,書籍很多,我都看得一頭霧水,怎麼辦呢?

是呀,這個法師說這個法好,那個法師說那個法好,說得居士是莫衷一是呀。現在資訊發達了固然是好事,但太發達了也很麻煩。

所以我們要聽祖師的,就如蓮池大師所說:「認準執持彌陀名號一法!」要知道這一法,就包含著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的行法都在這乙個法門裡面,一法具足一切法。

為什麼一法具足一切法?執持這個名號就是持你當下的心嘛,一聲佛號一聲心!你的心——這個妙明真心,能夠含賅百行,乃至於恆河沙的行法。

包括苦、集、滅、道四聖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型六度,乃至由六度開顯的八萬四千法門,大小乘所有如恆河沙、微塵數般多的一切行門,都在這個名號裡面!你說說,還有比這個更究竟的嗎?

既然所有的行門都在這個名號裡面,修了「念佛」這一行,就等於修所有的行門了。這就是「守約」,守了這個簡約的行法,就能夠施博,得到的效果是所有行法的功德。

大家看看,我們今生能夠遇到這個彌陀名號,那真是慶快生平了,心生大歡喜,自知當往生,當成佛!

大安法師:享受五欲的快樂,求生信願就不真切

佛一代時教所說的大乘經典,特別是般若系經典都是要讓我們厭離五欲,因為眾生常常一生就是為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去奮鬥,被這五欲所困厄,從而在娑婆世界輪迴不休。

無量劫以來我們習慣了在五欲六塵中打滾,因此,能夠對五欲六塵通體放下,這是需要大丈夫氣概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就像有些人雖然也念佛,修行還算精進,但卻是心戀塵境,貪著五欲。

這個五欲一般有兩種理解,除了財、色、名、食、睡以外,另一種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境。因為這五種塵境,不是欲本身,但它能夠引發人的占有之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叫五欲。

我們的六根追逐六塵,如果把意根放下,就是五根追逐五塵,它是本能的,十二因緣當中就講六入,六根就自然要入到六塵裡面去,追求那種快感、快樂。

要使六根不追逐六塵的快樂,這不是一般淺顯的智慧型所能做到的,唯有有甚深的空慧和堅固的為生死之心,才能把這種趨向五欲的心降伏下來。

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在追求五欲,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懊惱萬分;得到了,還會更猛利地去追求,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有個成語「欲壑難填」,就是形容人們這種心理的。

但這個五欲,當你一旦得到的時候,細細去思惟,它是沒有什麼味道的,就像狗咬骨頭,咬來咬去雖然沒有什麼肉,但它又不放棄。

五欲本質上沒有真實性,就好像夢中所得。但追逐五欲,就會增加鬥爭,就像鳥兒為追逐食物而相互廝殺;追求五欲如果不能得到,就會內心焦灼,就像我們逆風拿著火把來燒自己。

五欲害人,就像我們腳踩在毒蛇上,隨時有被咬噬的危險。

所以大乘經典都在教我們怎麼遠離、厭離五欲,但世間人迷惑顛倒,就貪戀執著這個五欲,到死亡的時候都不捨棄。

比如說這個色慾,即使到死亡的時候,哪怕有一點精力,有一點力氣,他都會思念這個東西。這就是我們輪轉不休、受無量痛苦的原因!讓我們墮落、讓我們不得出離的,就是五欲!

如果乙個念佛人對五欲還沒有放下來,想享受五欲的快樂,那求往生的信願就不真切,就很難與阿彌陀佛的接引願相應,就被五欲所害。

大安法師:今生的際遇,是前世修來的

布施的道理,古往今來很多賢人哲士,都會用種種不同的方式來詮釋,來傳播。中國的話本**、野史筆記,常常有這些記載。古人說,每個人都知道有來年,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為來年的收穫而播種,為來年的生存做準備。

所以家家都種來年谷,今年種穀是為來年做準備。是不是啊?

如果人人知道有來生,知道這一期的業報身結束之後,會有下一世在等著我們,那麼就要為下一世的福報做準備,要修取來生的福果。

而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帶有一定的福祿,並且每個人的福報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比較貧賤的時候,看到人家富人坐賓士,可不能怨天尤人,要從自身找原因。人家是修來的,我們沒有修。

不能心理不平衡,去偷人家的賓士或者去搶銀行致富。

我們今生的際遇,是前世修來的,就好像今年所吃的糧食是去年種的一樣。

那麼種「如是因」,到得到「如是果」,是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的,不能說早上播種穀子,到傍晚就可以吃,那是吃不到的,時間間隔太短了。這就表明,不能說我們今天修點福報善因,明天就能得到果報,它不是這樣的。種穀至少要等待半年,春天播種要到秋天才能收穫。

那我們修善因得到相應的福報,一般是要隔世來得到的。

今世修福,下世得到福報,這就叫「異熟果」。佛教所講的「異熟果」的概念,就是今生所享用的果,是前生的種子在不同時間成熟了,現在來享受,這叫異熟果。這些都是生命的輪迴,因果的法則,我們了解之後一定要修善因,不能僅僅追求那個果。

果不是憑空得到的,一定要從因上修才能得到。

當然,作為淨業行人,不要追求來世的人天福報,一定要懇切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今生就跳出輪迴,徹底出離生死苦海。

彌勒佛是哪個佛是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和彌勒佛是一個佛麼嗎

苦苦的掙扎 彌勒佛並不是阿彌陀佛。彌勒佛是未來佛,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回後,將降生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答下一個佛,不過時間在幾十億年後,目前還是菩薩。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慢慢便消亡了,等待彌勒佛來人間傳法。可以說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的 人。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世界的教主,他發下四十八願創造西方極樂淨土...

阿彌陀佛怎麼回向,念完阿彌陀佛怎麼回向給別人

正確的回向順序 從小到大,由自向他 1先回向自己 在世親人 同修 2歷代六親眷屬 3回向給冤親債主 那些自己曾經傷害過的人,為他們祈福,求得他們原諒 4回向法界。記載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詞,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門。大乘義章 卷九云 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予他者,並以...

阿彌陀佛是什麼佛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 梵語amit bha 又名無量佛 無量光佛 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南無 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有譯作 南謨 那謨 等。意為致敬 歸敬 歸命。阿彌陀佛 是梵文amita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