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和現代人的審美觀為什麼差距如此之大

2021-03-03 23:34:19 字數 5768 閱讀 5460

1樓:匿名使用者

代溝啊兩代人之間的審美觀都不同,何況隔了那麼多個朝代呢~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唐代是楊貴妃時代、現代是林志玲時代

漢朝的審美觀和唐朝的審美觀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

3樓:匿名使用者

美是人類社會進化的產物,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由創造的結果。美的本質,是和人的本質、生活的本質密切相關的。作為一切社會總和的人,既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同時也是人的審美物件之一。

漢代人對女性的形體崇尚以長白、豐麗為美。西漢遴選宮女的標準文獻記載不詳,但東漢文獻的記述卻是非常清楚的:東漢宮中立有采女制度,「長壯妖潔」、「姿色端麗」是宮中采女時體貌美的標準。

具體來說,漢代女性美的重要標準是:烏黑亮麗的頭髮、俏麗的臉龐、潔白如指的肌膚、黝黑細長的黛眉、紅潤的櫻唇、頎長的身材、舒徐優雅的體態

根據歷史研究,唐朝的確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如果去觀賞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留給人們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豔、亮麗;熱烈放姿即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

從史書中對武則天的描寫也可以推斷,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 顯然,唐人與漢代和古代大多數時期人們欣賞窈窕淑女含蓄內向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不同。

頭髮:漢代人認為具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是美女必不可少的條件。從楊家灣漢墓、漢景帝陽陵、馬王堆漢墓等處出土的女俑來看,她們都有著一頭濃密光澤的秀髮。

考古資料如此,文獻記載亦如此。如《後漢書 皇后紀上》注引《東觀漢記》特別指出「明帝馬皇后美髮,為四起大髻,但以髻成,尚有餘。繞髻三匝。

」漢代亂世之時,亂軍匪寇甚至像搶掠財物一樣奪去婦女的美髮1。可見美髮在漢代人心目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1: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卷一七謂:「獻帝幸弘農,郭汜日擄掠百官,婦女有美髮者,皆斷取之。」

臉龐:漢代人認為女性的臉龐應以俏麗為美。瓜子臉是最被欣賞的臉型。

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女俑各個前額開闊、面頰豐盈,臉龐呈瓜子狀;看上去嬌憨動人,美不勝收。而遼寧大連前牧城驛東漢墓出土的女俑亦呈這種臉型。可見瓜子臉為漢代人所推崇。

肌膚:漢代人十分推崇潔白如脂、光滑細膩的肌膚。如《西京雜記》卷一說趙飛燕姊妹「並色如紅玉,為當時第一」。

卷二描寫卓文君的肌膚柔滑如脂。漢詩《東城高且長》中也有「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的詩句。曹植在《美女篇》中曾讚嘆道:

那美麗的女子妖豔而又嫻靜......捋起衣袖現出白皙的手臂......1考古發掘印證了文獻的記述,如馬王堆一號漢墓女歌俑面敷白粉,這是現實生活的展示。漢代木俑面部雕成後敷上一層細膩勻淨的白色粉末(極少塗以肉紅色);敷白粉體現了當時以體白如玉,面如凝脂為美。 1:

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閒......攘袖見素手......

眉毛:對於漢代女性來說,眉毛有著特殊的魅力,是表情達意的重要器官。因而黝黑細長的眉毛成為婦女們追求的物件。

正如《釋名·釋形體》的說法,眉「媚也,有嫵媚也」。難怪漢宣帝時京兆尹張敞專心致志地為妻畫眉,京師流行起「張京兆眉憮」的諺語了。史籍中也留下了漢武帝劉徹「令宮人掃八字眉」;「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等的記載。

考古實物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侍女俑無不是面容清秀,描畫著細長黑眉的。

. 嘴唇:美麗的女子應有乙個如櫻桃般紅潤欲滴的嘴唇。

漢代人已用「含丹」、「朱唇」1來誇讚外表引人注目的女性。從考古出土的實物來看,西安出土的西漢女立俑。拱手端立,長袖曳地鋪開,姿容端莊嫻靜。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她小小的嘴唇上抹著鮮豔的口紅,顯得分外美麗。

身材:身材修長是漢時美女的重要條件之一。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舞俑,俑體腰肢纖細、臂部豐滿、雙腿修長而勻稱,側面輪廓呈乙個柔美的s形,極好的表現出漢代女性纖長的體態特徵。

體態:修長的身材可以呈現出輕柔纖麗的體態。史籍記載的漢時女子因體態輕柔纖麗得寵的例證有很多。

如《漢書 外戚傳》記載,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妙麗善舞,但因病早死,武帝令畫工將李夫人的形象畫在甘泉宮的牆壁上。武帝對她思念不已,親自作賦哀悼,說李夫人「美連娟以修嫮兮」「函菱荴以俟風兮」「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莊......」突出描繪了李夫人的輕柔與嫵媚。此外,趙飛燕由於體態輕盈能作「掌上舞」而得漢成帝寵幸入主後宮,這是對西漢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史實。

統觀漢畫像磚、畫像石上長袖曼舞或吹竽彈笙的女子無不細腰裊裊、輕盈欲飛。這些人物形象為我們了解漢代美女的體態特徵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證據。

意態、舉止:與曼妙的身材與輕盈欲飛的體態相映襯的應是那溫柔可人的意態、舉止,這是一種由內而發的美。文帝竇皇后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出土的侍女俑就表現了漢代女子溫婉、淑靜的意態美。

看唐至五代的壁畫,除了面部輪廓飽滿,身體線條還是很柔和的,在衣著之下顯出一點豐滿的體態,但是整體的身體線條還是很柔和的。 這些,還可以從敦煌壁畫和一些佛教石刻中看出來。 唐的審美觀,主要還是從北朝繼承發展下來的吧,看看北周時期的石刻,面部就已經顯得很飽滿了~ 盛唐「以胖為美」審美觀的內涵 盛唐時期的「以胖為美」是有一定標準的,它要求體態豐腴,凹凸有致,身體健碩,肌膚白嫩,面相寬廣,下巴圓潤,盡顯雍容華貴,豐腴穠麗之氣,並非越肥越美,這也與現代意義上有贅肉的不健康的胖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要區別看待。

本文將通過詩詞文獻和留存下來的唐朝壁畫、繪畫、陶俑、雕塑等圖形作品,對「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的內涵加以分析。 (一)體態豐碩,骨肉均勻 最能代表盛唐「以胖為美」的女性,當屬四大美女中,體態豐腴的楊玉環,即人們熟知的楊貴妃。中國人常說「環肥燕瘦」,用來說楊玉環與趙飛燕兩種不同的美。

趙飛燕以窈窕輕柔之美為人稱讚,楊玉環則以豐腴華貴之美為人知著。《舊唐書·列傳第一》中記載「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豐」字說明了楊貴妃是個體型豐腴之人,這「豔」就體現在貴妃**白皙,花容月貌和肌理細膩上。從白居易的《長恨歌》「溫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一詞上,我們能知道楊貴妃是個肌膚白皙細膩的美人。

古人又常常以花喻人,而唐朝人尤其喜愛牡丹,這是因為牡丹花型豐碩,寬大,代表著富貴的寓意,正顯盛唐氣象。所以在大詩人李白的詩裡,用牡丹來比喻這位傾城傾國的美女,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就把牡丹的美與楊貴妃的美交織在了一起。在《楊太真外傳》中,有對楊貴妃三姐妹的乙個整體描繪:

「貴妃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工於謔浪,巧會旨趣。」由此可見,不但是貴妃豐腴,連同其他姊妹都是有豐碩體型的美女,在留存的唐代風俗畫中我們更能直觀的感受這種審美觀。在盛唐時期的貴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占有重要部分,它們多彩多姿,情態極妍,其造型多為穠麗豐肥之態,姿勢動作和面目神情,各不相同,髮髻衣飾各式各樣,儀態溫婉端莊,落落大方。

(二)身體矯健,肌膚白皙 唐代女性除了具有豐碩的外部體形特徵外,身體矯健、肌膚白皙也是唐代女性之美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這從她們選擇的穿衣方式中就能發現。 盛唐時期經濟全面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唐代女性積極投身生產,參與社會勞動,身體素質也在勞動中得到了良好鍛鍊。由於民族的融合,對外交流的加強,北方游牧民族的騎馬射箭等活動在中原也日漸興盛起來,女性紛紛參與多彩的社會活動中,穿胡服和女著**成為了女性展現矯健之美的重要方式。

其中,胡服是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良好的結合,它與中原以往的寬衣大衫有著不同,其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者裹腿,上衣改為盤領,緊身窄袖,衣服更加合身,服飾較前代更加開放,更加強調了體態的美感。胡服不但便於開展農作勞動,也是女性參與騎馬、郊遊等社會活動的首選穿衣方式,使得女性在體態豐腴中,增添了一種健美之感。 在唐朝留下的仕女繪畫、壁畫、佛像雕塑中我們不難發現,唐朝女性為展現肌膚白皙之美,選擇了較為開放的袒胸露肩的著衣方式。

唐代詩人方幹有《贈美人》詩:「粉胸半掩凝暗雪」,歐陽詢《南鄉子》詩:「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等詩句,描繪了袒胸露肩的著衣方式,突顯了女子白皙的肌膚。

在唐代另一位著名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畫家用簡勁的線描,艷麗的設色,成功地表現了紗衣下肌膚的豐腴、白皙和仕女儀態的雍容華貴。可見,盛唐時期的女性已經不羞於展示自己的身軀,它們不再裹上布質的厚重內衣,而是僅用薄紗蔽體,將明衣外穿,再配以披帛,以自然大方,開放的方式將自己豐腴穠麗的身軀,白皙的**展現於世。

出現「以胖為美」審美觀的原因 每個時代都會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審美觀,「以胖為美」並非唐朝首創。在春秋時期也有以胖為美的審美觀,《詩經·衛風·碩人》篇中就體現了人們喜歡高大白胖的女子,那麼為什麼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成為了唐朝獨特的文化標識?這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一)經濟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唐朝經濟的發展達到了整個封建王朝的巔峰時代,人們生活富足,國家經濟實力雄厚超過了任何乙個朝代。唐代經濟之所以呈現一片繁榮景象,與唐朝皇帝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當時,與唐朝相互往來的國家達到一百三十多個,在對外交流中引進了新的作物品種,擴大了農作物的種植面積。

統治者施行的這些政策和措施都無不促使著經濟的發展。唐朝的人們有了強大的物質生存的保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也越來越富裕。隨著糧食儲備的不斷增加,農業品種的日益增多,外加農產品商品化開始出現,人們生活上的富足,使人均食品消費量就比其他朝代的人們要多,這就為唐朝人的體形向「胖」的趨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這對人們「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開明的政策提供寬鬆的政治環境 「唐源流出於夷狄」,近代學者陳寅恪先生也說:「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皆為胡種,而非漢族。」由此,唐朝具有著鮮卑族的血統,並有著北方游牧民族開放自由的思想。

基於對傳統生殖崇拜的影響,他們認為身體健碩的女子生育能力強,因此注重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外來文化的不斷影響,人們的思想日益開放,女性受到的封建束縛也在減少,這就為女性的個性解放提供了寬鬆的政治環境,女性的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

(三)統治階級審美取向的轉變 統治階級的審美取向對整個社會的審美有著絕對的引領作用。唐朝皇帝特有的民族血統對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鮮卑族是乙個游牧民族,善於騎馬,射箭,他們喜歡肥大壯碩的牛羊,因此對美的認同有一定的傳統認知性,喜歡體態豐腴的婦女,這也符合了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產勞動。

中國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對唐代盛行的豐腴之美有著重要引領作用。《新唐書·外戚傳》中對武則天有這樣的記載:「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

」這句是說武則天像太平公主一樣有著豐碩的體型,寬大的方額,下巴圓潤,面相較為寬闊,這樣的外貌成為了一種美女的評判標準,武則天也是憑藉著這樣的美貌,贏得了「媚娘」的稱號。

(四)佛教發展對審美取向的影響 唐朝政治開明,對外交流加強,使得外來宗教——佛教對唐朝文化有了進一步滲透,佛教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了佛教信仰的忠實信徒。佛教走向世俗化的變化在唐代佛教藝術中的雕塑和壁畫中就能深切感受到。

菩薩、供養天、飛天佛等宗教造像擺脫了以往那種呆滯、平板的表情和神秘的氣息,開始被形象為頭梳高髻,腰繫羊腸裙,袒胸露臂,赤足的造像形象所取代,她們體形均為豐腴之形,顯得溫柔典雅,生動柔和,溫和圓潤,端莊秀麗,神色中透露著喜悅甚至有嫵媚之色,然而卻蘊含著一種不容褻瀆的尊嚴。這樣的宗教藝術中的形象直接影響著唐朝女性的審美觀,致使作為佛教忠實信仰的女性群體,在內心開始以佛的形象塑造自己,繼而在生活中更加敢於展現自己的形體之美,開始穿羊腸裙,袒胸露臂,盡顯肉體的豐腴和婀娜多姿的體態。

(五)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城市的發展 由於唐朝皇帝勵精圖治,唐朝相繼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局面,這為人們創造了乙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生活環境。縱觀整個封建社會,唐朝是統治時間相對較長,社會最為繁榮,人民生活最為安定的乙個朝代。這樣乙個沒有內憂外患,沒有戰爭硝煙,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極大發展的盛世裡,人們過著無憂無患的閒適生活。

古人云:「居必長安,然後求樂」,人們豐衣足食之後,更多的就是享受生活的樂趣。盛世時代,民族融合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文化的融合,生活的融合,鮮卑游牧民族把騎馬、射箭、胡舞等活動融入到了社會生活裡,加之中原本土的蹴鞠活動,社會娛樂活動也就豐富了起來,人們也更加喜愛出遊,唐朝人出現胖的趨勢是與這樣的社會生活背景相符合的。

為什麼唐朝人民可以安居 樂業,而現代人不能

現代人與唐代相比有很多進步的東西。不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統治階級的改變,可以說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如果說兩者哪個更進步?那麼不用說當然是現代人了。可是也不能否認唐朝時期很多先進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的考古學家們要不斷的去探索古人。就是為了能夠學到當時更加不為人知的先進思想 技術 文化 等等。現代社會的人類...

為什麼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

因為每個人成長環境,經歷的關係,每個人的心都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有苦有甜,有好人有壞人一樣是必然的。我認為還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造成的吧,再就是經濟差距那麼大,所以審美上肯定會出現偏差。也許是每個人從小灌輸的思想 價值觀 審美觀各不相同的原因吧。生來每個人就不一樣,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誰也沒辦法去改變別...

為什麼現代人活的比古代人更累,現代人為什麼比古代人怕死

古代人其實也累,只不過物質沒有現在豐富,競爭沒有現在激烈,要求沒有現在的人高,私心也沒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重,所以相對輕鬆一點。現在是開放的社會,競爭的社會,能者下,庸者下,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在激烈的競爭中拼搏,甚至勾心鬥角,你爭我奪,能不累嗎。同時,經濟越發展,人的私心越重,處處提防別人,只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