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中,在作者眼裡,綠枝條有著怎樣的特點?寫出其中兩點並舉例說明

2021-03-30 15:26:35 字數 5583 閱讀 4437

1樓:天空哭了

①它具有美的特點,

「伸開柔軟的卷鬚」「舒開摺疊著的嫩葉」,

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

音,婆娑的擺舞」;②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徵,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

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③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

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④它是倔強的、

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執啊!」。

2樓:alexander藍天

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鬚」「舒開摺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徵,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實依據,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誰幫我概括一下《囚綠記》的主要內容

3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囚綠記》是現代作家陸蠡於2023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囚綠「體現了作者對」綠「的喜愛程度,寄託了作者對生命,對愛和幸福的珍視,而無法囚住綠,正說明「綠」的頑強與倔強,作者借「綠」言志,讚美了這種頑強不屈的性格。表達了作者對處境艱難中的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讚美之情。同時,這綠色的常春藤也象徵作者本人嚮往光明、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尚品格。

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乙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2023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2023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入侵租界為止,歷時四年零乙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囚綠記》寫於2023年,也即這一時間段,作者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看著「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也即邀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暫住北京之時,作者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房間裡,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當時懷著「過於抑鬱的心情」,對富有生命力,充滿生機的綠色常春藤無比眷戀。

《囚綠記》被選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必修二》教材第3課課文。《囚綠記》被選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的第4課課文。

4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簡介:

[編輯本段]

2023年發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裡。常春藤儘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裡,卻固執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

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並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

作者與長青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命狀況和真摯的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本文結構新奇精巧."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物件,作者圍繞著"綠"思路,鋪展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

第一部分(第1~4段),尋綠.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第二部分(第~5~7段),觀綠。作者對綠枝條進行了直接描寫.

第三部分(第8~12段),囚綠.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主體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

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第9段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乙個聯想,插入從前鄉下的事情,使文章跌宕生姿.

第10段寫綠枝條執意向外。第11段寫綠枝條逐漸消瘦.描寫綠枝條衰敗的過程。

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

第四部分(第13段),放綠."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顧突然暫停,變成了求生的計畫.

最後"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第五部分(第14段),懷綠.一年後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寫作特色

:由於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再加上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慮煩惱,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乙個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所以抒情上顯得深沉婉轉,語言上淳樸清麗,成為本文的另乙個特色.

5樓:匿名使用者

一、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字聖泉,原籍浙江天台。2023年進浙江**教蕙蘭中學,2023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並嘗試寫作。2023年考入之江大學,2023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

2023年任教於杭州中學。

2023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寫有大量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囚綠記》、《海星》、《竹刀》等。

他的第一本集子《海星》幾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詩似的篇章,有著年輕人的回憶、幻想和沉思。由於他當時遠遠地離開戰鬥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寫得很清新和純樸的文字中,表現了乙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籠罩著孤獨和空虛的情緒。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軋》已經明顯地趨向成熟。

用來給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動人心弦的佳構。在30年代發表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陸蠡具備很多作家所有的長處,他像李廣田那樣洋溢著鄉野和泥土的氣息;像吳伯簫那樣駕馭著優美、清麗的文筆;又像師陀那樣善於傾訴憂鬱和動人的故事。他作品的內容比較狹窄,然而在思想和藝術上卻閃爍著自己特有的光彩。

《囚綠記》寫於抗戰爆發之後,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讚。

2023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日本特務機關秘密殺害。據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最後問他對於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

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

陸蠡的成就得力於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

二、課文研討

在本文中,作者始終抒發了自己對於象徵著生命與自由的綠色的深沉的情感。

(一)仔細閱讀本文,談談作品的寫作順序是什麼?抒情線索是如何的?這兩者是如何結合的?

——開頭用倒敘引出,後面按時間的順序。

本文的行抒情線索是:戀綠-囚綠一釋綠一念綠。

文章主體部分從表層看是按時間的順序來敘述,這是典型的直綴式結構,單純、連貫;從深層看是以情感的流向為中心軸線,柔緩輕徐,錯落有致。時間延伸線之直與情感心理線之曲,相映成趣,使本文的結構有一種尺水興波、曲徑通幽之美。

(二)把課文劃分為四部分,並概括大意。

——1、寫依戀綠色的緣由;2、寫自己如何從戀綠變成了「囚綠」;3、盧溝橋事變後作者「釋綠」;4、

4、懷念「綠」,期待與綠色重逢的日子。

(三)開頭用倒敘有何好處?

起筆「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獨句成段,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出語平淡,含而不露。是什麼樣事情值得我追述呢?開篇即引起懸念,在讀者的心海浬投下一粒石子,蕩漾起層層漣漪。

(四)作者「戀綠」的原因是什麼?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因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文章以敘述帶動了抒情。正是由於作者喜歡一片常春藤的綠影,才會經常快樂地端坐窗前,留戀於這片綠色,因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獨。

(四)作者「囚綠」的原因是什麼?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作者想通過留住綠色來慰藉自己悒鬱的心情,並由此來感受友愛和幸福,但同時,他又發現「綠友」總向著窗外,「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固執地朝著窗外的陽光,「永不屈服於黑暗」,此時,作者對綠色戀得更為深沉了。

(五)作者「釋綠」的原因是什麼?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盧溝橋事變發生了。」「臨行前我珍重地開釋了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應該恢復它的自由。

(六)這一部分為什麼是文章的重點?

——正是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發現了綠色的特性,即「永不屈服於黑暗「,從中得到了啟示,聯絡到日寇侵華、國土淪喪的現實,由此使常春藤具有了強烈的象徵意味,即「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傳統精神」,從而表現了文章的主題。而且,作者那種嚮往光明自由、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和高尚品格與常春藤的秉性可謂息息相通。

(七)概括文章的主題:

《囚綠記》以一棵常春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託了自己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八)寫作特點:

1、結構精巧。本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蓄勢充沛,伏筆巧妙,騰挪跌宕,針腳細密,猶如一叢生機勃發的常春藤,柔婉多姿,清麗媚人。

結構既是形式的,又是內容的;這篇散文結構上的錯綜見意、曲折生姿,正是作家「各吐的內心的呼聲」「心靈起伏的痕跡」的外化(《(囚綠記)序》)。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前夕,「黑雲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國難當頭,民生之艱,個人之困,使這個有抱負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發出掙脫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斐德若篇》中說:

「每篇文章的結構應該像乙個有生命的東西。」這篇散文結構的生命力量就在於作者不屈的「崇高的靈魂」(巴金《懷盈泉》)。

2、象徵手法的妙用。

三、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及參***。

命題意圖:本題重在引領學生把握全文的抒情線索。

參***:全文的抒情線索是通過戀綠一囚綠一釋綠一念綠逐步的。

(2)第二題命題意圖及參***。

命題意圖:本題重在把握全文核心詞「綠」所具備的深刻的象徵內涵。

參***:在綠的後面,深刻蘊涵了作者關於對光明、自由、和平的嚮往,也象徵了 「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傳統精神」。

(3)第三題命題意圖及參***。

命題意圖:本題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型會能力,學會聯絡上下文從字裡行間尋找文章的內蘊。

參***:

①表達了作者戀綠的歡喜之情,綠色在作者逃難的波折生涯中,是他精和的慰藉和生命的嚮往。

②表達了作者因為戀綠而囚綠的自私心態,作者希冀通過囚綠,來撫慰自己黯淡的心境。

③表達了作者眷戀中不滿的心態,這倔強的綠色並沒有因為作者的囚禁而屈服。也象徵了生命力以及對光明、自由的追求是無法被人為囚禁的。

④表達了作者對於這永不屈服、追求光明自由的「綠」的崇敬之心,眷戀中深含讚賞。

(4)第四題命題意圖及參***。

命題意圖:本題重在訓練學生蒐集資料和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

參***:作者那種為了正義與真理不屈服於黑暗勢力、嚮往光明的不屈精神跟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囚禁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5)第五題命題意圖及參***。

命題意圖:本題重在培養學生藝術的聯想能力,以及由表及裡感受作品本質的能力。

參***:凡

《囚綠記》中我囚綠的原因是什麼?最後我又放綠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綠象徵生命,綠葉的向陽性表明了中國人民一直嚮往光明,囚綠卻被綠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所折服,體現了作者在艱難國運下不低頭的信念,從綠中感受到民族精神。1.當時抗日戰爭爆發,作者不得不離開北平,去參加抗日隊伍.2.作者被常春藤那頑強的抗爭精神 永向光明的執著所感染,彷彿看見了呼喚光明與自由的千千萬萬...

囚綠記寫作背景

囚綠記 寫於1938年,也即這一時間段,作者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看著 祖國蒙受極大恥辱 由此他懷念起一年前,也即邀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暫住北京之時,作者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房間裡,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當時懷著 過於抑鬱的心情 對富有生命力,充滿生機的綠色常春藤無比眷戀。囚綠記 是現代作家陸蠡於193...

囚綠記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囚綠記中心思想是什麼

文章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按賞綠 囚綠 釋綠 思綠的過程構思文章 囚綠記中心思想是什麼 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 囚綠 的故事,通過讚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 永不屈服於黑暗 的常春藤,頌揚了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與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中心思想是通過寫作者和常春藤的一段經歷,描寫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