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說「富而不驕易,貧而無怨難

2021-03-30 15:23:39 字數 3560 閱讀 8043

1樓:麼麼茶

這句話出自《論bai語》,「貧而

無怨難,du富而zhi無驕易。

1、原文

子曰:「貧dao

而無怨難,專富而無驕易。

2、譯文屬

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貴而不驕矜至很容易。」

3、出處

出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論語》

1、賞析

孔子認為富足了而不驕傲容易,貧窮時保持心態平和就難了。人在解決生活溫飽問題後,再去追求禮樂文明是不難做到的;但倘若總是生活在艱辛貧苦之中,就很難繼續保持平和的心態了,必然不堪其憂。

2、《論語》簡介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你要明

bai白他的含義du。然後你就自然懂了。zhi這裡面

dao有個誤解,易回和難並非容易和答困難。這都是現代漢語的解釋。然而現在漢語和古代漢語易經面目全非了。

易,在古語中時賜予的意思,或者指自己的天賦努力交換而來的,因而產生輕視,怠慢最終對立在社會上蔓延,都包含在易裡。怨,在古代就包含了埋怨 ,怨恨,仇人等意思。而因怨就會生 難 。

這個難,是去聲,是敵對,造反,災難的意思。因怨而有仇而敵對,甚至造反。這不就成了災難了嗎。

所以他的意思時,富人(財富,權利,權力,知識,內涵等)不要認為是自己的上天賜給的或自己的努力天賦交換來的。而窮人(同前)不要總是怨恨而仇視,敵對,進而帶來災難。

3樓:優天居士

富了,就不愁吃穿了,生命有滋有味了,心情就好了,如果有文化了,自然不驕就簡內單了;但貧就不一樣容了,吃穿都不舒服了,生活就是受罪,心情自然極差,一般貧困了,就沒錢接受教育了,於是心態就不好了,為了使內心的壓力緩解,只能通過抱怨,所以要讓他不怨,難。

4樓:康軍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5樓:為之界

貧窮的時候沒有抱怨不容易做到,而富貴了不驕縱卻容易做到。

相比之下,富人有更多選擇,也只是少數,而窮苦人的選擇機會卻少的多,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命苦啊。

6樓:青史無盡

貧苦的時候做什麼都不容易不順,生活處處精打細算。打個比方,連買菜都只能買便宜的,自然容易抱怨。。。

而有錢人之後,他見識面會很廣,會看到更多更有錢有權的,會看到社會各界精英,自然就懂得謙虛和謹慎

7樓:命運與夢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十五)面對「貧富」的「不相」之謀

詳解:上面兩章都說到面對「貧富」的「不相」問題,不過都是從「安貧」而「樂道」這個角度說的。但並不是說貧窮就是好的,富就是不好的。

「貧富」都是「相」,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對於「貧富」只存在乙個如何面對的問題,而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貧」和「富」,都不影響行「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大道,不是某類人的專利,無論窮人還是富人,一律平等,沒有哪類人有優先權。

「貧」和「富」,在任何現實社會中都會存在的,而且關係到每乙個人,特別在財富分配不公的社會,這問題就更加突出。但這裡相應的理解,不能光侷限在財富上,例如學識上也有「貧富」問題,權力、權利分配上同樣有類似的問題。任何乙個現實的人構成的現實中的社會,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絕對的平等,只要不平等,必然面臨著「貧富」問題,無論是在財富、學識,還是權力、權利等方面,這個問題都是無可逃避的。

但這一章,自古以來都把其中的「難」當成二聲平聲,相應的斷句其實就成了「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例如,朱熹等人就是這樣把「難」當成「難易」的「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貧窮而不怨恨是困難的,富貴而不驕橫是容易的。」而如果這是人之常情,那這話就成了廢話,但事實上,這樣的解釋連廢話都算不上,只能是假話。

自古以來的現實往往是窮人經常樂呵呵,富人卻驕橫無理,要把窮人趕盡殺絕。這章,自古以來的斷句、解釋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應該是「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還是先從「怨」說起,程度淺的「埋怨」、程度深的「怨恨」,被「怨」的就成了「仇人」了。這個「怨」,在古代就包含了「埋怨、怨恨、仇人」等意思。這裡的關鍵在於「難」,不是二聲平聲,而「易」也不是「容易」的意思。

因「怨」就會生「難」。何謂「難」?「難」,四聲去聲,是「敵對、造反、災難」的意思。

因「怨」而有「仇」而「敵對」甚至「造反」,這不是「災難」是什麼?

「驕」,本義是「健壯」的意思。富人,自以為「健壯」,因此「驕傲」進而「傲慢」甚至「驕橫」最後達到「強烈」的程度。這個「驕」,在古代就包含了「健壯、驕傲、傲慢、驕橫、強烈」等意思。

「易」,不是「容易」的意思,其本義是「賜給」的意思。

富人,自以為自己的「富」是上天「賜給」的或者是自己的天賦、努力「交換」來的,因而產生「輕視、怠慢」,最終對立在社會上「蔓延」。「賜給、交換、輕視、怠慢、蔓延」,都包含在「易」裡。

君子行「聖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而「人不慍」的前提是「人不相」,在具體的社會存在中,包括財富、學識、權力、權利等方面的廣義「貧富」,是社會中最大的「相」。而這個貧富之「相」在任何「人不知」的社會中,都體現為「貧而怨難;富而驕易。

」君子行「聖人之道」,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首要面對的就是如何把這個「貧富」之「相」「不相」之,要讓「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這,就是面對「貧富」的「不相」之謀。

要讓「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不是讓乙個權威、教主等發乙個倡議或來一段布道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用強制或**的手段把人改造成具有「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的思想的新人來掩蓋現實無法掩蓋的「貧富」之「相」。

而是在「貧富」存在的現實中,用各種現實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手段來實現「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的「不相」。

對於《論語》、對於儒家來說,「不相」是「人不知」到「人不慍」的中間環節也是必經之路。「不相」是「相而不相」,不以「相」相之。首先不能否認「相」的存在,正因為有「相」的存在,才需要「不相」。

例如,對於「貧富」之相來說,其存在是客觀的,否認這種存在只能是掩耳盜鈴、睜眼說瞎話,而是嚴重地「相」了。真正的「不相」,就是直面這「貧富」之相的存在,用在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以「貧富」之相相之,進而對「貧富」之相「不相」之。

何謂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化上對「貧富」的「不相」?就是採取公平、一視同仁之謀,「貧」或「富」都不是偏袒的理由。而「貧」或「富」之間也要「不相」,也要相互平等視之。

對「為富不仁」的就要堅決打擊,因為「為富不仁」者以「富」為相,所以就要對之「不相」,將其「富」者之相給去了;對「貧而自賤」者要「富之貴之」,因為「貧而自賤」者以「貧」為相,所以就要對之「不相」,將其「貧」者之相給去了;對「挾貧而賊」的堅決打擊,因為「挾貧而賊」者以「貧」為相,所以就要對之「不相」,將其「貧」者之相給去了。

必須再次說明的,這裡的「貧富」,不單單指財富上的,例如權力上的「貧富」,就有所謂的「官民」之別,政治地位的「貧富」就有所謂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分。必須在廣義的「貧富」上最終成就「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的「不相」,才能真正地「不相」。

否則只能是「城頭變換大王旗」,換湯不換藥而矣。但這個問題涉及面太廣,《論語》中有大量的章節涉及這個問題,將陸續討論。

為什麼說廟前貧,廟後富有人說廟前貧廟後富有的人說廟後貧廟前富到底哪個正確

從字面意思上大家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牽扯到風水的問題。農村人其實是比較迷信的,自古很多人都喜歡去一些道觀或者寺廟祭拜,求平安,求發財。所以道觀和廟宇在人們眼中是很神聖的地方,但是我們發現很少有人會在它們周圍居住,這其實就是風水上的大忌。自古以來,我國的絕大多是寺廟 道觀都基本上是建在山頂上,或者深山之...

為什麼古人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請教 為什麼古人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大神是不存在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同 貪心不足蛇吞象 勸世名言。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害。也有人說,貪心不足蛇吞象。另有一說,同 人心不足蛇吞相 成語出處 元 無名氏 冤家債主 楔子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說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現在也是這樣,有個故事說的是在一個懸崖邊總有一隻只...

為什麼說鴛鴦是愛情的象徵,古人為什麼說鴛鴦是愛情的象徵

鴛鴦在求偶期多是一雄一雌活動,常常一起追逐飛行。雄鳥會緊緊跟在雌鳥身後,偶爾也會喂雌鳥小魚以獻殷勤。雄鳥和雌鳥亦常在一起相互梳理羽毛,看起來非常親密。古人應該是觀察到了這種鳥類出雙入對的現象,因而視鴛鴦為忠貞愛情的象徵。在中國象徵愛情的動物是鴛鴦,它們總是成雙成對地游水嬉戲。不過關於鴛鴦夫婦生活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