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2021-03-27 09:15:09 字數 5235 閱讀 7525

1樓:華文出版社

唐玄宗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他曾任用姚崇、宋璟、韓休、張九齡等賢能之臣,造就了被稱為「開元之治」的盛唐治世。但他後期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漸漸疏於管理國家,讓「口蜜腹劍」的丞相李林甫小人得志,又信任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加上縱情聲色,在納楊貴妃後,放縱楊國忠等外戚與宦官干政,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是這個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這場內亂持續時間長,對國家的破壞大,幾乎將唐朝帶到了滅亡的邊緣。在這場內亂中,有馬嵬驛兵變令人唏噓的轉折,也有像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和張巡這樣以身護國的功臣。唐朝後期曾有元和中興等治世,但總體上還是在走下坡路。

唐朝末年起義不斷,黃巢起義給這個王朝以致命一擊。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正式滅亡。自此進入五代時期。

2樓:狄琪夫貞婉

為了皇位的爭奪,唐玄宗後期個人施政腐化和對安祿山的過分信任與重用是導致其叛亂創造了有利條件,並且安祿山控制著藩鎮的重兵,加上政治、經濟、軍事等主觀因素導致朝廷的虛弱給安祿山提供可乘之機,在各種時機成熟下安祿山最終發動叛亂,安史之亂由此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3樓:醉意撩人殤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2、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社會混亂: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剝削加重: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邊疆不穩: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經濟重心南移: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西域得失: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佛教復興: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施行道舉,興建皇家道觀樓觀。

4樓:誰搶使用者名稱揍誰

1.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有多個方面,它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等等。

(1)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均田制被破壞,均田農民失去上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2)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導致安史之亂發生的直接原因。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3)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乙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4)**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爆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2.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北方的經濟衰落了,而江淮地區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禍。所以,從此之後,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嚴重削弱了**集權的力量。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

第四,安史之亂也使唐王朝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總而言之,安史之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亂後,統

一、繁榮、強盛的統治局面成為過去,唐王朝開始走上下坡路。

5樓:帥屠蘇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1.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2.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3.民族問題

從五胡亂華開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時期,河北仍然是漢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雜居,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叫做「河北鬍化」。

安祿山、史思明在叛亂過程中和稱帝時所重用的主要是漢人。在安史政權中擔任過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幾乎全是漢人。如安史政權的宰相陳希烈、平冽、張垍,尚書敬榮,中書令王伷和張均,全是漢人。

安史亂軍中領兵打仗的將領多數還是漢人。

4.內部矛盾

**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戰爭影響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1.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2.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但是,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3.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4.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6.西域得失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游牧民族勢力的匯合。

7.佛教復興

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施行道舉,興建皇家道觀樓觀。晚唐幾個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極一時。當時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據儒學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見。

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大幅削弱了佛教勢力,大幅降低了佛教對社會的影響力。

6樓:深海是深藍深藍

1、簡述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第一、土地兼併嚴重.唐玄宗後期,土地兼併日益發展,均田制逐漸破壞,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第二、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玄宗時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710年在邊地設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第三、**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玄宗怠於政事,縱情享樂,政事委於李林甫、楊國忠,政治更加黑暗,社會矛盾尖銳.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

第六、唐朝**權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背景: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乙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發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

「安史之亂」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畫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

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唐朝中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的目的到

歷史上,唐太宗對安祿山非常不錯,安祿山同時也是唐太宗寵妃的乾兒子,明明深得君主信任,安祿山卻發起了 安史之亂 關安祿山謀反的目的,世人議論紛紛,但是觀點不一。有人說安祿山位高權重忌憚小人如楊國忠,為求自保所以造反 有人說安祿山察覺皇帝懷疑自己,於是便先下手為強。歷史上唐太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非常有名...

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變的原因是什麼

安史之亂 安祿山叛變原因很多,歸納簡言之為 1 安祿山見識了開元盛世的長安繁華,滋長了覬覦皇權氣吞江山的野念。2 安祿山遇上了胡將節度的政策機會,擁有了內附胡族割據地方的實力。3 安祿山逮到了不學無術的宰相執政,預備了清理君側誅殺逆臣的口實。加上一大批文官武將的為虎作倀推波助瀾,讓安祿山蠢蠢欲動的心...

李白在安史之亂期間的主要作為,李白在安史之亂時期的詩作

2答 天寶十四年 755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錯誤。他認為天下亂局已定,此時大唐的情形十分類似於東晉永嘉南渡,正是割據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力勸永王直取金陵,並在永王發動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