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乞討 他自己不能賺錢嗎

2021-03-24 03:16:41 字數 5921 閱讀 5925

1樓:唯梅子

佛教的原理是:布施供養可以得福,貪婪嫉妒可以招災。於是,佛為了讓眾生修福,而讓眾生有供養的機會。

佛本身就是個王子,他父親是國王,他本來應該繼承王位的。

你認為他需要努力工作,而去賺錢嗎?

佛教不是**教,佛教從不認為:

佛讓誰得福,誰就得福了。佛赦免了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

佛教普度眾生,方法是:通過講經說法,讓眾生自己修行。

而不是說:佛讓誰獲得涅槃,誰就能獲得涅槃。

佛讓眾生布施供養,燒香禮拜,不是因為:佛需要別人的禮拜。

而是因為:佛讓眾生拜佛,是通過這種修行方法,而使眾生修出福德。

如果佛需要別人的禮拜,那麼,佛可以選擇繼承王位,那樣一來,天天都有人禮拜。

2樓:煩惱即菩提

是的,佛不賺錢是沒有貪欲,乞討又叫化緣,供養佛有功德。因為佛帶給我們智慧型。後我國禪宗,要自己勞動。

3樓:自然美麗

南無阿彌陀佛!你是個真誠的人,為求真理,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疑惑,非常難得!釋迦佛的乞討是一種世相,成佛就是具足圓滿,顯出家僧象,這種世相是下化眾生,上求智慧型.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5樓:朱朱

1乞討幫助施捨者增加福報功德

2世尊是貴族出身,隨時可以去要錢,但是他沒有,因為這是忍辱修行

我乃一介凡夫 其他的我暫時沒想到

釋迦牟尼佛手裡為什麼要托缽

6樓:匿名使用者

拖缽,巴利語同。又作乞食、分衛、團墮(食物落於缽中之意)、持缽、捧缽。即以手承缽之意,亦即持缽遊行街市,以化緣乞食,乃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所作之行儀。

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前的婆羅門教及其他教團已有此行儀,而佛教沿襲當時風俗,亦以托缽方式取得食物。

1.佛陀貴為王子,出家修道解脫,用托缽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須學習實踐

2.佛陀教導佛**修習正命,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缽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光明地接受信眾布施,清淨安心。

不可以裝神弄鬼、符咒妖術等邪命方法騙取信眾布施,也不可以從事生產或買賣事業來賺取物品。

3.佛陀教導出家人托缽行乞,少欲知足、專心修行。出家捨離世俗的家業、生產事業,經濟的販賣**,少事少煩擾,安心修行。

透過最簡單的托缽行乞獲得食物、衣服、住所、藥品等生活必需品,這是佛陀教導出家人修習少欲知足的最基礎方法。

4.托缽是出家人每天應做的事,於四種資具的供養,懂得適量,不積蓄物品。避免為了積蓄所起的貪心,去除因為財產物品的積蓄所產生的驕慢。

出家人也可以隨緣接受人們送至寺院供養的物品,或接受信眾邀請到家裡接受供養,但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托缽乞食去除驕慢。剃頭出家,破身好相,捨棄一切裝飾品,穿著袈裟,揹著缽,天天托缽,以行乞養活自己。

天天這樣審視觀照自己,還會增長驕慢嗎!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弘法,很自然地托缽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覺得很丟臉,可見世俗人去除驕慢心有多難!為了解脫煩惱,自降身份來行乞,這是佛陀智慧型的教導。

6.托缽可去除自己的貪心。托缽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為了食物而攀緣施主,不為了美好的食物而結好貴人。培養平等心,去除貪心。

7.托缽去除瞋心培養慈心。托缽見到施主歡喜布施的善業,出家人隨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對他修習慈心,祝福施主安樂、沒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缽讓施主有機會修習善業。修習不雜染的善業要有好的因緣,供養如法修行的出家人,這是修習清淨善業的難得因緣。

出家人托缽讓信眾為自己的生命種福田,自己的生命培養資糧,得到美好的果報。

9.托缽讓在家人有機會接近三寶,進一步學習佛陀純正的妙法。在家人透過布施的善業與三寶結緣,或則親眼目睹三寶住世而有緣學習佛法。

如法托缽的清淨善業是三寶住世的表顯,對世間是一大功德。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自己把經書寫出來

釋迦牟尼說他以前就已經成佛了,那他為什麼還要來到世上來呢?

7樓:匿名使用者

問:那他為什麼還要來到世上來呢?

答:智不住三有,不落凡夫境界;悲不入涅槃,不落二乘境界。

於三有中不為煩惱所染,於涅槃中不捨一切眾生,在三有與涅槃中何處都可以無礙安住。

佛沒有「來世間」與「離世間」的分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問:還要受世間的苦呢?

答:佛見種種苦,種種樂,見非見,是名見!佛無分別,佛不執著!代眾生受種種苦,諸苦樂,佛於自心不受,於相不住,妙生種種慈悲!!!!

釋迦牟尼佛是「久遠實成」,無量劫前早已成佛,凡夫眼中的「世尊成佛」,那只是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八相成道包括入涅槃都只是救度眾生的示現。佛安住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

在比較深的見地中,輪迴與涅槃本無二致,一切有情本來涅槃,稱為「自性涅槃」。

8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他「還要來到世上」,是他從來沒有離開:「無所從去,亦無所來。」

如果我們修行達到境界,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陀法身「盡虛空,遍法界」。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就是佛的究竟大慈大悲,不辭千辛萬苦從清淨自在的佛國降生到這個災難重重的娑婆世界來,其目的也是度盡一切眾生。自己在這世界受苦修行成佛,是給沉迷眾生做榜樣,告訴任何人誰都可成佛,讓人覺悟修行出離苦海。這就是佛

10樓:宗陽子

法身從來就沒有離開呀。應身再來,是為了救度眾生。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菩薩大慈大悲,來救我們這些在三界火宅裡面,不以為苦,反以為樂的愚痴眾生。

12樓:煩惱即菩提

他的大願,要來度眾生。

13樓:管家小老頭

我掉河裡我希望別人也跳到河裡救我。

釋迦牟尼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他是個王子嗎?為什麼他成了佛?

14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  佛陀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開顯佛 教,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義即「釋迦族的聖人」。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

年80歲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釋迦牟尼佛心咒:

達雅塔 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梭哈 [2] 道源法師開示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

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

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

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

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乙個是悲輪,乙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

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的教主,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真實人物。

如來佛祖,本身是對於佛的一種稱呼。

因為「如來」正是佛陀十種稱號裡面的其中一種。

稱其為祖,是因為佛是佛教的創始人,開山鼻祖也。故稱之為祖。

那麼在給大家乙個比較現代的概念,佛陀本身類似教授或博士。

只要修行到了境界,就可以成就佛果,被稱為佛。

佛陀、佛祖、如來、世尊、應供、大阿羅漢就是佛陀的稱號。

釋迦牟尼佛是如來佛祖,那麼如來佛祖不一定只是釋迦牟尼佛。

比如阿彌陀佛或者藥師琉璃光王佛也可以稱得上是如來佛祖。

不過在西遊記裡面的如來佛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了。

西天不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而是古代大唐的西方的天竺(現今印度)。

15樓:海棠

果德瑪佛陀的乙個法號是如來,他也被成為釋迦牟尼,他在棄絕、出家之前是個王子(悉達多太子)。成佛的原因是累世的巴拉密的圓滿和成熟(他被燃燈佛授記成為菩薩後用了四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時間)。

16樓:匿名使用者

一、《關於「釋迦牟尼」其人》

①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蹟,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無專記。

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

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訶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

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統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別,同時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部派佛教中出現了對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寫為神通廣大、威力無窮、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手長過膝、面頰如滿月、梵音深遠、胸表「卍」字等。

在內容上完全是幻染神化佛陀,使佛陀成為乙個理想化的大巫師。

②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考證。

據考證,比較接近史實的說法,約在2023年前的某天,釋迦牟尼誕生在古印度的釋迦的部落。

「釋迦部落」位於現今尼泊爾西南境,與印度交界的地方,拉普濟河東岸,羅泊提河的北部。

當初的「釋迦部落」,以「迦毗羅」小城為主,再加附近10個村落組成。面積約320平方里。(相當於我國雲南、**邊境山區的乙個鄉的面積)

當時釋迦的父親是10個聚落的「盟主」,翻譯成「王」。

因為在古代印度, 「王」(音譯「羅闍」)的稱呼,既被用於「國王」,也被用作「諸侯」、「部落」的首領。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古印度每乙個部落一樣的地方就是乙個小國家,原始粗樸,決沒有戲說的那樣人口眾多、繁榮富強。

就是說,古代印度每乙個部落每乙個小城裡都有乙個國王和王子。

「釋迦牟尼」和父親「淨飯王」,就是這樣子的角色。而這個淨飯王」又聽「拘薩羅國王」的號令。

因此,強調「釋迦」的出身是偉大的「王太子」,是對古印度歷史的常識性錯誤。

③據《佛本行集經》等經說,「釋迦牟尼」是「六牙白象」投胎而來。他出生7天後,母親就去世了,幼年的他是由姨母撫養長大的。悉達多從小愛沉思,對外物敏感,性格內向,不能不說與他幼年的悲慘身世有關。

約16歲那年,娶「鄰國的公主」(也就是另村的表妹)「耶輸陀羅」為妻,6年後生下乙個兒子:羅喉羅。

又6年後,悉達多「王子」在29歲時,忽然離家出走。

據《佛經》這樣敘述:悉達多「王子」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離家修行。

據說35歲時,在一棵菩提樹下忽然大徹大悟,創立佛教,。此後,一直在古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人稱「釋迦牟尼」。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約79或80歲時,在傳教路上,吃了別人施捨的「檀樹耳」(或譯作「野羊肉」)而生「赤痢」,走到河岸邊,躺倒在兩棵娑羅雙樹的中間沉沉睡去,從此一眠不醒。

「佛」的「涅盤」時就是側臥,沒有故弄玄虛的「坐化」,和普通人一樣,躺著離開人世。

釋迦牟尼佛以前還有佛嗎釋迦牟尼佛以前還有佛嗎?

釋迦牟尼 佛之前有很多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賢劫共有1000尊佛出世,之前的三尊從第一到第三分別是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賢劫之前叫莊嚴劫,也有1000尊佛出世,最後三尊分別是毘婆尸佛 屍棄佛 毘舍浮佛。也稱為 過去七佛 具體請參閱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其實這個佛不太好定義。像lo...

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屬相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屬龍??

釋迦佛屬虎。依據 佛誕的唱誦裡面唱詞是甲寅年四月八。釋迦牟內尼佛,容約為西元前1027年 西元前949年 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 喬達摩 悉達多 意為 一切義成就者 舊譯 義成 佛陀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 詳...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建立佛教,釋迦牟尼是怎麼建立的佛教?

首先要說明佛教是什麼 正信佛教 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型,充滿了仁慈,充滿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有言有行而且能得到證明的教育,根據這種教育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