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國美學史上幾次大討論的主要內容

2021-03-22 16:45:43 字數 1156 閱讀 9588

1樓:匿名使用者

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實是變相的政治戲論),各家各派,挖盡心思去展示「美是主觀的?客觀的?主客統一的?

還是其他什麼的?」等等問題,如果沒有真正的理論導航,恐怕會走上「越討論越糊塗」的道路。慶幸的是,李澤厚、朱光潛率先以馬克思手稿的理論(如「人化自然」、「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等)去透視「美的本質」,揭示其根源,儘管這種應用在當時還很粗疏、簡陋,但又畢竟把這場「轟轟烈烈」的討論在最後尾聲中引向「正軌」,給這場討論暫時劃上句號。

馬克思手稿的強大效應,在西方發生於30年代初期,來到中國土地上已是遲到三十餘年了,但它貫注給中國美學的生命力,卻是任何理論所不可比擬的(它的深刻性與政治「合法性」完美地結合著)。理論的發展,要靠密集的生長點。馬克思哲學(由手稿而引發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整過哲學體系)無疑地,帶給美學理論的生長點是最多的,也是最密集的。

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導航、培育,今天的中國美學理論決不會顯得如此的活躍、繁榮。 歷史的偶然,往往又是歷史之必然。50年代末朱光潛將黑格爾的美學巨著翻譯出版了(儘管僅是第一卷,第

二、三卷70年代末才譯出),其宗旨正好與馬克思美學(「人化自然」說,「物件化」思維方式等等)接軌(馬克思曾自稱是黑格爾**呢),遼闊的美學領域,彷彿走向「異質同構」。朱光潛的一連串的經典翻譯,竟疊成了當代中國美學最綺麗的風景線,所以有慧眼的理論家說:朱光潛翻譯到**,中國當代美學便進展到**。

最遺憾者是維柯的《新科學》剛剛譯畢出版,朱先生便棄世而去,《新科學》在中國大地上並沒有發生如期效應,像翻譯出版黑格爾《美學》那樣,這是當代中國美學理論基礎建設中的一大缺失(朱先生二十多歲到西方留學便注意此書,直至八十多歲才翻譯出版,用心何其良苦)。 總之,馬克思巴黎手稿(連同其哲學體系)以及黑格爾美學(並連及康德美學),給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奠定了若干根基,並培育了與其相應的思維方式的萌發。這應該是「中國百年美學」認真總結與分析的物件。

在這裡必須強調宗白華先生的美學,他的路子與朱、蔡等人大異其趣。他早期留學德國多年,對德國的哲學美學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在和郭沫若的通訊中說:你將由詩歌(詩學)走向哲學,我將由哲學走向詩歌(詩學)。

他沒有順著康德、黑格爾之路子去展示他的美學構想,而是「月是故鄉明」,眷戀著這古老民族的詩性大智慧型。他首先潛心進入中國詩性文化中,然後提取中國人那源流久遠的「詩性智慧型」,展示了中國人特長的「詩性智慧型」形態美學的突出特徵,成為「中國美學」的一家之言,開拓了全新的方向。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西餐在中國傳播什麼時期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西餐在中國傳播什麼時期?我覺得在中國傳播史蹟已經是70年代的事情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西餐在中國傳播什麼時期,大概應該是在 後吧,出現在上海一帶那時候上海是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所以就傳入了西餐,流入到中國。在20世紀的20年代和30年代西餐在中國傳播,主要是在上海廣...

20世紀最流行的歌,20世紀50,60年代 美國 流行歌曲推薦。

現在是休閒娛樂的時間!下面由我為您傾情推薦好 如果您是喜歡歐美 的朋友,首先為您推薦兩首非常耐聽的慢搖 第一首,由年僅十八歲的澳大利亞女歌手delta goodrem 黛爾塔 演唱的 lost without you 第二首,由英國人氣組合atomic kitten 原子少女貓,簡稱ak 演唱的 n...

求中國30年代社會背景,中國20世紀20 30年代的歷史背景,誰知到啊,幫幫忙

窮的要死,髒的要死。中國20世紀20 30年代的歷史背景,誰知到啊,幫幫忙 中國20世紀20 30年代的歷史背景是什麼?30年代上海背景資料 有人說30年代的上海充盈著燈紅酒綠,瀰漫著靡靡之音,在昏暗曖昧的暝色軟風中買醉銷魂,只要在電影中看到跑洋行的買辦,穿旗袍的太太,在教會學校讀英文的小姐,從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