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分之五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幾份的數,它裡面有多少個十三分

2021-03-22 08:58:17 字數 5134 閱讀 8330

1樓:秋至露水寒

把單位一平均分十三份 表示這裡的五份是幾 裡面有五個1/13

5/13=5*1/13

2樓:最愛喜相逢

答:十三分之五表示把單位一,平均分成十三份,表示這樣的五份,它裡面有五個十三分之一。

海底兩萬里每個章節的概括

3樓:木由

飛逝的巨礁:2023年起,出現了一件大怪事。海洋中發現乙個龐然大物,就像飛逝的巨礁,多艘航船莫名其妙的被撞裂了。公眾堅決要求把著頭怪物從海洋裡清除掉。

贊成與反對:對怪物主要有兩派看法,一派認為是一種力大無窮的怪物,另一派則認為是一艘動力強大的「海下船」。我(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教授阿羅納克斯)認為,怪物是一種力量大得驚人的「獨角鯨」。

美國海軍部組織了一艘名為亞伯拉罕.林肯號的快速驅逐艦,準備去清除「怪物」。我應邀隨行。

隨先生尊便:我的僕人孔塞伊不假思索的說:「隨先生尊便。」跟我一同上了以法拉格特為艦長的驅逐艦。驅逐艦從布魯克林碼頭揚帆起錨,向大西洋全速前進。

內德.蘭德:艦長和全體海員同仇敵愾,決心一定要捕獲獨角鯨。只有加拿大人捕鯨手內德.蘭德對獨角鯨的存在表示懷疑。

向冒險迎去:艦隻在太平洋上遊弋。大家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努力地觀察海面。

三個月過去了,海員們開始洩氣了,開始懷疑自己這次搜尋行動的意義。半年後,海員們要求返航。艦長許諾最後搜尋三天,三天後如果還無結果就將回去。

到了規定期限的最後時刻,一向無動於衷的內德.蘭德突然喊叫起來,他發現了怪物。

全速前進:林肯號企圖捕獲獨角鯨,而獨角鯨卻若無其事地同林肯號捉迷藏。經過一夜一天的追逐周旋,到第二天晚上,雙方形成對峙。

當林肯號向獨角鯨發起進攻時,獨角鯨卻突然熄滅電光,向林肯號噴射大水。林肯號遭遇了滅頂之災。

不知其種屬的鯨魚:我被拋入海裡,與孔塞伊在海中相依為命。正當筋疲力盡就要沉入海底時,被躲在獨角鯨背上的內德.

蘭德拉出水面。內德說,這怪物不是鯨,是鋼製的。我這才斷定它是一艘潛水艇。

我們在艇頂苟延殘喘。天亮時,艇蓋掀開,八個壯漢出來,把我們拖進艇裡去。

動中之動:我們三人被關進一間黑屋子。半小時後,突然眼前一亮,進來兩個人。

我們用法語、英語、德語和拉丁文進行自我介紹,對方均無反應。他們走了,侍者送來食物,我們飽餐後就進入了夢鄉。

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4樓:沉雨落鳳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念的名號,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當乙個人死後,對他做出的一生的評價。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只用於帝王,而諡號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

以下是年號、廟號、諡號各自的簡介:

1、年號,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2、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3、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乙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5樓:夢夢在俺

年號、廟號、諡

號三者之間的區別是;

一、年號是用來代表年份

二、廟號是帝王在供奉時所用的名號

三、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乙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乙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乙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廟號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諡號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乙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只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乙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乙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擴充套件資料;

古語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皆中國古代國粹,並已伴隨**時代之結束而壽終正寢,飄然而去。

今朝予以審視回味,其感受如何,評價怎樣,必定是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矣。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1.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

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乙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

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

**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3.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

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乙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乙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乙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

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乙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乙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諡號或年號。具體參見《中國古代帝王稱號的演變》。

7樓:湖北中公教育網

首先我們來看年號。年號起源於中國,確切的說,是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也就是說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從漢武帝開始,歷代帝王都會給自己確定乙個年號,有些帝王只有乙個年號,有些則有多個。

例如,明清兩代帝王的年號都只有乙個,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年號;而唐朝的皇帝則十分任性,他們給自己弄出來很多個年號,唐高宗李治有多達14個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等都是唐高宗使用過的年號。年號有乙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於紀年。一般改元從皇帝下詔的第二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古代紀年的時候,往往就用當朝皇帝的年號來紀念,比如說唐朝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其中天寶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天寶十四年就是天寶這個年號使用的第十四年,在這一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其次我們來對照一下廟號。早在商王朝就已經開始使用廟號,但是周王朝推翻商王朝之後便廢除了廟號,直到漢朝又重新被使用,在這期間,廟號被廢止了將近一千年。廟號的使用,通常是在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被後世追尊的名號。

例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等等,這些稱呼都是廟號的稱呼。通常情況下被稱為太祖的,多是開國皇帝或者被追封的廟號。例如漢太祖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魏太祖曹操則是被曹丕追封的廟號。

僅次於太祖的廟號是太宗,通常情況下稱為太宗的都是王朝的繼任者,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繼任者;清太宗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繼任者。

最後我們再來對比諡號。乙個歷史人物死後,為了對這個人物進行蓋棺定論,我們會使用諡號來概括。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皇帝的專利,帝妃、諸侯、大臣死後也可以使用諡號。

諡號自周王朝便已經開始使用,秦始皇時期廢除諡號,漢朝開國之後重新恢復使用。例如周幽王的幽字、鄭莊公的莊字,都是諡號。諡號有褒貶之分。

歷史上美諡有如下幾個字: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這些字都含有褒義;同樣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此外還有一類諡號稱為平諡,有如下幾個字:

懷、悼、哀、閔、思、殤,這些諡號有同情的意味在裡面。由於歷史上的人物諡號的字數都比較多,所以我們通常並不使用諡號稱呼他們,而是使用廟號或者年號來稱呼他們。例如唐朝皇帝李世民,年號是貞觀,廟號是太宗、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總結對比一下這三類稱號的用法。年號用於皇帝生前,由皇帝自立;廟號是皇帝死後,被後世尊封;諡號的使用則未必僅限於皇帝,同樣是人死後被後世評價,但是有明顯的褒貶之分。

五分之三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幾份,5分之三既可以表示把單位一平均分成幾份,取這樣的幾份,也可以表示把什麼平均分成幾份,取這樣的乙份

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三分就是五分之三。五分之三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五份,取其中的三份 五分之三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記做為五分之三的意思 5分之三既可以表示把單位一平均分成幾份,取這樣的幾份,也可以表示把什麼平均分成幾份,取這樣的乙份 3 5表示把 1 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 3...

九分之七公尺既表示把什麼看作單位一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這樣的多少份的數還表示

7 9公尺,既表示把1公尺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9份,取其中的7份 還可以表示把7公尺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9份,取其中1份的數。2 3千克既可以把什麼千克看作單位一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的多少份還可以把多?把1千克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2份,還可以把2千克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1份。把1千克看...

把單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這樣的份11分之

把單位 1 平均分成 11 份,表示這樣的 3 份是11分之3 1 七分之三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它的分數單位是 1 七分之三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 7 份,表示這樣的 3 份。它的分數單位是 7 2 十四分之三的分數單位是 14 他有三個這樣的單位 再加上 11 個這樣的單位就可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