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隋宮燕和劉禹錫的烏衣巷在表達技巧和感情上有什麼

2021-03-21 22:10:27 字數 1776 閱讀 7981

1樓:午夜月行者

我同桌說「烏衣巷」是「烏鴉笑」。

李益對隋宮前的春燕呢喃,頗有感觸,便以代燕說話的巧妙構思,抒發弔古傷今之情。

劉禹錫則是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所以表達技巧不同就是:李益是以他人(燕子)之口述說隋宮的變化,而劉禹錫則是借今景感嘆烏衣巷的變化。

感情上大體相同,恕我才疏學淺,沒看出來,麻煩摟主知道正確答案後發過來。

2樓:好運年年來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

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乙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

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乙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採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

「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象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

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

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李益對隋宮前的春燕呢喃,頗有感觸,便以代燕說話的巧妙構思,抒發弔古傷今之情。

李益是以他人(燕子)之口述說隋宮的變化,而劉禹錫則是借今景感嘆烏衣巷的變化。

3樓:匿名使用者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李益的邊思中腰垂錦帶佩吳鉤中的佩是什麼意思

1.佩帶,把徽章 符號 手槍等戴在或掛在胸前 臂上 肩上或腰間 wear 佩之金玦。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7626131 左傳 閔公二年 古代君子,必佩玉。禮記 玉藻 佩其象揥。詩 魏風 葛屨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 項羽本紀 2.又如...

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的態度如何

兩人的態度都是安貧樂道,但顏回多一分坦然,劉禹錫多一分孤傲。體現了他們不以貧困而感到憂慮,也不急於追求富貴的高貴品質,是儒家 窮則獨善其身 的真實寫照。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的態度如何?體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這在劉禹錫的 陋室銘 中就有所體現,表現了劉禹錫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

宋濂和唐太宗共同的治學態度是什麼(在澠水燕談錄和送東陽馬生

稀硝酸 宋濂和唐太宗共同的 治學態度是治學需要虛心請教並且持之以恆。在 送東陽馬生序 中宋濂寫到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其他人之過哉。就寫出了宋濂的治學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 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