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 「我們是現代人,又不說文言文,不寫古詩文,為什麼要寫那些既深奧難懂又沒實用的古詩文呢

2021-03-21 18:04:56 字數 5669 閱讀 7737

1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中國是乙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文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團結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生機。

讓我們誦讀古詩文,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我們的視察,豐富我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中國人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

如古詩《憫農》《古風》《田上》《田家》《傷田家》《蠶婦》《陶者》等等體現的正是這種精神。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

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多誦讀好聽又好說的韻文,不僅能讓人在言語聲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漢語言形式的魅力,還可以使好奇心轉化為興趣如讀《贈汪倫》時插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讀《塞下曲》插入李廣將軍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詩》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間的故事;背《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孟母三遷的典故。背「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講晉人孫敬懸樑苦讀,戰國蘇秦用錐刺腿的勤學故事……這些典故活躍了思維,誘導了和作者產生情感共振效應。.在精讀一首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更能擴大閱讀面,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不僅可以培養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美。反覆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

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領悟詩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讀,一句十回吟」聲情並茂地反覆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型美,更沉積著乙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大量誦讀古詩文,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領悟詞句中比喻、誇張、對比的精妙之處,賞識能力得到提高,語言底氣就足了。有了底氣,才有靈氣,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行文下筆輕鬆,語言流暢,直至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古典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煉的文字樣式,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氣氛,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詩留餘味。觀察是思維的知覺。等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一天的豁然開朗、恍然頓悟之後形成的東西就是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人文素質,就是一輩子的概念。當然,古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創造性地繼承,在成長過程中體驗詩意化的生活,迸發出澎湃的創造活力!

2樓:湖北人檢開飯

1、文言文是一種思想和文化的傳承,它包涵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

2、現代人說話的習慣發生了改變,文言文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的習慣,所以不說文言文;古詩文裡面有很多條條框框,很深奧,蘊藏了許多豐富的哲理,現代人沒有幾個能把它寫好,所以不提倡寫。但是如果你能寫出高水平的文言文,人們同樣會認可你。

3樓:hi美女哈

因為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這些東西流傳了幾千年,不能因為有了外國文化就忘記過去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中國在2023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不寫古詩文,為什麼要寫那些既深奧難懂

5樓:那一抹明月

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就算我們不寫也可以好好欣賞,其他外國羨慕也沒有的東西呢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寫古詩詞

6樓:伊伊寶寶寶貝

把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再拾起來。

2.藝術為什麼一定要困於名韁利鎖之中?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卻常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態,李白晚年窮得處處舉債,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們何曾想過自己的詩能換多少稿費?

《紅樓夢》能換幾塊麵包?但是紅樓一夢,橫亙天地,李杜詩篇,輝耀古今。

這樣,我們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寧願餓肚子也要去買詩集或什麼鑑賞辭典,寧願被人視為異類,也要吟幾句「平平仄仄」了,要說沒有市場,結論是不真實的,看看網路詩壇的火爆便可見一斑,消弭其現實存在意義,是不可接受的。

1.有乙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各個時代有其一代文學之盛,後人是無論如何不能超越的,現代人寫詩填詞是不可能超過唐宋,因此,詩詞只能玩玩,不能當真。當然,這樣的說法幾乎是不值一駁的,我們不能因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絕高,大家都擱筆不要學書法;我們不能因為有了《紅樓夢》,就號召大家不要白費力氣寫**了。

再說,唐後之詩是否一定不如唐?這是不好說的,唐後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2.總之,說古道今,吟詩歌賦,不失為一種樂趣。在忙忙碌碌的今天,如果能靜下心來品味一下古詩詞,既是乙個享受也是一種薰陶。

對於中華文化而言,因為是一脈相承的,今天的璀璨文化就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斷代之後另起的爐灶。所以,古詩詞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在今天的語言、文字、行為、道德、學說中,都大量存在古詩詞的基因。

故,古詩詞不僅離我們不遠,而且還特別具有實用價值。通古博今,那就是一種品位。不輪哪個時代,追求的都是一種品位。

有品位之人,自然位於社會上端。人,誰又不想往高處走呢?此謂高者,境界之高也。

不求陽春白雪,但求通理達情,亦求心曠神怡也。古詩詞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唐朝人說的話我們現代人能聽得懂嗎?若是完全聽不懂為什麼他們留下的大多數古詩我們用普通話讀起來仍是... 20

7樓:

古詩不一定都是押韻的 作詩主要是要有意境和水墨畫差不多

現在有個論調就是說粵語是最有古風古意的

所以說唐詩宋詞用粵語讀是最有意味的

8樓:

大部分的話應該是能聽懂的。但當時唐朝的都城在長安、也就是今陝西西安,所以說應該是以陝西方言為主的。估計還會有一些書面文言文的內容,這個可以聽下書評的方式。

至於押韻,普通話和陝西方言是很類似的,所以大多數古詩用普通話讀起來仍是壓韻的。

9樓:

我們現在讀起來還是押韻的不就代表我們現在和以前說話的語音基本還是一致嗎?

10樓:

不太一樣,當時人具體說什麼話現在也不是特別清楚,不過肯定是當時的方言,據說當時的官話是粵語,因為其實當時的中原人是後來遷移到南方去的,現在在南方罷了

11樓:

我們老師告訴我們,每個朝代說的話都是方言,而普通話卻是近代的,如果你會白話,那麼請你用白話吟誦一下故事吧!注意平長仄短

12樓:愛情誰遇而安

口語變化不大,古代和現代文字及變化主要是書面語,從繁體到簡體,繁體中還包括很多字型。唐朝有些字現代人也能看懂,那時文字在本國是統一的,後來變化也不是很明顯。總而言之,古代大白話還是聽的懂的。

13樓:迷失在旅途之外

也不完全是押韻。例如:潦倒新停濁酒杯(bai四聲)。而且很多古代詩,在現代都給修正過了。說白了,我們現在讀的詩,不是原文。

14樓:我是114同學丶

好刁鑽的問題。

我猜,發音雖改,但平仄未變把

15樓:吃番茄的大蘋果

古代漢語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先秦時代傳下來的書面語,這個書面語包括先秦的一些文獻文章,以及後人對這些文章模仿而作的文章,還有就是從唐朝以後的古白話,這個基本上是和現代差不多,可以聽懂。

16樓:願慕曇花一現

當時書面的文字書寫方式和口語的講話方式是完全不同,在同乙個地方假設回到古代,口語可以毫無阻礙的聽明白,但書中文字你就可能看不明白了,特別是春秋戰國,光字型都是大篆,小篆等,你怎麼讀,且當時中國有多種字型並存。

17樓:匿名使用者

寫詩是從字義出發的,不管用什麼方言讀,你體會的都是詩的含義,和口音關係不大。就象毛詩,你可以用湖南話讀,也可以用國語讀,都能體會到詩的意義。所以我想不必糾結於這一點吧。

18樓:柃木榆雲

略有不同,文言文和百話文有一定相同的地方

19樓:最後旋律

咱們現在的官話是普通話,即以北京方言為基礎上的改進,而當時的官話是長安話,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話,大同小異。大家眾所周知的明朝官話是鳳陽話一樣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官話是關中話,就是現在的西安話

21樓:匿名使用者

差不多吧。別說唐朝了,春秋戰國時的諸子著書,現在人也差不多能看懂。語言上嘛,也是一脈相承的,不過有不同方言而已。

現在北方大部分方言雖然有時聽起來彆扭,但意思都能聽個差不多吧..以各種不聽的方言讀出來的《論語》,也不至於完全聽不懂吧

22樓:羅馬沒有貓

應該差不多,但肯定有差異,因為古代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四個聲部,是分化成現在的四個聲部的,至於有的到底讀什麼誰也不知道,畢竟沒有留聲機嘛....比如有的詩句應該是押韻的現在讀者不押韻,其實在當時是押韻的,因為古代對押韻是很嚴格的,必須是平仄....

23樓:莫失莫忘盡長安

古代人說話應該沒有文言文那樣晦澀難懂 那是文人寫文時才特意用的文字 在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口語與白話文沒有太大的差別

24樓:伊精鈴

那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河南話或者陝西話作為官方語言的?不過這麼多年了,應該會有變動的

25樓:依槍嘆紅塵

簡單的都能聽懂,比如我們能看懂的大部分都是簡單通俗的,這型別的流傳性廣,

26樓:史密斯秒殺你

所謂古詩與古風的區別只在於嚴謹的格式上(如果「只」這麼一點區別,何須那麼多人撲進去研究呢?又何來魅力引得後人者前赴後繼只為追隨?)!

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詩的本意(忽略詩的本意的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佳作,而是某一部分為了格律而強湊詩詞的古人(數量極少吧),絕大部分是今人。傳承的文化不完整,自己摸索出新的一套,以為是對,套進去用,彆扭,自然。更有幾個人寫詩是只為湊足四句、五字或八字的?

字詞都不通意,何談平仄押韻?)~詩不過是用簡練的語言(何以簡練?不是想簡練就能簡練,沒有歷練何來簡練?

),精整的文字無誤的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所謂格式,不過是當時年代人說話的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可是現代人的過於追求就使詩文變了味道!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這是不需要可以而為的!

刻意而為,留不下完美~詩,僅僅需要工整的語言,和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感情即可~這才是詩的真諦吧!有誰會說評判一篇詩好壞的標準在於平仄格式麼?樓下不服來辯啊!

來個研討樓,投票式的,打上自己的觀點,詩更注重感情,還是格式!(確實,乙個時代乙個主流文體,如唐詩宋詞元曲。而現代人既然不認同押韻平仄,就乖乖寫自己的現代詩歌吧。)

現代人的概念是什麼,傳統人 現代人的定義是什麼?區別在哪裡?

現代人的起源問題 現代人,即人類進化史上的最新階段 晚期智人。對於晚期智人的由來,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而且直到今天也不能說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如果我們將西歐典型尼人與克羅馬農人,或大荔人與山頂洞人的頭骨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較,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典型尼人的頭顱又長又低,兩側突出,腦後枕骨像是乙...

古代人整體比現代人長得好看嗎,古代人是純正的漢族人,所以長得比現代人好看嗎?

現在的中國人也確實已經不能說自己是純正的古華夏族了,但是其基因還是儲存了下來,大部分古代人也是咱們現在樣子。首先審美觀每乙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大部分的混血還是比非混血人漂亮的。並不是因為基因的改變而變得醜,相反正是因為混血吸取不同族的基因而更漂亮。你說的另乙個問題,當初漢人怎麼不打敗他們,最開始,...

現代人的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乙個人的素質第一,就算沒文化,沒錢,但是素質要高,積極向上,開心快樂,朝氣蓬勃,等多方面 首先,要學會自己為自己減壓.所個快樂的人.其次,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太消極,整天憤怒 焦慮 自卑,那樣也不是很好,最好是寬容的 樂觀的 熱情的等等.基本上的一些心理問題就是這個.好象現在心理壓力是主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