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號者》的賞析是什麼,艾青詩選(吹號者)賞析不少於600字

2021-03-21 08:47:14 字數 5938 閱讀 8962

1樓:曉寒秋楓

這首詩裡他為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乙個吹號者和浸濡著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乙個民族並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

吹號者是被黎明最早驚醒的人。天還是一片黝黑,他就把黎明的聲音與光明一起吹送到寧靜的遠方:

「他最先醒來——/他醒來顯得如此突兀/每天都好像被驚醒似的,/是的,他是被驚醒的,/驚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車輛的輪子/滾在天邊的聲音。」

這是第一章開頭的七行詩,詩人把「驚醒」這個詞語重複了三次,加深了我們對「最先醒來」的吹號者被遠方傳來的黎明的滾動聲所驚醒的印象。但其實驚醒他的並不是天邊滾來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黎明的「過於殷切的想望。」他意識到自己是黎明的通知者。

因此,他起身立即拿起號角。上面摘引的七行詩,朗讀時三個不斷加強音量和感情重量的「驚醒」形成一浪高一浪的節奏。起伏而迴旋的號聲是從號管裡帶著深情彎彎曲曲流出來的,並且帶著吹號者被驚醒時的震動感。

我以為這震動感正是作者創作這首詩時在心靈上引起的對黎明充滿預感的顫動。從這裡我們又可以深刻地領會到一首詩的語言和節奏是怎樣生成的。

2023年末,讀這首詩時,我正在乙個中學讀書,並充當一名吹號者(為了領一點津貼),我懷著感激的心情,把它朗讀了不知有多少遍。對第二節我感受特別深切,因為我有吹號者真實的感受。作者在卷首的小引裡說常常有細到看不見的血絲,隨著號聲飛出來……,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

這絕不是誇張之詞。我吹號不到一年,就累得患了肺病,在一篇文章裡,我曾回憶到這段經歷。那麼我的號聲裡也一定有著血絲。

因此當我讀《吹號者》的這幾行引詩時,心裡非常難受。我為什麼對第二節感受特別深呢?這是由於這一節詩裡吹號者的崇高的感情深深感動了我:

「他開始以原野給他的清新的呼吸/吹送到號角裡去,/——也夾帶著纖細的血絲麼?/使號角由於感激/以清新的聲響還給原野,/——他以對於豐美的黎明的傾慕/吹起了起身號,/那聲響流盪得多麼遼遠啊……/世界上的一切,/充溢著歡愉/承受了這號角的召喚……」

當時我只有十六歲,儘管不是乙個戰鬥隊伍的吹號者,但我已經參加了中共的地下組織,對於人類的命運和民族的危難,有了一些覺悟。因此對於詩的深邃的內涵,我能完全領悟。我開始跟著艾青的詩學著寫起了詩。

不論做人還是寫詩,吹號者的精神境界都給我很深的鼓舞和啟迪。當時我還畫過一張表現吹號者形像的畫,登在學校牆報上。《吹號者》不但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義,還懂得了詩人都應當是向人世間通知黎明到來的吹號者。

象號聲一樣,詩人寫的每一行詩裡,都有看不見的纖細的血絲,當時,我十分相信。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太陽》、《他死在第二次》、《吹號者》以及後來的《虎斑貝》等詩都夾帶著來自詩人心靈的血絲。艾青是乙個不惜付出生命的吹號者。

詩的第五節使這首詩的悲壯的情感昇華到了聖潔的境界。詩人以淳厚的筆觸為吹號者的犧牲寫下一曲高昂的哀歌。吹號者死得壯麗無比,直到「被一顆旋轉他的心胸的子彈打中了」才寂然地倒下,然而號聲並沒有中止。

最後兩段詩使吹號者和映著血和陽光的號角得到了永生。

「聽哪,那號角好象依然在響……」

以上是我對《吹號者》的解析,有些感觸是屬於我個人的,難免帶有感情的因素。下面簡略地談談這首詩在創作上給了我們一些什麼啟示。

首先,這首詩真正體現出一種生命感和生命形態。詩的「小引」就使我們深切地感到了吹號者和號角、號聲以及廣闊的原野,血肉地成為這首詩不可分隔的藝術生命的整體。如果沒有面孔蒼黃的吹號者發自心胸深處的呼吸和細微的血絲,號聲不僅不存在,更不可能飛向遠方去激勵千千萬萬個戰士。

前面摘引的第二節詩生動地體現出這個完美的精神境界。我們常說一首詩寫活了,說的就是詩中寫活了乙個藝術生命。《吹號者》從開始到結尾都充溢著強大的迴盪不絕的激情:

這正是吹號者和號聲所具備的生命特徵。

其次,《吹號者》使我們加深了對艾青藝術個性的了解,它是樸素的,自自然然的,不露痕跡的。個性蘊含在詩的整體情境裡,而不是在表面的詞句裡,是修辭學無法達到的。

第三,對艾青的口語和節奏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沒有豐富的激情,就產生不了詩的節奏,而口語是最富於人性的親切感的,是直接從心靈裡流出的脈息。

第四,艾青的詩都是心靈的自白。沒有純客觀的抽象,都是有真情實感的,即使是晚年寫的哲理性小詩,也是他的人生體驗的結晶,帶有詩人的某個歷史時期的真實的哀傷、痛苦和期望,以及詩人與現實人生的聯絡。

艾青詩選(吹號者)賞析不少於600字

2樓:天下相思

在《吹號者》中,詩人把「驚醒」這個詞語重複了三次,加深了我們對「最先醒來」的吹號者被遠方傳來的黎明的滾動聲所驚醒的印象。

但其實驚醒他的並不是天邊滾來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黎明的「過於殷切的想望。」他意識到自己是黎明的通知者。因此,他起身立即拿起號角。

從這裡我們又可以深刻地領會到一首詩的語言和節奏是怎樣生成的。

詩人以淳厚的筆觸為吹號者的犧牲寫下一曲高昂的哀歌。吹號者死的壯麗無比,直到「被一顆旋轉他的心胸的子彈打中了」才寂然地倒下,然而號聲並沒有中止。最後兩段詩使吹號者和映著血和陽光的號角得到了永生。

《吹號者》沒有純客觀的抽象,都是有真情實感的,是作者的人生體驗的結晶,帶有詩人的某個歷史時期的真實的哀傷、痛苦和期望,以及詩人與現實人生的聯絡。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特點:

1、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鬥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穫。

2、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的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3、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畫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3樓:魔法名字不顯示

艾青詩選(吹號者)賞析

艾青詩選吹號者主旨是什麼?

4樓:課文你來說

《吹號者

》,圍繞主要人物——吹號者展開情節,以獨特的寫法,成功地塑造了乙個吹號者的形象。他為了解放事業而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勇士,催人奮進。詩的結尾兩行「聽啊,那號角好像依然在響……」以含蓄的語言寫吹號者不朽的精神,昇華了詩的主題。

表達了作者對偉大英雄無比敬佩之情。

艾青《北方》的賞析

5樓:匿名使用者

對侵略戰爭的控訴

解讀欣賞《北方》時,提到了艾青寫的自由體詩,在抒發情感和開創藝術境界等方面,都體現了高度的控制和樸素自然的特點,他的詩從整體形態到段落、節奏、氣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隨意製作的。一首詩就是乙個生命,從形到神,一次生成,並且最完美地達到了這個藝術生命的審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寫詩盡力地想做到這一點,但是很難達到這個近乎天然的境界。

讀《乞丐》這首短詩,我深深感知,這首詩達到了這個境界。它是整塊岩石雕的,準確地說,是用岩石般的不可動搖和不可更改的語言創作而成的。艾青的許多詩都有這種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來了》、《生命》、《吹號者》等等。

這首詩每讀一次,總讓我痛苦地回憶起戰爭的災難,它是對萬惡的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2023年春天,我從戰火連天的家鄉逃出,正流落在隴海線上,我看到過艾青見到的這些飢寒交迫從戰區來的乞丐。我當時也有過近似乞討的經歷。

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難和絕望的心情。他們「吶喊著痛苦」,他們凝視著你吃「任何食物」,他們伸出「烏黑的手」……這都是由於飢餓,都是由於戰爭。感謝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戰爭的真實的影象,使我們永遠憎恨和反對不義的戰爭。

我國已故著名畫家蔣兆和畫過一幅長卷《流民圖》,也是記錄這次戰爭的罪惡行跡的,畫的都是被戰爭驅趕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與艾青的《乞丐》的情境異常相似。比利時詩人凡爾哈崙寫過一首詩《窮人們》,刻畫了窮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頂」的可憐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黃落葉的手」,這些細微的部分,最能顯示出窮人內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過去,它們仍深深地鏤刻在讀者的心上。記得還有一位外國著名詩人韓波寫過《捉蝨子的人》,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的詩篇。

艾青的《乞丐》可與世界上這類不朽的詩篇相媲美。

前面說這首詩給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藝術生命。一次完成的詩,往往要在詩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憶寫這首詩時說,乞丐伸出的永不縮回的手的細微動作,他是觀察了很久之後才捕捉到這個體現痛苦的動作的,說明《乞丐》這首詩孕育的時間是很長的。

這首詩全部是用切實的語言和細微準確的動作表現的,沒有誇張和虛構,這些樸實的語言都是絕對不能改動乙個字的。正是這些生命的語言,才誕生了乙個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討的乞丐。

中國有另一位詩人也寫過一首題名「乞丐」的詩:「薔薇路上/走來乞丐乙個。/口裡唱著山歌/手裡握著花朵。

/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薔薇花下。」這首詩裡這個乞丐,從內心到細微的動作,絕不是真正的飢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乙個虛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實際上歪曲了乞丐這個痛苦的意象。或許這位詩人寫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乞丐」,所謂的「花丐」:

求愛的名士,但這與乞丐這個真實的名稱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實的誰都祈望人間早一天絕跡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發表後不久,有論者卻說這首詩寫得過於悲傷和憂鬱,而且進一步說這種悲傷和憂鬱是根源於詩人主觀的情緒,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徵派的陰影的毒害。這就令人奇怪了,難道寫乞丐的悲傷和憂鬱還有寫過頭的問題嗎?艾青的《乞丐》中所寫的悲傷和災難不論從思想意義還是從審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對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如果詩人沒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種屬於乞丐的痛苦和悲憤,是絕寫不出這首詩的。

當我們讀到下面三行詩,我們能不清醒地深思嗎?

「飢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乞丐憎恨的是什麼?他憎恨的當然是侵略戰爭和萬惡的民族敵人。

這裡絕對找不到一點象徵派的陰影,它是乙個真實的被戰爭的血淚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乙個不朽的乞丐形象。

《我愛這土地賞析》 20

6樓:li小狐狸

對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來說 , 恐怕沒有人會不知道艾青的名字。

而對熟悉艾青詩歌的讀者來說,又恐怕沒有人會不記得艾青詩歌中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讀著這兩句詩 , 聯想到這首詩的:

「 假如我是乙隻鳥」,便很自然地在我們的眼前出現那泣血啼鳴的杜鵑鳥的形象,在我們的耳邊響起那哀傷幽怨的鳴聲。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寫作於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過只有十行的短詩,卻已經成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顯示出詩人獨特的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一。詩人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的初期,祖國的半壁河山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山河破碎,淪陷區的人民被迫流亡他鄉,啼飢號寒,掙扎在死亡線上。

面對這樣一場民族的劫難,詩人艾青的心裡湧動著滿腔的悲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惡的魔爪剛剛伸向中國的華北地區的時候,他就憂傷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以詩人顫抖的心靈,感受著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難:「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湧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

但是,詩人艾青並沒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讓自己的感情僅僅停留在哀痛欲絕的悲嘆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著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轉化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永不改變的忠誠,在《北方》裡,他寫道:「撲面的風沙/與入骨的冷氣/決不曾使我詛咒」,「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

在這首《我愛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對祖國、對人民深深的愛戀,寄託在對「土地」的愛戀之中,表達出了乙個中國詩人在民族災難面前始終不渝的赤子情懷。因此,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卻既傳達出了時代的特徵和民族的苦難,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個性,成為詩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鳥」意象的深層蘊涵

以「鳥」自比,把詩人的歌唱比喻為鳥的鳴叫,一般說來都是取詩人熱烈而歡樂的歌唱,像鳥的歡快的鳴叫那樣,使人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詩人在飽含著深情的時候,才會像喜鵲、像畫眉那樣,從自己的心靈深處湧起熱烈而深沉的綿綿情思。

但在這首詩裡,詩人的歌唱卻不同於那種歡快與高昂的鳴叫,而帶著一種時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乙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脫口而出寫下的這兩行詩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為祖國歌唱的誠摯的感情,固然表現出了詩人以詩為歌的熱烈的感情。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為什麼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呢?這正表達了詩人鬱積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為有著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嚨才會嘶啞,所以,在詩的開頭,便已經為全詩營造出了一種悲涼的基調和沉重的氛圍,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痛楚。

艾青詩選太陽的賞析,艾青《太陽的話》的賞析

艾青詩選 太陽 賞析 詩的第一 二節,寫太陽到來時的悲壯場景值得注意的是 在艾青的感受世界裡,太陽竟是從遠古的墓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穿過黑暗的年代滾來的,這暗示著光明誕生於黑暗和死亡。這和郭沫若的 太陽禮讚 不同,在郭沫若的感受中,光明就來自光明。艾青之所以有這樣奇特的感受與表現,系時代賦予他...

艾青詩選求賞析,請選中的段落賞析批註,不要介紹作者之類的,就賞析選的這篇詩

在兩個環著雲的高山相接的 地方在兩個山峰突然向下傾斜的下面 在幾尺高的芝草的密叢裡 橫著一根棕櫚的樹幹 獨木橋連住了兩個高山 旅行的人們都從它上面走過 它在半空裡微微地抖動 一條百丈深的黑坑 裂開在它的下面 從黑坑的最深處 可以聽見悠遠的水流的聲音 1940年2月17日 靈感是詩的受孕 艾青說 如果...

艾青的詩歌《春》的詩意是什麼《春天》艾青

詩意 嚮往光明 歌唱理想。春 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7年4月,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把烈士的犧牲與春天的到來直接地聯絡起來,除了表現出作者對於反動派的瘋狂居殺的憤怒和仇恨之外,還表現著一種堅定的信念 任何狂的鎮壓和 都無濟於事,烈士們所付出的鮮血代價,是以迎來乙個更美好的春天為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