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汗室可興矣,為什麼劉備最終還是沒有統一天下呢

2021-03-20 21:48:52 字數 5188 閱讀 446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歷史的必然,在大的歷史環境下,沒有哪個個人可以改變歷史。

1、「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諸葛亮周圍熟識他們二人的觀點,並不代表天下人的觀點,他二人是很強,但是天下智能之士多矣,比如曹操的郭嘉、徐庶、荀氏叔侄、程昱、司馬懿、戲志才等等,無一不是經天緯地之才,東吳則有張昭、張紘、周瑜、陸遜、呂蒙、魯肅等江東英豪,這些人並不比「臥龍鳳雛」相差多少,像郭嘉、司馬、荀氏叔侄、戲志才、周瑜等人和臥龍鳳雛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2、北方強而南方弱的實際情況,不會因為臥龍鳳雛在西蜀就改變。中國古代從來都是北方吞併南方,這是由於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哥哥方面都強於南方,中國的重心開始南移都是在魏晉以後,而西南則更是欠發達。什麼「天府之國」只是說四川平原的土地比較肥沃,但是其他方面瞠乎其後。

3、劉備缺乏人才。三國之中,最缺乏人才的就是蜀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期,雖然有五虎大將、臥龍鳳雛,但是,也就僅此而已,外加法正、魏延、嚴延、李嚴等人,而曹魏的大將遠遠多於西蜀,什麼張遼等五子良將、夏侯等四龍大將,還有其他「良將千員」,而文臣謀士更是車載斗量。蜀國呢?到了五虎大將紛紛而終的時候,就剩乙個老邁的趙子龍,還有居心叵測的魏延,其他還有什麼良將?

文臣謀士則更是少的可憐。民間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正是蜀國真實的寫照。諸葛亮為人所詬病的重要一點,就是事事躬親,後備人才培養乏力,不像曹魏代有才人出,甚至不如東吳人才濟濟。

以上三點,其實第二點是最關鍵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可安又不是一定能安,只是說這二人有能力罷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話是為了推銷諸葛亮而造的,準確性不太高,要是不先炒作下,誰會找他那麼乙個鄉野村夫?

4樓:左丘忠仙鶯

因為當時曹操根基已穩,統一了北方,他兒子建立的魏國國力更是三國之首。而劉備雖然稱帝,但實際上只是擁有兩三省的地盤,國力不足與魏國抗衡,甚至還不如後來孫權建立的吳國。所以劉備未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國力弱小。

而且劉備在夷陵大戰的大敗更是大傷元氣,蜀國的衰弱成為必然。

統一天下並不是靠一人之力就可以的,而是還要靠國力。魏國僅憑其前線兵力就足以與蜀國和吳國抗衡了,所以劉備僅憑一兩個謀士是無法統一天下的,更何況魏國的將才謀士數量均在劉備之上。

5樓:匿名使用者

那句話只是在降調他們二人的能力高。

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為什麼劉備最後還是沒有統一天下?

6樓:ever一

龍鳳得一可安天下,出自水鏡先生之言,劉備得到兩個還是沒有統一天下,其實統一天下並不是乙個人,兩個人的努力就可以統一的,秦王朝六代,戰戰兢兢,才有了統一的機會,如果說,共同得到乙個人就可以統一天下,那他們豈不是比秦國六代君王還要強悍。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本來就是在**裡虛構的,羅貫中老先生為了,讓**更加的吸引人才弄出了這個噱頭,只是誇大了他們的能力,事實上這句話並不是太準確,而且這句話也有後半段。

龍就是指在曾經在南陽耕種的諸葛亮,後來蜀漢的名相,他可以說是確實幫助劉備奪得了三分基業中的乙份,劉備啟明前半生的生涯遇不上好的謀主,後來諸葛亮看上了劉備的潛力然後投靠過來,為諸葛亮集團接下來的發展制定了長遠有效的計畫,也就是這個計畫才有了後面的三分天下。

龐統是鳳,龐統此人心高氣傲,才學過人,但是相貌醜陋,若是以貌取人之人,絕不會深入了解龐統的心胸,龐統曾經去過孫吳,後來又來到了蜀漢,他來到蜀漢的貢獻其實並不多,因為他到了蜀漢之後趕上討伐西川,不幸在此戰死,沒有機會能夠展現自己的更強謀略。

任何統一霸業都不是乙個人兩個人能夠決定的,即便是蜀漢那三分的霸業也是蜀漢群臣共同努力下的結果,並不是乙個人,兩個人的功勞。

7樓:頑童吉安娜

畢竟雖然人才重要,但原始資本也十分重要,劉備開始一窮二白他能夠最後三分天下還是靠了諸葛亮的助力。

8樓:匿名使用者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老師水鏡先生司馬徽像劉備說的,目的是推薦諸葛亮與龐統二人。網上的說法是這句話還有後一句,全文應該是「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漢室難興」,子初是劉巴,孝直是法正,這兩人的早亡使劉備興復漢室的願望成空。其實逐鹿天下從來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決定的,臥龍鳳雛雖然大才,但也是人啊。

9樓:珠竹

此話只不過是**中虛構出來,真正若是有人能**未來,還何談歷史。

10樓:陝西中關村

說的沒錯,

復不過還有後一句「子

制初孝直若亡bai一人則漢室難興

du」,zhi後期雖然得到了幾個dao

罕見的人才,但是主要的人才全都壽命比較短。

以至於在後來劉備堅持要舉兵伐吳,給關羽報仇的時候,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假如法正還活著,就一定能勸說主公不要東征或者主公不會失敗的這麼慘,所以說劉備很難統一天下。

11樓:花青朝陽

雖然話是這樣說,但是統一天下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劉備一窮二白的什麼東西都沒有,再加上他還死的早,就剩乙個諸葛亮,還能幹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於**《三國演義》,本來就是沒有歷史記載的,只是**中的杜撰罷了

13樓:南風吹泰花

全文應該是「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漢室難興」,子初是劉巴,孝直是法正,這兩人的早亡使劉備興復漢室的願望成空。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想劉備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將二人都得到了,為什麼還沒有統一天下

14樓:匿名使用者

歸納起來,就六個字可以說明白:人算不如天算。

司馬德超水鏡先生再厲害,終究是人,不是神;他能根據兩人實際的才能,推算出兩人如果出山輔佐一方諸侯,定可安天下;但他卻沒看清天下大勢。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天下,也不是大勢所趨,三國歸晉才是天意使然。

1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這句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其中水分很大。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既有劉備、孫權、曹操之類的一方霸主馳騁疆場,縱橫天下,意圖統一中國。也有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將急於扶保明主,建功立業,拜相封侯。

這些能人志士雖有真才實學,但難保不遇伯樂,隱藏山野。他們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大力宣傳,以引起霸主們的重視。「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

其實,當時諸葛亮、龐統在扶保劉備之前,並不是很出名的,如諸葛亮、龐統之才者,也為數不少,如曹操陣營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發新野討伐劉備之前,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徐遮也說:

「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操曰:

「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愛才如命而聞名的曹操,卻不知諸葛亮是誰,可見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當然更不會知道「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了。

二、鳳雛「爭強好勝」心切導致遇伏早逝,損折劉備一臂。龐統本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久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魯肅在向孫權推薦他時說:

「願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孫權嫌其貌醜未加重用。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雖久聞「鳳雛」大名,卻也嫌其貌醜只給了他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

多虧張飛去耒陽縣「興師問罪」,發現龐統大才,大力向劉備舉薦,龐統又拿出魯肅、諸葛亮的推薦信來給劉備看,魯肅在推薦信中寫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諸葛亮推薦他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

至此劉備才相信龐統是個人才,封他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讚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龐統只因貌醜,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擊,事業旺盛期才是個副軍師中郎將,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產生「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理呢?他隨劉備南下西川,如魚得水,一心想著大展雄才,諸葛亮夜觀天象,千里之外給他提出了「切宜謹慎」的建議,他卻理解為:

「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對劉備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爭強好勝之心害了龐統,他一心急於進兵,結果中了蜀將張任之計,死於落鳳坡前。

「鳳雛」跟隨劉備,才真正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痛折劉備一臂也。 第

三、諸葛亮想實現他的計畫遇到了重重阻力。1、劉備的兩個哥們毛病很多,關羽驕傲自大,公私不分,張飛嗜酒如命,脾氣暴燥,對諸葛亮執行軍法形成了嚴重的障礙。如關羽在立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敢在華容道私放敵猷曹操,劉備講情才把他饒了,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別的將領怎麼看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是馬謖就心中不服,你諸葛亮執法如山,怎麼不「揮淚斬關羽」呢?2、關羽帶頭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兩面拒敵,結果丟失戰略重地荊州,使蜀國喪失了半闢江山,關羽個人作為蜀國的第一猛將也**遭斬,損失何其大也;劉備不顧大局,被「為弟報仇」的心情沖昏了頭腦,二次破壞「聯吳抗曹」的既定方針,結果張飛被小人所害,黃忠戰鬥犧牲,七十萬軍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也又氣又病,一命歸西,此役使蜀國大傷元氣。 第

四、諸葛亮用人失誤,軍事上碰到勁敵,加上扶保的是「起不來的阿斗」,得天下成為「天方夜譚」。眾所周知,三國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與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但諸葛亮肯定不是乙個知人善任的「伯樂」。他對與關、張等將武藝相似的大將魏延有嚴重的「個人成見」,總說他頭有「反骨」,對魏延的建議不願採納,他因為馬良的關係處處對志大才空的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了這位善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兵出祁山落得個功敗垂成。

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難堪局面,不能不說與諸葛亮不會善於發現人才有關。劉備、曹操死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魏國的司馬懿,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敵手,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加上諸葛亮扶保的阿斗遠非劉備的雄才大略可比,是個扶不起的昏君,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民間有言:

「三個臭皮匠,頂了諸葛亮」,何況後期的司馬懿集團人才濟濟,司馬師、司馬昭、鐘相、鄧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別說統一天下的大業,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殘喘亡國的命運了。

三國得臥龍鳳雛

龐統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中流矢而死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落鳳坡那段顯然是後人編造的。不過龐統的軍事才能確實很棒。個人認為,諸葛亮以政治見長,龐統則是軍事佔優。士人間的相互吹捧很正常,有些話只是為了增加分量,也許龍鳳有那個才能,但曹 孫手下也有那樣的人才,這就相抗衡了。有...

三國時期有一言 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得天下,劉備龍鳳齊得,他卻為何不得天下

首先這話絕對的誇張,其次活下來的是諸葛 他生性謹慎 不擅奇謀 內政一把手 打仗不行 要是龐統的話可能劉備就不只龜縮在益州一隅了吧 說句實話,這是三國演義中的話,不是三國志中的,而且鳳失了,龍又因為劉備的過於做作而且被陸遜打而只能守益州了,沒辦法。司馬微是臥龍 鳳雛 司馬懿的師傅。他說過。臥龍鳳雛若得...

劉備得了臥龍,鳳雛,但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劉備當年落魄的時候,水鏡先生就跟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臥龍 鳳雛,得一可天下。聽完這句話後,劉備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提著自己的雙股劍,天天在街上走著,看看臥龍 鳳雛在 後來劉備又得到了徐庶,跟心肝寶貝一樣疼著。結果剛得到的謀士,還沒捂熱乎,就被曹操的公司挖了去。徐庶離開劉備後,覺得自己對不起他,就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