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用什麼來傳處資訊的,古人用什麼來傳遞資訊?

2021-03-19 15:25:08 字數 5273 閱讀 1418

1樓:神世愛仁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2樓:bv規範

古代人是用來傳遞資訊的方法有:快馬傳遞、飛鴿傳書、烽火報訊、鐘鼓傳訊、託人捎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

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

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人用什麼來傳遞資訊? 5

3樓:你愛我媽呀

1、快馬

中國古代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乙個驛站,一旦而要傳遞的公文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按規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

2、飛鴿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乙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繫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烽火

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4、鐘鼓傳訊

鐘和鼓,都是打擊樂器,通過敲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除了作為樂器外,二者均可通過聲音傳遞資訊,尤其是鼓,在古代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5、個人長跑傳書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長途跑步來完成。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稱,能日行八百里。國外亦有馬拉松的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乙個接乙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5樓:匿名使用者

漂流瓶裡裝東西,傳遞資訊。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用烽火台、信鴿、口耳相傳、驛差。。。。。。

7樓:匿名使用者

結繩記事~~~~可以把我評為最佳答案嗎?

8樓:火焰勇士的兒子

飛鴿、快馬、暗號、書信、旗幟等

9樓:宰父長征尹綾

現代社會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資訊傳遞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電報傳真、手機簡訊、電視、網路等等。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如烽火、書信(一般是找人捎帶)、也有信鴿傳書,只有官府的文書有專人快馬傳遞

10樓:呼染竇橋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快馬傳書。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11樓:匿名使用者

n has always had better memories 不能見家具

12樓:匿名使用者

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古人是用什麼來造冰?

13樓:臍橙熟透了

《大清會典事例》發現其中有記載:「紫禁城內設冰窖五,景山西門外冰窖六,德勝門外冰窖三,正陽門外冰窖二」。在明,清時代,冰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只許官採,不許民採。

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漸允許普通平民百姓開採儲冰。採冰人稱為冰戶,賣冰的店鋪稱為冰局,採冰作業一般都是在北海,中南海,筒子河,護城河上進行。

我國儲藏冰塊的歷史悠久,《詩經》中就有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使用的記載。過去的冰窖分為官窖、府窖和民窖。最多時全北京城共有20餘處冰窖。

如紫禁城內靠北城牆一側的隆宗門西冰窖、北海雪池冰窖、什剎海前海南沿的恭王府冰窖等等。這些冰窖冬季儲冰,暑期出冰,春秋兩季也少量地儲存肉類、果蔬,而且它的保鮮效果甚至優於現代機器製冷的冰箱和冷庫,可謂四季不得閒。

14樓:匿名使用者

炎炎夏日,現代人離不開空調、電扇、電冰箱,可是在古代根本沒有這些電器,人們是怎樣度過夏天的呢?

古人夏天也吃冰

別以為只有現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爽」的感覺,古代人夏天也能吃到冰,而且還有「冰箱」。

不過,古代「冰箱」是不插電的。湖北曾出土一件戰國時期的「銅冰鑑」,據說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這種「冰箱」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直接放入冰塊來使溫度下降,用以冰鎮食物。

那麼夏天的冰塊又是哪來的呢?這就得提到古人的另一項創造——冰窖。

顧名思義,冰窖就是用來儲存冰塊的地方。人們在冬天採下冰塊,然後挖乙個深地窖,把冰儲存起來。我國儲藏冰塊的歷史悠久,《詩經》中就有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使用的記載。

過去的冰窖分為官窖、府窖和民窖。最多時全北京城共有20餘處冰窖。如紫禁城內靠北城牆一側的隆宗門西冰窖、北海雪池冰窖、什剎海前海南沿的恭王府冰窖等等。

這些冰窖冬季儲冰,暑期出冰,春秋兩季也少量地儲存肉類、果蔬,而且它的保鮮效果甚至優於現代機器製冷的冰箱和冷庫,可謂四季不得閒。

查閱《大清會典事例》發現其中有記載:「紫禁城內設冰窖五,景山西門外冰窖六,德勝門外冰窖三,正陽門外冰窖二」。在明,清時代,冰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只許官採,不許民採。

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漸允許普通平民百姓開採儲冰。採冰人稱為冰戶,賣冰的店鋪稱為冰局,採冰作業一般都是在北海,中南海,筒子河,護城河上進行。

官窖和府窖指的是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主要向皇室、衙署、祭祀壇廟等提供藏冰。能夠享受用冰待遇的王公貴族條件很嚴格,尤其是冰窖不得隨意建立,必須是立過很大軍功或祖上立過大功的「鐵帽子王」,經過皇帝親自批准方可設立府窖。清王朝時期的府窖只有6處,而民窖直到清末才被允許開辦,許多只是設施簡陋的土窖。

明代宮廷有個規矩,每年立夏時節開始啟用冰窖,並且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沿襲明制,每年從農曆五月一日起到七月三十一日止,凡文武大臣均能每天每人獲得皇帝的賜冰兩塊。

不過冰塊儲藏的成本很高,一般只有皇宮貴族或者富商才能自備冰窖。平民百姓大多是把水果以及一些食物放到井水中浸泡降溫,還會煮酸梅湯、綠豆湯等來解暑。

環境降溫有妙招

除了給食物降溫外,環境降溫古人也有高招。

每到夏天,古代的皇宮中,就會放置很多冰塊來達到降溫的效果。還有一種避暑辦法,是製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乙個水池,然後用水車把池水車到屋頂上,水流再從屋頂衝入水池中,以此迴圈來達到降溫的效果。

普通老百姓的避暑方式就是「上山下水」,由於山中氣溫較低,天熱時人們常常會到山中避暑。除了上山,古人也會游泳和登舟泛湖,納涼遊玩一舉兩得。這些避暑方法看似簡單,但卻健康環保,現代人不妨借鑑一下。

古代人是用什麼來傳遞資訊的?

15樓:你愛我媽呀

1、快馬

中國古代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乙個驛站,一旦而要傳遞的公文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按規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

2、飛鴿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乙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繫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烽火

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4、鐘鼓傳訊

鐘和鼓,都是打擊樂器,通過敲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除了作為樂器外,二者均可通過聲音傳遞資訊,尤其是鼓,在古代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5、個人長跑傳書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長途跑步來完成。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稱,能日行八百里。國外亦有馬拉松的故事。

用古人的詩句來讚美泰山,請用古人的詩句來讚美長江和泰山

1,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散為飛雨川上來,遙帷卻卷清浮埃。出自唐代詩人李白 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白話文釋義 泰山頂上夏雲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東海白浪連天湧。雲化飛雨從江面上撲來,捲起浮塵直入你的珠簾帷帳。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

古人刷牙也用牙膏嗎,古人沒有牙膏,是用什麼刷牙的

古代人刷牙不用牙刷和牙膏,用這些東西,好多人都不知道!古人也是要刷牙的,宋代時有了類似的牙膏。中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 晨嚼齒木 就是這個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

古人用什麼膠粘石頭,古人用什麼鋸石頭 能附圖就更好啦!

根據考古記載,古代人是用農家糯公尺搗爛漿糊料來粘石頭,如果你不相信就可以諮詢下考古專家。糯公尺漿拌石灰可粘石頭。基本上是動物蛋白,如雞蛋清 牛筋膠 魚縹膠等 古代沒有膠水,貼上石頭的辦法一般用石灰加黃沙或者糯公尺加黃泥作粘合劑。古人用什麼鋸石頭?能附圖就更好啦!沒有金屬工具前用繩鋸,沾解玉砂開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