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021-03-19 09:08:54 字數 4946 閱讀 1203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15歲時我的志向在學習30歲時有所成就40歲時心裡不惑50而知道天上的旨意60歲,60歲,60歲能聽見別人不同的意見,70歲隨心所欲,但不越過規矩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在十五歲時有志於學習,三十有所成就,四十就能不被迷惑,五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能聽見別人的意見,七十順從意願,但不越過法度。

初中老師講的

3樓:考級的

可奪志也。」——《子罕》

熟練背誦後家長簽字: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熟練背誦後家長簽字: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15歲就夠立志於學習,30歲自立,40歲不受疑惑,50歲而知道天命,60歲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70歲可以自己從心所欲,而且不超出規矩

5樓:冰糖加雪慄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為政》。

6樓:春花秋月

這是孔子所說的話,我15歲時立志學習,30歲能自立,40歲遇事不迷惑,50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見不同的意見,70歲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超出規矩

7樓:原來是知恩

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鮪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注釋】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數字時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關係。

②立:站立,成立。這裡指立身處世。

③耳順.對於外界一切相反相異、五花八門的言論,能分辨真偽是非,並聽之泰然。

2、【解讀】

在本章中,孔子闡述了道德修養的過程在於不斷地進取和完善。他在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時,體會到了道德修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發自內心的自願去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違背心意地勉強去做。

另外,孔子這些做人做事的經驗,也是想讓後人拿來借鑑,給他們指明正確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於學」,是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了。當時,男子十五歲就屬於**了,也是人們開始懂事的開端。而且,從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時段,此時立志向學,也是做好的選擇。

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學習和磨礪,到了三十歲才算有點兒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歲的時候還屬於「不知禮,無以立也」的階段。直至三十歲時,才學成知禮,得以立身。

這也就是說,通過十五年的學習,他才算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點,明白了做人處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不過,這時雖然得以立身,但是還存有懷疑,思想上容易出現搖擺。

在現代,此句大多被理解為開始創立自己的事業,這與孔子的意思完全是兩回事情,大家應當有所區分。

「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是緊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說又過了十年,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確定了自己堅持的觀點和準則,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有著明確的行為準則,以及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處世原理,不會再出現猶疑不定的現象了。不過,做到這一步只是對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還需要繼續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時,方知天命,此時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在他看來,天命不僅是一種未知的存在,還有著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天命,就應做好今生該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屬於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許多。

「六十而耳順」,到了六十歲時,才能辨明善惡是非。另外,大家應當注意,此處的耳順並不是生理上的問題。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做人處世,好話壞話都聽了不少,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才不會因為這些話而喜怒無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內心的平靜。

到了這個境界以後,遇事才會有著鎮定自如的表現。

「七十而從心而欲,不踰矩」,又經過了十年的洗禮,孔子才算如願到達了「從心而欲」的境界。然而,「從心而欲」並不代表著自己可以隨便胡來,也是有限制的,即「不踰矩」,這個規矩就是「禮」。在孔子看來,人的行為應當受到「禮」的約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禮制,進而衍變成無止境的慾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禮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無欲無求,這種境界才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世界上幾乎所有優秀的政治家都為這四個字而努力過。孔子這些話,是為了告誡後學,道德修養的過程是很漫長和艱難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體會,才能真正理解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修成君子。

8樓:匿名使用者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

十有五,而志於學,乙個人十五歲的時候就應該立志於學習。也許,有人都說我們從很小就開始學習了嗎?但是,這種「學」很多時候是被動的學,缺少發自內心的真正的學習的原動力,這種學應該是「知道學」、「真心學」。

三十而立,說的是人三十歲就應該確立的做學問的方向。《禮記 學記》中記載:學生入學,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展志向。

所以,孔門**中出現了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關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

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我想,這應該與三十而立有關。

四十不惑:就是說,人到了四十歲了,就應該確定自己一生的原則,不再迷惑、不再動搖了。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才知道現在狀況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再怨天,不再尤人。進而達到天地相交,理解天道。

我曾經打趣地和朋友們說,為什麼孔子49歲才讀《易》,就是因為他達到了洞悉天道、天人相交的境界。所以,我不到四十九,咱也不學《易》,否則,學偏了,走火入魔。

六十而耳順:耳順,可以理解成這邊這個耳朵入,那個耳朵出。入的可能是好話,也可能是壞話。

對我來說,這些都只是話而已,對我的心理沒有什麼影響了。也就是說,對於一切,我都能平心靜氣地對待,當然,包括一些打擊甚至死亡。

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到了七十歲,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夠游刃有餘、瀟灑自如,任心而為,但卻不會違反一定的法度。這個法度也許是一定的道德標準,也許是自己的做人標準。

這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其實對於這一章,每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認知,也希望你自己通過學習《論語》得出自己的結論。

論語翻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9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吾時而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40而不惑,

50而知天命,60而耳順,

70而從心所欲,不逾內

矩。 子說:我十五歲時,容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明確來說就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三十明確了自己的價值標準,四十遇到事情就不會那樣迷惑,五十可以同天地相交,理解天道。六十聽到什麼都能夠有所悟有所得而不會影響溫良恭謹的標準。

七十便無論怎麼做,任心而為卻不會違反道德標準(你的問題還有最後一句是「不踰矩」)。學界對這段話的理解向來有爭議,但是如果只是普通翻譯這樣就可以。我現在說的基本是 南懷瑾《論語別裁》中的觀點。

還有更簡單的,你看字面意思就行

10樓:匿名使用者

子說:我十五歲時,bai便立定志向於du學習之上;三zhi十歲時,能立身dao處世;四十歲時,可以版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權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明確來說就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三十明確了自己的價值標準,四十遇到事情就不會那樣迷惑,五十可以同天地相交,理解天道。六十聽到什麼都能夠有所悟有所得而不會影響溫良恭謹的標準。

七十便無論怎麼做,任心而為卻不會違反道德標準(你的問題還有最後一句是「不踰矩」)。學界對這段話的理解向來有爭議,但是如果只是普通翻譯這樣就可以。我現在說的基本是 南懷瑾《論語別裁》中的觀點。

還有更簡單的,你看字面意思就行

1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回歲時,可以免於答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明確來說就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三十明確了自己的價值標準,四十遇到事情就不會那樣迷惑,五十可以同天地相交,理解天道。六十聽到什麼都能夠有所悟有所得而不會影響溫良恭謹的標準。

七十便無論怎麼做,任心而為卻不會違反道德標準(你的問題還有最後一句是「不踰矩」)。學界對這段話的理解向來有爭議,但是如果只是普通翻譯這樣就可以。我現在說的基本是 南懷瑾《論語別裁》中的觀點。

還有更簡單的,你看字面意思就行

12樓:小榴蓮

孔子說bai:我十五歲時,便立定du志向於學習之上;三

十歲zhi時,能立身處dao世;四版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權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子說:我copy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bai之上;三十du歲時,能立身處zhi世;四十歲dao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幫忙翻譯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 曾子說 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 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服務標語 3 ...

吾有三遺恨,與爾三矢,爾期無忘乃父之志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譯文 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 版與 給與 爾 權乃 你 你的 其 語氣助詞,一定 出自 伶官傳序 作者歐陽修,原文當中沒有吾有三遺恨這句話,原文為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譯文是什麼

原文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翻譯 子貢問孔子問道 有沒有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譯文 子貢問道 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 那就是 恕道 吧!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讀解 在 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