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的歷史淵源,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2021-03-14 04:07:35 字數 5334 閱讀 6167

1樓:sky淺夏羽萱

蒙古族服飾的形成與歷史發展是人類文化的顯性象徵,它體現了乙個民族的認同意識和心理素質,又 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審美觀念,服飾的民族個性顯得尤為突出.

民族服飾可以說種類繁多,異彩紛呈,認真細緻地觀察中國民族服飾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 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等特點,多彩多姿的服裝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 服飾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氣質,民族性格的一種藝術,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實用功能外,還是民族 民族服飾是一種符號與象徵,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豐富,風格古樸,工藝傳統精緻.無論 是從文化內涵還是從穿著習俗來看,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獨特的魅力.

民族服飾藝術既表現和反映史 詩,也表現和演繹神話傳說,呈現出濃郁的圖騰意識和神性意識,每當欣賞時,常常會讓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觀念中靈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將我們與廣袤無垠的自然連成乙個整體,使人,動植物及周圍的事物彷彿在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乙個民族文化的縮影.

蒙古高原作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發祥地,幾 千年來經歷了匈奴,鮮卑,契丹,突厥,回紇,女真等民族更替,創造了璀璨的服飾文化.然而蒙古族作為一 個古老的民族,其服飾種類,款式風格與北方各游牧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同時也與中原漢族服飾相 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

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帶,褲子,靴子等.這些服飾構件由於穿著者的性別,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樣,功能,製作工藝,審美特徵及穿著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千百年來,蒙古族一直游牧,縱橫馳騁於南起萬里長城,北抵浩瀚的大漠,東達興安嶺,西越賀蘭山的 這片蒼茫大地上,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經濟,加上南征北戰的軍旅歷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獷豁達,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為蒙古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飾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同民族的起源發展一樣,蒙古族的服飾也經歷了乙個歷史性的 內蒙古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距今40,50 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 就過著原始生活並開始在這裡穴 居.新石期時代包頭轉龍藏遺址中發現了光滑,尖端銳利的骨針和骨錐以及蚌制的半圓形製品.

這些發 現說明遠古時期的北方人群不僅開始縫製衣服,並且懂得了裝飾.而蒙古族作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們的服飾與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飾有著內在的聯絡.因為他們都是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 民族,其衣著打扮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北方各民族因從事畜牧業,上身穿褶,下身穿 褲,稱之為」褲褶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採用其服飾並學習騎射,歷史上稱為」胡服騎射」.北魏時期蒙古 族用」扎葛爾」布做衣服.

唐宋以後大批布匹,綢緞,天鵝絨進入蒙古地區,服裝面料的大變化,使得該民族 的服裝樣式借鑑了當時的突厥,契丹的圓領,長袍,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合牧獵的服飾,並且根據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進.到13 世紀,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髮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環的服飾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連屬,衣式較窄而下裳較短,腰間有許多褶皺,還在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畫 中均可見此種服飾,此時的長袍為大袖盤領,並改北方民族傳統的」衽」為」右衽」,這種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紀蒙古民族已經成為草原上強大的民族,服飾文化的發 展也進入了乙個輝煌時期,隨 著民族的發展,服飾制度的建立,服飾的面料與款式也逐漸地豐富起來.

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的種類,風 格,色彩,工藝以及服飾制度方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達到了異彩紛呈的狀態. 公元13 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結束了長期紛爭的局面,從 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 文化等方面都向前邁了一大步.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充套件,各地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雲集蒙古地 區,對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蒙古族的服飾作為當時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標誌, 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製工藝以及服飾制度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

元代蒙古族對本民族服飾很重視,元世祖忽必烈把服裝分為官服和民服,並做出規定:官服為龍蟒緞衣, 以龍爪和獅,麟,鶴,雉分等級,民服雖規定」以舊俗」,但也有變化:男服,袖長,襟寬;婦女服,袖短而寬,袍長, 領高.

此外,袍服外常罩一層短袖衫,還穿一種以白色駝毛織成的氈袍.據《元史》記載,當時有一種衣服,前 無衽,後身長,無領無袖,綴兩根帶子,名為」比甲」.騎射時穿此衣既方便,又暖和,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為 長.

到明代中葉,蒙古青年婦女穿著比甲蔚然成風.在清代,比甲服飾更加流行,並得到不斷改進,蒙古語稱 為」敖吉」的無袖服裝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一種叫」扎合」的披肩,」其式如萁」左右垂於兩肩, 明清時稱之為」甲哈」,清末呼倫貝爾地區的陳巴爾虎蒙古族的牧民還穿著這種帶有甲哈的蒙古袍.

男式甲 元代以後左衽長袍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衽長袍,特別是蒙古貴族的服飾,綾羅綢緞配以金銀珠寶, 貴族婦女冠飾主要是姑姑冠已達到相當豪華的程度.明代蒙古族的冠飾,袍類,披肩和其他裝飾品又增添了 很多**式.其中最突出的變化是蒙古袍的領式和袖型:

出現了馬蹄袖.而且刺繡也開始流行並被運用到 服飾中,蒙古袍,坎肩的領口,袖口,袍襟多用刺繡圖案裝飾.到了清朝,由於蒙古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清政 府實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族,旗縣間的自由往來,客觀上促進了部族之間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

這一時期, 蒙古族服飾也受到了滿族文化的影響,發展和創造了很多具有地區和部落特色的服飾,綢緞,織錦緞,布帛等 服飾面料被用於服飾的縫製.蒙古袍的形制為下擺兩側或開衩或不開衩的寬大袍服.長袍外面還配有長短 坎肩,還把各種金,銀,珍珠,珊瑚,瑪瑙,松石製作成佩飾,頭飾佩戴.

清代各部落服飾樣式之多,裝飾手法和 用料之精美難以盡述.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民族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壞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在蒙 古地區實行了」盟旗制」和」蒙古八旗制」,並且為了分散蒙古民族的力量,採取各種手段,限制蒙古民族之間 的正常往來,編旗劃界,實行分割統治,甚至主張和提倡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 17世紀中葉至 19 世紀初,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銀,珍珠,珊瑚,瑪瑙, 翡翠,琥珀,綠松石製作各種頭 飾,衣飾和火鐮,餐刀;以皮毛,布帛,錦緞縫製各種服飾,式樣之多,製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

清代以後,蒙 古族服飾形制仍沿用清制,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足必踏靴,身必著袍,服必繫帶.富衣綢,貧布衣,盛夏 多帶皮帽,其式尖頂大耳,夏日也有用布巾者.帶下佩以用銀質鑲嵌的餐刀,刀鞘,刀鏈.

帶系用綢緞,庫錦 製作精美的長形小囊,內盛大鼻煙壺,右系火鐮包,亦多用銀質鑲嵌.這時的蒙古族服飾,在繼承和發展傳統 款式的基礎上,出現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飾,其中按部落和地區大致分為:布里亞特服飾,巴爾虎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 服飾積澱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 審美追求.在其發展過程中融進了特殊的民族內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至今保留著古樸自然的服飾風 格.

蒙古族服飾彰顯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神韻,成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樓:腐姐控妹紙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

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乙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豔、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淨、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於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製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3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

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拓展資料: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

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乙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豔、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淨、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於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

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裡,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

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公尺。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製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蒙古族的服飾風俗,蒙古族服飾特和蒙古族的生活特點

蒙古族人平時穿布料衣服,節日或喜慶日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內蒙古 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男子帽子的顏色多為藍 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 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二 蒙古族的風俗 蒙古族的民族節日有白月節 魯班節 燃燈節 那達慕。其...

蒙古族的服裝,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主要包括長袍 腰帶 蒙古靴 首飾等。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 經 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資料。服飾介紹 1 長袍 以女子長袍...

蒙古族的習俗,蒙古族習俗有哪些

1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 他賽音百努。安好 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2 獻哈達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 饋贈 敬神 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 馬柯 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