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立者,他的人性論主張是什麼

2021-03-11 06:03:18 字數 4001 閱讀 9765

1樓:左手半夏

性相bai近也,習相遠也。。性與習對舉du,證zhi明性是先天獲得的。dao

孔子導的仁,可被視為

回對人之天賦秉性的一答個抽象歸納。可知仁是對共同的人的特點的一種概括,是善的。 儒教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人生來即是善的。

在孔子看來,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覺的行為。至於為什麼是人的自覺的行為,孔子並沒有具體的論證。由此,孔子多言仁義,而很少論及人性。孔子論人性,只限一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乙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乙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樓:國美家電

仁學思想:做到恭寬信敏惠。做到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高階的恕(己欲立而立人) 克己復禮為仁————仁的要點,就是克己復禮。並且主張「為仁由己而不由人」,發揮主觀能動性。

3樓:y玲瓏心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仁愛和平

4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愛人 克己復禮

孔子的主要主張是什麼?

5樓:黎落

一、孔子的政治主張:

1、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

2、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3、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

1、創辦私學, 廣收門徒。

2、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

3、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4、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

三、人物簡介: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

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

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提出的思想主張是?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參考資料

孔子作為多少年來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雖然在當今的社會,已沒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話掛在嘴邊,作為行為、處事的準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澱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題、範疇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僅是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朝朝代代的變更,已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文化,對我們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種衝擊。

當今社會利益衝突、物質氾濫,人們對於自身的關懷和對他人的仁愛觀念越來越淡,很多中國傳統的思想美德流於形式,甚至逐漸淪喪,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為之捶胸頓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響極深的我們所謂「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禮儀。在現時代,眾多關於中國文化斷代、中國沒有精神支柱的說法日益廣泛之時,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為廣大國人尋找乙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頭。

而我看,這一點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認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關於孝道的提法。因為這一點是每乙個人都可以親身體會,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這種思想在我們心中也在已經扎根,接受起來更為容易。像孔子當年的思想一樣,通過教育人們對自己父母慈孝的親子之愛,而層層外推,逐漸將著這愛推廣到社會每乙個人的身上,讓人們學會「惻隱」和「不忍」,讓它成為化洽天下之誠愛。

雖然愛有親疏、遠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們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愛的觀念,則很容易將社會中所有的人融合起來,激發人們對於本民族的內在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使整個民族有了向心力,從而將社會中的所有人員維繫起來,維持社會的平穩、安定還有和諧。

當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於表面形式的地方,如嚴格的要求人們守三年之喪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對父母一味的服從等。雖然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孝道嚴肅、鄭重的態度,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當今的人們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繼承孔子的思想的主體部分,用變通的觀點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華,並將其運用到當今社會中,以求得社會更快的向前發展。

孔子的思想包羅永珍,作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修養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導人們生活行動和衡量人們生活行為的最高準則。對於這個標準,孔子定的很高,他認為堯、舜都很難做到,自己更是不敢當,所以多數「仁」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目標提出,只要求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見孔子對孝的思想的重視。

況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夠被實現、被達到的一種行為,體現了人類發展中一種不可推卸的一責任。所以,即使是現在將孝道提出,規範人們的言語、行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偉大的人物,從孔子開始,中國政

儒家文化發展 演變的原因與意義,儒家文化發展 演變的原因與意義

1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 商 周的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春秋戰國儒家思想的產生與初步發展。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家為諸家之一,這一階段,儒家雖然屬於顯學,但由於其主張...

(13分)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廣泛關注。閱讀材料

1 重溫真理而不簡單摸仿。2分 編訂和整理了 詩經 等五經。1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 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2分 2 孔學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點更多。2分 阻礙思想文化自由發展,宣揚封建綱常等級學說。2分 為五四運動的發生準備了思想基礎。1分 3 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價值觀,對儒家倫理進行現代...

中國儒家文化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希望採納 儒家文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儒家文化,又稱儒家學說,創始人為孔子 西元前551 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 是漢代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以 仁 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儒家思想自漢代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其在歷史上也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