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三一侓名詞解釋李斯

2021-03-08 22:43:45 字數 3639 閱讀 9455

1樓:吳田田

【三一律】

歐洲古典主義戲劇所遵循的一種創作法規。它明文規定劇本必須地點一致,指劇中的人和事只能表現在乙個地點;時間一致,指劇中故事經歷的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動作一致。指情節按一條主線進行。

這是在亞里斯多德觀點的基礎上進行闡發、補充而成。《詩學》對希臘戲劇特點的敘述中,只提到情節的一致和時間的一致。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文藝理論家把地點的一致加了進去,成為三一律。

後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進一步把它奉為戲劇創作的法典。

2樓:匿名使用者

三一律three unities

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又稱三整一律,意指一齣戲只能表現單一的行動,情節只能在一天之內和乙個地點。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曾指明悲劇「所模仿的就只限於乙個完整的行動」,同時指出一齣戲的演出時間應「以太陽的一周為限」。

在16世紀,義大利理論家c.g.基拉爾底•欽提奧把「太陽執行一周」解釋為劇情的時間限度,l.

卡斯特爾維特羅又進一步規定一齣戲「必須真正限定乙個單一的地點」。在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d).n.

布瓦洛把三一律總括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乙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實」,並以此作為不能違背的結構法規。把三一律作為一種戲劇結構的方式,有助於使劇本的結構集中、嚴謹,運用這種結構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劇作。但是,把它作為一種法規,對戲劇創作則是嚴重的束縛。

所以18世紀以後,特別是浪漫主義劇作家,一再攻擊這一法規,其創作實踐也已突破了這一法規。

"三一律"是古典主義戲劇的藝術法則,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乙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乙個主題。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寫成的,全劇五幕,單線發展,情節發生在乙個地點,即奧爾恭的家裡;所描寫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晝夜之內發生;主題集中在揭露答爾丟失的偽善面目這一點上。

古典主義者主認為,"三一律"原係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其實,這是對亞里斯多德的曲解。下如馬克思所指出: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劇作家從理論上構思的那種三一律,是建立在對希臘戲劇(及其解釋者亞里斯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樣毫無疑問,他們正是依照他們自己藝術的需要來理解希臘人的"

"三一律"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的產物,它是當時法國宮廷中的文人學者根據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圖而制訂出來的,最後總結性地反映在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詩藝》中。在此書的第三章中寫道:"不過我們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規則,希望開展情節,處處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飽滿的戲維持到底。

"這是對"三一律"最簡明的概括。

古典主義戲劇藝術的實踐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政體的要求,在藝術上既體現了時間和空間方面高度簡練、緊湊、集中等優點,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單一化、型別化,戲劇結構上絕對化、程式化等弱點,最終束縛了戲劇藝術的發展,為後人所摒棄。

名詞解釋李斯

3樓:匿名使用者

(是這個嗎?)《諫逐客書》

李斯【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1)東得百里奚於宛,(2)迎賽叔於宋,(3)來丕豹、公孫支於晉。(4)此五子者,不產於秦,(5)而繆公用之,併國二十,遂霸西戎。

(6)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風易俗,民以殷盛,(8)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9)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10)拔三川之地,(11)西並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漢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東據成皋之險,(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8)昭王得范雎,(19)廢穰侯,(20)逐華陽,(21)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22)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23)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注釋】(1)「由余」,亦作「繇餘」,戎王的臣子,是晉人的後裔,入秦後,受到秦繆公重用,幫助秦國攻滅西戎眾多小國,稱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稱西方少數部族為戎。此指秦國西北部的西戎,活動範圍約在今陝西西南、甘肅東部、寧夏南部一帶。

(2)「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俘,後作為秦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國。逃亡到宛,被楚人所執。

秦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出,用力大夫,故稱「五毅大夫」。是輔佐秦繆公稱霸的重臣。「宛」,楚國邑名,在今河南安陽市。

(3)「蹇叔」,百里奚的好友,經百里奚推薦,秦繆公把他從來國請來,委任為上大夫。「宋」,國名,或稱「商」、「殷」,子姓,始封君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將商舊都周圍地區封給微子啟,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約有今河南東南部及所鄰山東、江蘇、安徽接界之地。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殺宋桓侯,戴氏代宋。

西元前二八六年被齊國所滅。(4)「來」,招徠。別本或作「求」。

「丕豹」,晉國大夫丕鄭之子,丕鄭被晉惠公殺死後,丕豹投奔秦國,秦繆公任為大夫。「公孫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遊晉,後返秦任大夫。「晉」,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於唐(今陝西翼城縣西),約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春秋時,晉獻公遷都於絳,亦稱「翼」(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陸續攻滅周圍小國;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晉景公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亦稱「新絳」,兼併赤狄,疆域擴充套件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一角。春秋後期,公室衰微,六卿強大。戰國初,被執政的韓、趙、魏三家所瓜分。

西元前三六九年,最後一位國君晉桓公被廢為庶人,國滅把絕。(5)「產」,生,出生。(6)「開國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紀》雲秦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這裡的「二十」當是約數。(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衛國公族,氏公孫,亦稱公孫鞅,初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後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長、大良造,因功封於商(今山西商縣東南)十五邑,號稱商君。

於西元前三五六年和前三五○年兩次實行變法,奠定秦國富強的基礎。西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被車裂身死。詳見本書《商君列傳》。

(8)「殷」,多,眾多。「殷盛」,指百姓眾多而且富裕。(9)「魏」,國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晉國大夫畢萬後裔,於西元前四○三年與韓景侯、趙烈侯聯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內政,成為強國。梁惠王時遷都大樑(今河南開封市),因亦稱」梁」。後國勢衰敗,西元前二二五年被秦國所火。

「獲楚、魏之師」,指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西元前三四○年,商鞅設計誘殺魏軍主將公子印,大敗魏軍。同年又與楚戰,戰況不詳,據此,當也是秦軍獲勝。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駟,秦孝公之子,西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於西元前三二五年稱王。詳見本書《秦本紀》。

「張儀」,魏人,秦惠王時數次任秦相,鼓吹「連橫」,遊說各國諸侯事奉秦國,輔佐秦惠文君稱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於西元前三一○年去世。

詳見本書《張儀列傳》。(11)「三川之地」,指黃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韓宣王在此設三川郡。

西元前三○八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西元前二四九年秦滅東周,取得韓三川全郡,重設三川郡。(12)「巴」,國名,周武王滅商後被封為子國,稱巴子國,在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一帶。

戰國中期建都於巴(今四川重慶節)。西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兵攻滅巴國,在其地設定巴郡。「蜀」,國名,周武王時曾參加滅商的盟會,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區。

戰國中期建都於成都

4樓:匿名使用者

豈有此"李" 斯文敗類

名詞解釋反饋反饋名詞解釋

反饋 英語 feedback,又稱回授 是控制論的基本概念,指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端並以某種方式改變輸入,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迴路,進而影響系統功能的過程。反饋又稱回饋,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來講,控制論中的反饋概念,指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端並以某種方式改變輸入,進而影響系統功能的...

名詞解釋 憲法解釋,「憲法」名詞解釋

憲法 通常規定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 國家制度 國家機構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在乙個國家的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的權威和最大的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憲法 名詞解釋 是國家的 抄根本 適用襲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係,確認革命勝...

電影的名詞解釋,影視名詞解釋

電影,也稱bai 映畫。是由活動照相du術和幻燈放zhi映術結合發展起dao來的一種現代藝術。內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容劇 攝影 繪畫 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