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是出自太湖嗎?如果不是,那出自那裡

2021-03-08 10:28:08 字數 5581 閱讀 5212

1樓:匿名使用者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種石灰岩,有水、旱兩種,最早眼宛轉險怪勢,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遊景色等。

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乙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歸仁裡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雲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幹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採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

」幹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云:

「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

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於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岩,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乙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公尺,湖岸線長達 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太湖號稱:

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大大縮減,湖底潛出,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於環保而適當限制開採。

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於長年水浪衝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太湖石有三種:

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採石工人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造園。 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

「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衝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太湖石屬於石灰岩,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石灰岩長期經受波浪的衝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

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遊**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閒的勝地。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遊、療養的功用。

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又稱巨石(一般在二○噸以上,適合擺在水塘和人工河裡)、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千百年來,賞石、藏石僅是封建帝王將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閒階級的獨霸娛樂。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提高,廣大勞動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賞石、藏石已經成為群眾性的日常文化活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安徽太湖石文化也迅速崛起。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賦》中曰:

「斯邑多山,山勢嵯峨而列屏;斯邑多水,水勢回環而縱橫。變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晦明不可名狀者,暮靄朝暉也。信步月亮灣,山川美景豁雙眸;放眼橘子洲,滄渺碧波蕩碧洲。

龍山景區,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難配;湯灣溫泉,水外有水,河伯慚大小之不侔。將軍山峻拔巍巍,重巒迭嶂;花亭湖波滔泱泱,煙波浩淼。長河落日,煒彩霞而蒸天幕;瀚湖攬月,輝群星而曜穹蒼。

山尖寨,雲舒云卷,望群巒之縹碧;六省坡,花開花落,數季節之輪迴。天華尖,蒼龍雲端卷,狂捲嘯聲起;芙蓉寨,猛虎峻崗奔,突奔草木驚。宿鳥依林,松篁迎風而歌;蒼煙落照,牧童橫笛而歸。

暖陽照,春意濃,些許微撫人心醉;楓葉落,秋雨涼,幾多惆悵君眼迷。情人島佳人把酒,雲載芳心;狄公亭情郎輟筆,雨送柔意。若隱若現,轉瞬危樓高萬尺;或聚或散,頃刻平湖起煙波。

西風洞,人間天府,洞穴奇而幽美;獅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勝。群峰綿邈,高山陡立于川際;眾壑迤邐,河流環繞於域中。海會寺,古色神殿餘煙渺渺;佛圖寺,沉香雅閣落英紛紛。

九龍澗瀑布,奪天工之斧鑿,不能成其形;樸初文化園,蓋神匠之丹青,不可繪其姿。居盛夏則涼風習習若飲冰釀,爽徹肺腑;處寒冬則暖意陣陣如沐春風,日照紅顏...鳥語清脆鳴於林間,荷香芬芳飄之湖畔。

春雨淅淅經處,春色漸濃;寒雨霏霏而過,冬意悄退。淅瀝傾搖,嬌媚醉青崗;延綿飄曳,窈窕撫微波。青燈微灼,曾是極樂佛祖白蓮座;紫霞淺繞,嘗為碧遊老君逍遙袍。

煦風飄飄而至,怡人之姿;瑞雪皚皚蒞臨,豐年之兆。奇山異石,皆是而比比...」。

學者王澤生評價道:「景乃石之太湖蘊也」。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產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為石灰岩,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洞的變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體態麟峋透露,質地堅硬,一般用作修築疊石假山。

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裡,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採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後表面帶些灰黑色。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

總之,太湖石,是一種包涵著歷史文化的東東。中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於世的,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徵,多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太湖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太湖石是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

或形奇、或色豔、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現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岩統稱為廣義太湖石!

2樓:沈星河

我所知道的是太湖石之所以特別為古代園林建築所珍愛,是因為它體現了中古古代的一種高階審美要求,體現的是畸形美。與病梅如出一轍。

3樓:深紫血羽翼

不是什麼畸形,而是有些的形狀很像某些人們認為的東西但是有特別

4樓:丶錒

太湖石其實不是太湖地區才有哦,英德地區就有很多大型的石場

太湖石歷史是什麼?

5樓:中地數媒

太湖石的開採歷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唐代。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唐吳融的《太湖石歌》生動描述了太湖水石的成因和採取方法: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太湖石記》,描繪了太湖石的成因、形狀特點等。到了宋代藏石賞石更趨風行,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得到較快的發展,如大文學家蘇東坡「石文而醜」的賞石觀,並開以石供佛的先例;杜綰的《雲林石譜》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的精髓;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也與太湖石有關。

明代林有麟著《素園石譜》記載:「平江(今蘇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於急水中衝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薰煙,或染之色」。

名人石趣:牛僧孺牛僧孺在洛陽城東和城南分別購置了一所宅邸和別墅,他「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在各地任職的朋友都知道他有石癖,便千方百計搜奇獻瑰,「公於此物獨不廉讓,東第、南墅,列而致之……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視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牛僧孺所愛蓄藏之石多為蘇州太湖石。一次,他在蘇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輾轉搞來幾座「奇狀絕倫」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見,金玉身凡輕。側眩魂猶悚,周觀意漸平。

似逢三益友,如對十年兄。旺興添魔力,消煩破宿酲。」牛僧孺激賞之餘,寫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長詩,寄奉同好白居易和劉禹錫,白、劉二人前往觀瞻後,也大為稱奇,各自奉和了一首。

白居易稱讚其「在世為尤物,如人負逸才」,自嘆雖曾為蘇州刺史,卻無緣得此奇石,「共嗟無此分,虛管太湖來」。劉禹錫在詩中也提到:「有獲人爭賀,歡遙眾共聽。

一州驚閱寶,千里遠揚舲。」讀來令人想見其風采。牛僧孺的石與詩作及與友唱和的名篇《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奉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寄李蘇州》已成為我國石苑的千古絕唱。

名人石趣:李德裕與牛僧孺癖石相較,亦曾官至宰相的李德裕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德裕在洛陽城郊置有平泉山莊,「採天下珍木怪石為園池之玩」,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

蒐採自各地的奇石太湖石、泰山石、巫山石、羅浮山石等,被精心布成名山大川之狀。在蒐集、鑑賞美石的同時,李德裕還寫下了多篇詠石詩文,如《題奇石》、《似鹿石》、《海上石筍》、《疊石》、《泰山石》、《巫山石》、《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釣石》以及《憶平泉樹石雜詠》等。

他在《題羅浮石》一詩中寫道:「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頗引以為傲。

李德裕對這些奇石異木十分珍愛,曾為後代立下訓誡:「鬻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每獲一奇石,李德裕都予以品題,並在石表鐫刻「有道」兩字,大概是表示「此中有真意」之義吧。

宋人劉克莊雲:「牛李勢如冰炭,惟愛石如一人。」誠哉斯言!

牛僧孺、李德裕兩人在晚唐都曾官居宰相的高位,他們之間在政見上相互敵對排斥達40年之久,是晚唐政局中有名的「牛李黨爭」的兩派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兩人卻有著共同的奇石癖好,並掀起了中唐時期收集、鑑賞奇石的風潮。據《邵氏聞後》卷二十七記載:「牛僧孺、李德裕相仇,不同國也,其明則每同。

今洛陽公卿園圃中石,刻奇章者,僧孺故物,調平泉者,德裕故物,相半也。」

牛僧孺與李德裕同為唐朝著名的藏石大家,在賞石苑中又結為同好,為千古石壇傳為佳話。

名人石趣:白居易白居易詩存3000多首,其中有《雙石》、《太湖石》、《蓮石》、《問友琴石》等諸多詩篇,以及文論《太湖石記》等。晚年辭官,閒居洛陽,與石為友。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有一山客送他一塊大磐石,他坐在上面甚感涼爽,高興異常,遂撰寫銘文,令刻工於石上。他收藏奇石種類頗多,曾說:「罷杭州得天竺石

一、太湖石五於家中。」從他的賞石詩文中得知,他還藏有三角雲石、太湖雙石、靈璧磬石、白蓮石、紫菱石、藍田青石、羅浮石等數種。

作為詩人的白居易,在賞玩各種奇石時,不但知曉石頭的產地、出處、個性特徵以及如何清理使用等外在因素,更注入了自己的聯想與精神寄託,從賞石中引發出種種對人生的感悟。他的石詩、石記,對後人的賞石與審石方式均影響深遠。如《詠雙石》一詩將兩塊石頭的來歷、形狀、整理過程和功用寫得淋漓盡致。

全詩最重要的兩句,為早期中華賞石理論的建構所不可忽視,一是「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醜」。至今,有的賞石文化研究者常誤以為「怪且醜」的賞石標準(即所謂醜石觀)是由蘇東坡(宋)和鄭板橋(清)分別提出的。殊不知,蘇東坡「怪石供」和鄭板橋的「醜而雄,醜而秀」的思想很可能均源於此句。

另一句「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也早於牛僧孺「與石為伍」、宋人公尺芾「拜石為兄」、「為丈」之說而首先提出,可見其對後人「以石為友」、「以石為媒」、「石不能言最可人」等種種賞石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最堅者石,最靈者人」,白居易與「雙石」結為「三友」,以石寄情的內心感悟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白居易愛石卻不藏石,雖為避「牛李黨爭」而出於無奈,並藉此明志,即他自己所說的「久宦蘇州,不置太湖石一片。」

什麼是太湖石,什麼叫太湖石

太湖石,是一種包涵著歷史文化的東東。中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於世的,以造型取勝,瘦 皺 漏 透 是其主要審美特徵,多玲瓏剔透 重巒疊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2 太湖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太湖石是皇家園林...

太湖石什麼顏色最貴,什麼顏色的寶石最貴啊

郭敬明公積金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 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盪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最能體現 皺 漏 瘦 透 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

像這種翡翠原石是真的嗎?是不是假皮?裡面的肉是不是真翡翠

是真翡翠,是假皮。網上拍的這些所謂原石,都是店家扒過表皮看過沒好東西,沒什麼加工意義的原石,然後刷一層白灰上去,在最有欺騙性的地方弄個開窗,打磨拋光一下,誰拍誰接盤,撿漏的可能性為零!買料不買開窗料,容易被表象迷惑。這塊原石是真的翡翠嗎 不是假皮吧,裡面的肉是什麼種水 價值多少呢。這塊料子300克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