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建築師是誰

2021-03-08 10:24:55 字數 6456 閱讀 4442

1樓:匿名使用者

魯班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西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西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公尺麵磨成粉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裡用杵來舂搗,而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 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製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魯班不愧是我國古代一位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二千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魯班山東人,現在被人們尊稱為建築業的鼻祖, 這遠遠不夠,魯班不光在建築業,而在航天業,他發明的飛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軍事科學,魯班發明的雲梯(重**)、鉤巨(人們現在還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科學家;在機械方面,魯班很早就被稱為機械聖人;此外,還有很多民用、工藝等方面的成就。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2樓:蝸輪增壓

魯班shi木匠.沒有建築師的資格證

3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出土的文物來說,在夏朝就有建築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建築師?魯班好象是個木匠吧

5樓:東梓

。。。。。。有巢氏算不算呢?儘管是利用山洞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不是魯班

具體是誰

我也不知道....

中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是誰寫的?

7樓:偷個貓

李誡。《營造法式》是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的《木經》的基礎上編成的,版是北宋官權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這是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建築師有哪些?

8樓:燎之原

李誡是宋代建築師,在公元2023年出版了極具價值的著作《營造法式》。

清代文人多出建築師,袁枚寫《隨園記》達六次之多,他們並非單純運筆描摹建築,多數直接參與建築活動。福州三坊七巷的「黃樓」原是唐末黃璞故居,清代楹聯大師粱章巨住進黃樓,他以文人的詩心畫意修葺了黃樓,小小的花廳有山、有水、有橋、有亭、有樓,設計精巧,富有情趣,是福州市目前儲存最完好的古代園林樓閣。

中國建築四傑:楊廷寶、劉敦楨、梁思成與童寯。

9樓:武林通鑑

工匠鼻祖魯班、建造了趙州橋的著名匠師李春

魯班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位能工巧匠 ,也是傳說中的「木匠之父」。他在 周遊南北的旅途中路經四川某地,見 一條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橋。負責造 橋的趙掌墨師驕傲自滿,又粗心大意 ,因設計失誤,橋身無法合攏。

魯班 找到了癥結所在,鑿了一塊石頭,送 給快要出嫁但還沒有嫁妝的窮姑娘翠 兒。在石橋無法合攏的緊急關頭,翠 兒將石頭獻出,橋造成了,翠兒也因 此有了嫁妝。江南某地造宗廟時,規 定要用黃荊樹做正梁,硃砂石做亭蓋 。

但現有的黃荊樹幹太短,不夠標準 ;而硃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負責 造廟的張掌墨師為此犯愁。魯班發明 了「魚抬梁」和「土堆亭」的好辦法 ,使廟亭終於建成。

魯班又到了京城 ,得知皇帝要在城裡造四座角樓,每 個角樓必須有九根梁,十八根柱和七 十二條脊。許多掌墨師因無能為力而 遭殺身之禍。當年輕的李掌墨師毫無 辦法時,魯班經過幾晝夜的冥思苦索 ,終於完成了角樓的設計。

他請乙個 名叫巧兒的姑娘,按設計尺寸,用麥 秸編成乙個蟈蟈籠子,送給李掌墨師 ,其構造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 二條脊。李掌墨師由此得到啟發,才 將角樓建成。

---------------------------------

趙州橋簡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公尺,跨徑37.

02公尺,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乙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2023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特別是2023年邢台發生的7.6級**,邢台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公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202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

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洩流量。

2023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公尺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麼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202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公尺,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公尺,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

因再下30-40厘公尺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公尺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中國史上著名建築師及代表作

10樓:遊俠十二

而有據可考的歷史中,在絕對確定的人物裡,最早的建築師當屬春秋時期的公輸班(魯班)。一般人只知道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公認的建築師的鼻祖。

「李冰治水」故事的主角李冰同樣也是一名建築師,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也屬於建築範疇。他還在成都主持修建了七座橋。他的建築是為水利服務的,但也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正是他的工作,使得秦國國力迅速上公升,為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到了漢代,又出現了建造長安城的陽城延。他本是跟隨劉邦起義的一位為軍隊服務的工匠,漢高祖平定天下後,陽城延官至少府,秩中二千石。後來作為排名76的開國功臣,被呂后封為梧侯,食邑500戶。

先後主持建造長樂宮、未央宮、長安城等國家級工程專案。

下乙個是隋代宇文愷。他的家族皆習武,惟宇文愷好學,擅長工藝,尤善建築。隋代東西兩大都城的規劃與營造,宮室、宗廟的興建,幾乎都出自他的手筆。

其中他設計的「觀風行殿」(有輪子、容幾百人,可行走)則是其乙個十分巧妙的發明。

之後的盛唐沒出什麼大師,而中國歷史的頂峰——北宋則是乙個才人輩出的時代。其中在建築行業做出重大貢獻的有喻皓、丁謂、李誡、張擇端、公尺芾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喻皓、李誡。

喻皓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是一位平民建築師。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探索出建造超高層建築——寶塔的技術。他擅長計算,首先將風力作為載荷考慮其對高層建築的影響。

另外乙個偉大貢獻就是總結歷代建築師的經驗,寫成巨著《木經》。可惜的是,這本書已經失傳。

李誡生活在北宋末年,他經手很多王府、辟雍、官署、太廟等重大工程,由於優異的工程實績,官至將作監。他最偉大的貢獻在於編修了**並茂的《營造法式》,直至清朝仍在使用,可謂功在千秋。

明朝是中國歷史最後的輝煌,出現了中國最後兩位世界級建築師——蒯祥和徐杲。蒯祥在永樂年間指揮北京工程的營建,並對北京城做出了科學的規劃。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創作,先後主持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長陵、獻陵、裕陵,天安門、西苑、隆福寺等重大工程。

最後官拜工部侍郎,加正二品銜、食從一品祿。而徐杲則是因主持重建故宮三大殿和西苑永壽宮,受嘉靖皇帝賞識而直接提公升為工部尚書。

清朝比較出名的是雷式家族,又稱樣式雷,家族

七、八代兩百年從事皇家建築、園林等規劃設計,故宮等地方中清朝時期修建很多皇家建築均出自樣式雷。

11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的是貝律銘(美籍華人)

代表作就是香港中行大廈 羅浮宮的改建

12樓:匿名使用者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鑑真和尚紀念堂等。曾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林徽因: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13樓:匿名使用者

貝聿銘的還有美國國家藝術館東館,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

和梁思成同一時代的還有柳士英,劉敦楨,楊廷寶。。。

14樓:匿名使用者

西門豹 都江堰

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

15樓:天下的大路

no.1、魯班

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西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西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壹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壹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no.2、宇文愷

宇文愷(555年~612年)宇文愷,姓宇文,名愷,字安樂,祖上是鮮卑人。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陝西靖邊縣境內),後徒居長安。出生於長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

出身於武將功臣世家。宇文愷是中國隋代著名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大師。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歷代典章制度和多種工藝技能。

長期擔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至工部尚書。主持建造許多大型建築,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城,為以後各代都城建設樹立了樣板,展示了宇扒豈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卓越的設計才華。

no.3、李春: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李春是隋代的壹位普通工匠,由於史書缺乏記載,他的生平、籍貫及生卒年月已無法得知。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

李春是我國隋代著名的橋梁工匠,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我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為我國橋梁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僅能根據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我們方知道是李春建造了這座有名的大石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建於隋朝,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記載:

「趙州窖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作為趙州橋的建造者,李春的名字和這座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的名字緊緊地聯絡在壹起。

但是無法查考其更多的生平。其價值並不在於是否世界第壹,更重要的這是建築與科學、建築與審美、建築與文化結合的典範作品。

no.4、李誡:

李誡(公元?—2023年)字明仲,鄭州管城(今河南新鄭)人。北宋著名土木建築師。

很早就做了曹州濟陰縣縣尉。哲宗元右七年(2023年)被調到東京任將作監主薄。營建了不少宮廷建築。

精巧華麗者如五王邸、朱雀門、太廟等;規模巨集大者如闢雍、尚書省、開封府廨等。**決定編寫壹部建築工程施工和標準化的法典,於是李誡受哲宗之命開始編著《營造法式》,總結前人成果,吸取工匠技藝,應用自己實踐,於元符三年(2023年)定稿。徽宗崇寧二年(2023年)由**頒行全國 。

李誡博學多藝,然大部分精力用在治學著書方面。《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壹部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築手冊,也是世界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

no.5、張志純

張志純(公元1220—2023年) ,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煉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

張志純 ,山河自然風光之中最成功的建築傑作之壹是泰山南天門。南天門也是這位學醫出身的全真教道士最出名的作品。他在二三十年間,新建和重新建設了泰山上下數十座建築群。

如朝元觀、玉女祠、高里山神祠、會真宮等等。他的建築特色是建築與環境、雕塑與建築的協調統壹。他的生平和建築實踐簡略記載於元代文學家杜仁杰和徐志隆的文章中。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資本家是誰,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資本家是誰? 20

仗貳和尚 中國最早的生意人是王亥。夏朝時,商丘為諸侯國商部落之所在。商部落第七代首領名叫王亥 公元前1854 公元前1803年 是個英明能幹的首領,把商部落搞得欣欣向榮。商部 落經濟發達,貨物充足,王亥就發明了牛車並馴牛拉車,親自率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其他部落去進行以物易物的 深受歡迎。由於他們來自...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叛國者是誰,中國歷史上的叛國者,你認為哪個最可恨

在法律上,乙個人叛國,指該人對其所屬的國家不忠誠。違背其效忠宣言或誠心與其國家的敵人合作的人會被稱為叛徒。法律詞典 oran s dictionary of the law 1983年版 對叛國的定義是 乙個公民協助外國 推翻或嚴重侵害他所屬的國家,或慫恿外國對他所屬的國家宣戰。中國歷史上的叛國者,...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建築師有哪些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建築師?

李誡是宋代建築師,在公元1103年出版了極具價值的著作 營造法式 清代文人多出建築師,袁枚寫 隨園記 達六次之多,他們並非單純運筆描摹建築,多數直接參與建築活動。福州三坊七巷的 黃樓 原是唐末黃璞故居,清代楹聯大師粱章巨住進黃樓,他以文人的詩心畫意修葺了黃樓,小小的花廳有山 有水 有橋 有亭 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