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詩句的意思憫農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

2021-03-07 23:45:56 字數 5544 閱讀 6180

1樓:亦夢之城

1、《憫農》注釋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32、《憫農》全詩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4、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2樓:歲月不寒

憫農李 紳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鋤 禾 日 當 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誰 知 盤 中 餐,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作者背景

見《憫農》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禾:禾苗。

盤中餐:碗裡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

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並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憫農李 紳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種 一 粒 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萬 顆 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無 閒 田,

nóng fū yóu è sǐ

農 夫 猶 餓 死!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注詞釋義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公尺。這裡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古詩今譯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穫萬顆糧食。四海之內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名句賞析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乙個遍地穀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閒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後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乙個殘酷的實現:創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

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3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

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

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閒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閒置著。

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乙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4樓:撫箏_指卻傷

在正午太陽正盛的時候還在田裡勞作

在春天種下一顆種子

憫農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

5樓:孫老闆

《憫農》的意思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出處】《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擴充套件資料

1、《憫農》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2、《憫農》詩詞賞析

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著,是一天最熱的時候,詩人沒有一般地寫農民鋤禾如何勞累,而是集中寫他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

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詩人在抒發感慨。盤,盤子,這裡指碗。

餐,指飯食。皆,都。意思說:

有誰知道碗裡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乙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緻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後聯絡很緊,順理成章,意義深刻。

6樓:輝灬中華龍

mǐn nónɡ

憫 農(唐)李紳

chú hé rì dānɡ wǔ ,

鋤 禾 日 當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

誰 知 盤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粒 粒 皆 辛 苦 。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

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

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事物,不浪費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編輯本段]李紳憫農詩2

mǐn nónɡ

憫 農tánɡ lǐ shēn

唐 李 紳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無 閒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農 夫 猶 餓 死 。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穀子。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閒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閒置著。

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乙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7樓:就地生庚

憫農(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

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

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憫農其一的古詩古詩大全憫農一

憫農二首 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其一原文如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白話文釋義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

讀了憫農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要什麼的道理

珍惜糧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 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 四海無閒田 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 農夫猶餓死 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 盤中餐 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

憫農宋代的王安石一詩中描寫農作物長勢的詩句是什麼

憫農 詩中描寫農作物長勢的詩句是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憫農二首 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並不是王安石的。作品原文 憫農二首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譯文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