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寫鹿柴這首詩時是怎樣的心情

2021-03-07 18:36:20 字數 1457 閱讀 2840

1樓:匿名使用者

王維《鹿柴》齊天舉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賞析】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柵欄。

鹿柴,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乙個處所。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之一。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

而此濤則從乙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岩迭嶂,看去空無一人。

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乙個創造。

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這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造成聞聲不見人效果的客觀環境並不一樣。

那麼,詩中是怎樣一種情況呢?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對於無人而言,同時表明詩人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於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

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迴盪,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物件。

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

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頭乙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

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另乙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

青苔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王維的某些山水詩,頗有忘情世事的味道,甚至流露出幻滅之感。

《輞川集》中,這一類句子隨處可見,本篇外,又如:「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嶺》);「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敧湖》),「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這是王維詩歌創作消極的一面

2樓:匿名使用者

此詩是他歸隱後的作品,反映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其當時的心情應該很淡定、很坦然地。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他的這一類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3樓:匿名使用者

心情很不好的時候寫的

杜甫在創作望嶽這首詩時心情是怎樣的

wangyue 賞析一 杜甫 望嶽 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 泰山 南嶽 衡山 西嶽 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 736 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 裘馬清狂 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 趙 今河南 河北 山東等地 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送別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的心情《送別》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要王維寫的那首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首 山中送別 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詩的首句 山中相送罷 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 惜別情懷,用乙個看似毫無感 彩的 罷 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

白樺這首詩的作者是誰,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白樺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樺,彷彿塗上銀霜,披上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頭,雪繡的花邊瀟灑,串串花穗齊綻,潔白的流蘇如畫。在朦朧的寂靜中,玉立著這棵白樺,在燦燦的金輝裡,閃著晶亮的雪花。白樺四周徜徉著,姍姍來遲的朝霞,它向白雪皚皚的樹枝 又抹一層銀色的光華。白樺 是 著名詩人葉賽寧的抒情詩。詩歌以白樺為中...